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砒霜从古至今的药理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8032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砒霜从古至今的药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药砒霜从古至今的药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药砒霜从古至今的药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砒霜从古至今的中药毒理研究摘要:经砒霜提取的有效成分,现在多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回顾砒霜的研发历史以及它的药理毒理作用,以便于临床的更好应用。关键词:砒霜;三氧化二砷;恶性血液病;中药毒理学。砒霜又名白砒,是砒石经升华而成的精制品,而经砒霜提取的有效成份砷剂制成的静脉制剂,称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目前该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并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本文回顾砒霜的研发历史,并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以及毒理机制,以便这一古老的中药在以后得以更好地应用。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1、毒即谓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毒”与“药”不分,统称“毒药”。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直到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为药。如汪机说“药,谓草木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之毒”,“景岳全书”中也有“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为毒药。”2、毒即药物的偏性秦汉时期,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对医药领域的渗透,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毒指药物的偏胜之性。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并将 3 6 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 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日毒药攻邪也。”张景岳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之一。3、毒即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在部分药物性味之下标明的“大毒”、“有毒”和“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后来许多本草书籍在具体的药物项下,均有有毒无毒的记载,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记述了药物的适应症、炮制方法、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二、现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现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有毒成分,科学地揭示了“毒” 的本质,为确定药物有无毒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认为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对人体有损害作用。如巴豆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巴豆油、蛋白质和巴豆毒素,所以巴豆为有毒之品。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有毒中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份为非有效成份,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份,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份也是有效成份,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含有的乌头类生物碱,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即是有毒成份,也是有效成份,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中药炮制具有减毒或增效的目的。某些中药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因此通过炮制可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 现代医药学家认为毒药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并把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突变、致畸胎)。剧毒药,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的药物;二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后果药物。砒霜性辛、热,有毒,归肠、胃、肺经,功主平喘化痰、截疟、蚀疮祛腐。古方中,砒霜一般以内服1日量0.0 0 30 .0 0 6 g,或1日量0 .0 10 .0 3 g人丸、散外用,或研末外用,或入膏药贴之。因其用量甚微,单用时要加赋形剂,制成复方膏、丹后,始能内服或外用。砒霜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剧毒物质,因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及剧烈的毒副作用,经胃肠道口服给药毒性较大,剂量难以掌握等诸多因素,故而限制了临床应用。总结: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继承发扬。认真总结中药的安全性及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就在于更好地使用中药,为使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上发挥更大加作用,保障人民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尽快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使中药材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中药材市场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业务考核,确保流通领域药品质量;严格规范和完善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内容,对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配伍禁忌均应详细说明; 尤其是今后非处方药的中成药说明书更应是比较详细且通俗易懂; 大力开展中药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研究,尽快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药方剂的功效更为几千年的历史所验证,是中医学的精髓和主流但中药材成份复杂,名称混乱,不同的产地的药物功效相差悬殊,复方制剂更是如此,难以做到规范、统一中药的疗效要得到世界的承认,必须对其进行提纯、分析,并从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进行现代化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使之合理用于 I 临床治疗。砒霜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并广范应用于I 临床,正是由于对这一古老的中药进行了极其深入的研发,明确了它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更好地应用提供了可能。参考文献1高芳.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安全用药.中兽医医药杂志,2000,(2):4 3_ 44. 2张东玲,张秀英.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1:51 - 5 33陈怡和,祁雄,朱莹等.中药房常用饮片重金属含量测定中成药,2 0 0 3,2 5 ( 5 ):4 0 5 - 4 0 7 4严永清,余传龙,黄泰康,等中药辞海(第2卷)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 9 9 6 :1 4 7 2 5 Wi l l ma n C L Mo l e c u l a r e v o l u t i o n o f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 s J S e mi n He ma t o l ,1 9 9 9,3 6:3 9 0 6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 肿瘤防治杂志,2 0 0 2,9 ( 2 ):2 1 2 7 K i n i A R,P e t e r so n L C,T a l l m a n MS ,e t a 1.A n g i o g e n i e s i s i n a c u t e p r o my e l o ey t i c l e u k e mi a:i n d u c t i o n b y v a s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a n d i n h i b i t i o n b y a l l t r a n s r e f i n o i c a c i d J B l o o d,2 0 0 1 ,9 7:3 91 98 A k a o Y,Y a m a d a H,N a k a g a w a Y A r s e n i ci n d u c e d a p o p t o s i s i n ma l i g n a nt c e l l s i n v i t r o J L e u k L y m p h o m a,2 0 0 0,3 7 ( 1 2 ) :5 3 .9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I I )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 9 9 5 :1 5 2 10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 M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4:8 9 2 11马利华浅析有毒中药及毒剐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 0 0 4,1( 6 ) :3 7 712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 s 国家药监局,1 9 9 8 ,1 i ( 2 ):2 813胡志祥,肖金莲含毒中药毒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1 9 9 9,1(2):9 6.14孙圆媛,高月中药毒性的研究概况航空航天医药,2 0 0 3 ,1 4 (4):2 5 3 - 2 5 5 15陈达理:常用中药与不良反应 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 9 9P 7 6 77.16吴普:吴普本草 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9 8 7 ,P 4 6.17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1.18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2,7 4 ( 5 ) : 2 6 2 2 6 519陈奇,邓文龙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3 ,2 5 ( 51 4 ) 20徐树芸.建立与完善中药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 0 0 4,6 ( 4 ) :6 5 - 6 6.21 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 肿瘤防治杂志, 2 0 0 2,9 ( 2 ) :2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