陋室铭》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0703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陋室铭》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陋室铭》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八(下)第二单元 备课人: 审核人: 总课时数: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理解“铭”的主要特征。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学习难点了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1朗读教学法。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知识链接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 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3. 关于“铭”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基础过关一、给下列字注音 铭 斯 馨 苔 鸿 儒 调 牍 庐 蜀 二、掌握重点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著名、出名。在:在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谈笑有鸿儒。 鸿:大。 鸿儒:博学的人。无丝竹之乱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本整体把握1. 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2.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3.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4、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文本局部探究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明确: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8、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深化提升1、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拓展延伸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当 )解狐非子之仇邪(仇:仇人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好 )外举不避仇(举:推荐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B)A、其谁可而为之B、非问臣之仇也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3、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翻译下面的句子。(1)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您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的儿子(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5、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反思与感悟5东海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