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0479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通信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无线通信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无线通信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级通信阶段(以1838年电报发明为标志)年 代 历 史 事 件1838年 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了电通信阶段1843年 亚历山大本取得电传打字电报的专利1864年 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辐射理论,并被当时的赫兹证明,促使了后来无线通信的出现1876年 贝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1879年 第一个专用人工电话交换系统投入运行1880年 第一个付费电话系统运营1892年 加拿大政府开始规定电话频率1896年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2)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标志)年 代 历 史 事 件1948年 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1950年 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1951年 直拨长途电话开通1956年 铺设越洋通信电缆1957年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 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1962年 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20世纪60年代 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1969年 电视电话业务开通20世纪70年代 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为标志)年 代 历 史 事 件 20世纪80年代 开通数字网络的公用业务;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 20世纪90年代 蜂窝电话系统开通,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应用;国际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1997年 68个国家签定国际协定,互相开放电信市场2.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移动消息应用平台, 蜂窝移动通信, 宽带无线接入,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3.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单工通信: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信号的传送方向;半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是必须是交替进行,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全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同时双向传送以下是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示意图:4.电波传输的三种模式TE波,TM波,TEM波是属于电磁波的三种模式。TE波指电矢量与传播方向垂直,或者说传播方向上没有电矢量。TM波是指磁矢量与传播方向垂直。TEM波指电矢量于磁矢量都与传播方向垂直。因此可以将在波导中传播的导行电磁波分为三种波型(或模式):TEM波型、TE波型及TM波型。5.地磁场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电离层的影响地磁场产生原因:地球的自转在地核中所形成涡旋的电流电磁场的特点:(1)磁场南北轴线与地球南北轴线间有一夹角,并在不断变化中 (2)磁场强度也在不断变化6.电离层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反射情况电离层其实就是等离子层。稀薄的大气一部分被电离后,形成电子样子跟分子共存的状态,具有一定的能量附加:(1)长波传播的特点由于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表面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不大。因而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点的场强相当稳定,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缺点: 于表面波衰减慢,发射台发出的表面波对其他接受台干扰很强烈。 天电干扰对长波的接收影响严重,特别是雷雨较多的夏季。(2).中波传播的特点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长波一样。但长波穿入电离层极浅,在电离层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较长波频率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波长在30002000米的无线电通信,用无线或表面波传播,接收场强都很稳定,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波长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于广播,故此波段又称广播波段。(3).短波传播的特点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表面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较强,用表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短波的表面波传播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不适合作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之用。与表面波相反,频率增高,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减小。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4).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特点超短波,微波的频率很高,表面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所以超短波,微波一般不用表面波,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散射波和穿透外层空间的传播方式。超短波,微波,由于他们的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在低空大气层做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一般把天线架高。7.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微波通信由于其频带宽、容量大、可以用于各种电信业务传送,如电话、电报、数据、传真以及采色电视等均可通过微波电路传输。微波通信具有良好的抗灾性能,对水灾、风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微波通信一般都不受影响。但微波经空中传送,易受干扰,在同一微波电路上不能使用相同频率于同一方向,因此微波电路必须在无线电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之下进行建设。此外由于微波直线传播的特性,在电波波束方向上,不能有高楼阻挡,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考虑城市空间微波通道的规划,使之不受高楼的阻隔而影响通信。8.对流层对微波传输的影响,对那些频率的电磁波作用(1)对流层降雨和闪烁特性主要对较高频段(10GHz以上)的电波传播造成较大的影响。 (2)对流层的闪烁强度与物理参数(温度、湿度、风速等)、纬度位置和时节(包括日变化、季变化)有关(3)闪烁将导致信号衰落,特别是在低仰角时,衰落可达10dB9.