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8899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2013年修订版)一、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3页)(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8页)(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德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4-19页)(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主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4、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2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28)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9)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0)(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发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2、 什么是物质和意识?( 31)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32)(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威武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34)(1)因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起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是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是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4、 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35-36)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39)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时候发展的动力6、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40)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4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2)(1)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2)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7、联系的概念、特点(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44-45)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46)(1)概念: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4)新事物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们就是无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7)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48)(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 统一性作用:第一、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统一性是矛盾双方性呼吸去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统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5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离开共性的个性10、什么是质、量、度、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1)(1)质: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指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量变:是事物数量是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是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11、什么是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51-52) (1)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的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法的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进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食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发动,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的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12、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3-54)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56-57)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57-58)(1) 必然性: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相互关系:两者相互联系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辩证关系: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2)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分析和综合: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第二章1、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6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65-66)(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69)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辩证联系是什么?(69-70)(1)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3)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3、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一元性?(73-74)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74-76)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意义?(76)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一元性: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2)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3)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二者之间相互转化(4)意义: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7)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8)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80)(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爱你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5)(1)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缺陷: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5)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96)(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构成: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9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99)这一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自己理解和发挥)(1)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范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构成)是什么?(101-102) 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102)(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特点:1客观现实性 ; 2 社会历史性构成: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2)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结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3-104)这一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04-105)(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在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06) 政体和国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10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109)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10)(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意义: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4)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 2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7、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114)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4-11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其次,社会基础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8、什么是阶级(117)?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119)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是什么?(120)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12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12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126)(1)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分析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2)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3)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4)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1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5)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9、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129)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10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是什么?(128) 什么是人民群众?(13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31-132)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3)什么是个人和历史人物?(134)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36)(1) 唯心史观: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2)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3)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 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群众路线: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5)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6)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第四章1、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其途径主要是什么?(142)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途径和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基本路径是什么?(143)(1)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2)英国圈地运动;欧洲殖民地掠夺;贩卖黑奴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2、什么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44)(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什么是商品和商品二因素?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144)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145-14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其关系是什么?(146)(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3)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4)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什么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是什么关系?(147)货币及其职能是什么?(148)(1) 价值量: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2)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5、什么是价值规律?(14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什么?(149)价值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49-150)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的消极后果是什么?(150)(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2)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5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52)(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155)(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部分。劳动力使用价值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什么?15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和主要方面是什么? (158)(1)生产剩余价值。(2)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资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9、资本及其本质是什么?(159)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剩余价值率(公式)?(159-160)(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2)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计算: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1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160-162)(1)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1、什么是资本积累和资本积累的本质?(163)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63-164)什么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什么?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 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什么?(164) 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164-16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166)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166-168)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工资和血汗工资制度?(169)(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本质: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3)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新价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后果:1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2资本主义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4)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5)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6)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价值形态:它划分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物质形态: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7) 工资: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血汗工资制度: 资本家对生产过程进行所谓“科学管理”或“合理化的劳动组织”,大大提高劳动强度,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的各种工资制度的总称。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是什么?(170-17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171)什么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172) (1)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表现:1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2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3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2)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是一种周期重演的经济现象。从一次经济危机开始到另一次经济危机开始,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地不断运动,叫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第五章 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有什么新特点?(186)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形式是什么?(186-187)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经济上: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政治上: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一方面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或委派其代理人到政府机构中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另一方面金融寡头又以各种手段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国会议员等,直接操纵国家机器。在实行“个人联合”的同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影响政府的决策,通过控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媒体,把其势力伸向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实质或局限性是什么?(191-19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积极作用:1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其次,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3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最后,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局限: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的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是什么?(195)(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2)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对内通过“参与制”和“个人联合”谋求从经济到政治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对外运用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战争的手段进行扩张,谋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200-204)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06)(1)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2)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题型及分数分配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涂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2、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共20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纸上)4、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纸上)考试时有试卷纸、答题纸和答题卡三份,注意强调:答题卡要涂得标准,要重一些,否则机读无法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