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传输质量标准中,高级假设参考电路的译码性能(1)考虑衰落、干扰及其他性能恶化因素的影响,对2500km长的64kbs高级假设参考数字通道输出端的比特误码率要求应满足:任何月份一分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l0-6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4(低误码率指标);任何月份一秒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10-3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054(高误码率指标)任何月份的误码秒累计时间概率不大于0.32;残余误码率不大于5x10-9 (2)对长度为2802500km时的误码率指标,对于非2500km的实际高级数字通道微波电路,当线路长度L时的64kbs码流的数字电路上,其误码率指标为:任何月份一分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l0-6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4 L/2500 (恶化分);任何月份一秒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10-3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054 L/2500 (严重误码秒)任何月份的误码秒累计时间概率不大于0.32 L/2500 ;残余误码率不大于5x10-9 L/2500 ;当L280km时,按L280km规定其误码性能指标。10.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传输质量标准中,中级假设参考电路的译码性能当实际数字微波通道作为数字通信网络的中级通道时(标准情况下),误码性能指标如下:任何月份一分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l0-6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1.5(低误码率指标);任何月份一秒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10-3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04(高误码率指标)任何月份的误码秒累计时间概率不大于1.2;残余误码率不大于1.8x10-9。11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传输质量标准中,用户级假设参考电路的译码性能当实际数字微波通道作为数字通信网络的用户级通道,且其长度不大于50 km时,误码性能指标如下:任何月份一分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l0-6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75(恶化分);任何月份一秒钟的平均误码率大于1x10-3的时间概率不得超过0.0075(严重误码秒)任何月份的误码秒累计时间概率不大于0.6;残余误码率不大于0.9x10-9。附加:误码率指标是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在可用期间内的主要质量指标,也是确定不可用门限的一项重要指标。ITU-R针对数字微波假设参考通道的误码性能做了以下几项规定。 误码恶化分 误码秒 严重误码秒 残余误码率误码恶化分(低码率指标)指在1分钟统计时间内,误码率大于l x10-6的分钟数与相应的恶化分占总通信时间(也以分钟计)的百分比,通常认为这时的误码主要是由设备不完善及干扰等因素造成的。严重误码秒(高误码率指标)指在1秒钟统计时间内,误码率大于l x10-3的秒数与相应的误码秒占总通信时间(也以秒计)的百分比,影响这项指标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衰落。误码秒指在1秒钟统计时间内出现一个或多个误码的秒数相应的误码秒占总通信时间的百分比,此项指标主要是针对数据传输而规定的,主要取决于设备性能的完善程度 。残余误码率即背景小误码率,指在较长的一定时间间隔内(例如15分钟等)进行统计处理所得的平均比特误码率,或其他较长统计时间统计方法所获得的平均比特误码率,这往往用于表征设备及环境不完善引起的极小的背景误码性能。这一指标要求主要针对ISDN的多种业务综合传输时必须具备严格的传输质量要求而规定,以限制各数字微波传输段低误码率不断累计造成不可收拾的传输性能恶化。对于这些指标,在各级建设参考数字通道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具体如上13. 在进行微波线路的路由和站址的选择时必须先明确哪些条件?(1)线路或被连接的终端的位置,沿线城市或单位(2)沿线附近原有的通信线路站址及其频段、方向图等,它们涉及到线路之间或站间的相互干扰问题(3)沿线附近卫星地面站的位置、同步卫星轨道指向和工作频率,有关飞机场、雷达站等设施位置、工作频率和通信设施,它们涉及到线路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4)沿线的地形、地物、气候等自然环境,它们对电磁波的传播和接收以及信号的衰落特性都有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在地图上进行图上作业,从线路的终端站开始,逐段确定线路的路由和中间站的地址,选择线路路由和站址的基本原则:从长远规划出发,近期需求和长远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站距不宜过大,各中继段的长度也不宜过大;14.TT&C 站(跟踪、遥测和指令站)与卫星之间,控制链路的作用有哪些?在TT&C站与卫星之间,有一条控制和监视链路,以便对卫星进行3方面的监控:(1)在卫星发射阶段,一旦最后一级火箭释放,TT&C就必须对卫星进行跟踪和定位,并对天线和太阳能帆板的展开实施控制(2)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卫星的位置和轨道进行监测和校正,以便将轨道的漂移和卫星摄动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3)SCC(地面卫星控制中心)通过TT&C可对卫星转发器的输出以及整个空间通信分系统进行测试、监控,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检修15.卫星通信的特点(1)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通信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2)以广播方式工作,便于实现多址联接,组网方式灵活(3)通信容量较大,能应用的业务种类多(4)可自发自收进行监测(5)机动灵活(6)设备复杂,有时延(7)要解决星蚀及空间干扰问题 注:卫星通信系统只是地面公用网的补充、扩展和备份附加: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端、地面端、用户端三部分组成。卫星端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卫星星体又包括两大子系统: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地面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也可以通过地面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地面站还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踪、遥测和指令站。用户段即是各种用户终端16.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哪些业务? 卫星固定网业务 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VSAT通信业务 卫星广播业务 卫星专线业务17. 电离层、对流层闪烁对卫星信号传输的影响(1)电离层往往在正常电子浓度分布的背景上还夹杂着或漂浮着各种不同尺度的不均匀等离子体块,人们称之为电离层的不均匀结构。电离层中不均匀气体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穿过其中电波的折射和散射,使得电磁能量在时空中重新分布,造成电波信号的幅度、相位、到达角、极化状态等发生短期不规则的变化,即电离层闪烁现象。由于电离层中的大量带电粒子随机波动,会降低卫星通信和导航信号强度,甚至中断特高频(UI-IF)与L波段通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和天基雷达的信号传输,使卫星导航用户无法捕获或跟踪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使天基雷达的覆盖范围和分辨率受到不利影响。(2)对流层对卫星通信链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吸收衰减,对流层中的水蒸气对2GHz以上的信号损伤较大,且随频率增加而影响加剧。Ku波段(1020GHz)除了对水蒸气吸收敏感外,对对流层中的尘埃也较为敏感。频率在20GHz以上的信号除了以上因素外,还会出现谐振吸收,如某些频率的信号会同空气中的氧气分子产生谐振,其能量会因此被吸收。对流层对卫星传输最常见和最显著的影响是雨雪衰。18.太阳辐射对卫星信号传输所形成的噪声干扰。在剧烈太阳活动中,太阳辐射射线大增,致使大气层温度升高,大气层外层空气密度增大,对低轨卫星的运动阻力增大,这加速了低轨卫星的轨道衰落,从而将大大缩减低轨卫星的寿命。19.微波中继站的转接方式微波中继站的转接方式有基带转接、中频转接、微波转接。其中基带转接可以实现上、下话路。20.有线电通信与无线电通信的概念及特点无线电通信: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即称为无线电通信。它能传输声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无线电通信特点:(与有线电通信相比)(1)不需要架设传输线路(2)不受通信距离限制(3)机动性好,建立迅速(4)传输质量不稳定,信号易受干扰或易被截获,保密性差有线电通信:利用导线传输信息(电信号)的通信方式即称为有线电通信。它能传输声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有线电通信特点:(与无线电通信相比)(1)传输质量高,保密性较好,信号不易受干扰或被截获(2)受传输线路限制,机动性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