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8001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姓名: 万秋红 学号:092019010029学校: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院年级专业:音乐学院 09级 民族民间音乐时间:2011.11.282011.12.1地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一、 小黄村侗族大歌生存环境(由黄瑶瑶、万秋红调查书写)l 小黄概况: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距县城25公里,区域面积16.53平方公里。属山区地形。十年并乡,包括自然村寨800户,4个自然村寨(归修,高额,占先,刷亚)组成。共有20个村民小组,约3800人。村内姓氏有吴,潘,贾,陈,蒋,刘,梁,石,廖,谢等姓氏居住。全是侗族。其中小黄,新黔,高黄三个寨子紧密相连,是小黄的中心,其四个村寨分别由三个寨子分出人口而组成。这四个寨子都为小黄中心环山而落。l 小黄历史:村民的祖先从江西等地迁徙而来,首先落寨的是吴姓,后来有潘姓的加入。1953年设小黄乡,1961年成立小黄公社,属丙梅区,1984改为公社为乡镇,改名为小黄乡。2000年撤区并乡成为行政村隶属高增乡,2004年三个行政村合并为小黄村。l 小黄生产状况:小黄当地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水稻种植为主),旱地种植为辅。村民间互帮互助的劳作方式,群集式劳作,自给自足。约%20%40的年轻人会外出打工。但距村往东3公里左右有个县招商投资的猛矿,大部分村民农闲时回去做工,村民多数收入来源于矿工的工作,村民每月个人收入为50006000元,村民年进200万元。l 小黄建设与交通:小黄到县城有公共汽车进往,村民有摩托车为交通工具,交通方便。1984年建造了小黄广场的鼓楼,村里每家房屋的构造都大致相同,木质楼房,以砖瓦盖顶,鼓楼刻有花草神像,图案精致,别具风味,很有侗家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祖先所传习的文化与精神。l 小黄教育与心声:小黄村的正规学校教育目前只有一所小学,(小黄小学)。学校建于1950年,已有57历史,2001年得到香港佛教联合会捐款重新修建新校舍,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6。学校设施较齐全,师资齐全。小黄的村民现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很想把木楼房改为砖平房,因为木质楼经常发生火灾,也想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但由于对小黄侗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只能不改原貌,为外来欣赏侗歌的游客展示最美的小黄。二、 关于侗族大歌(由黄艺、宋安东调查书写)侗族大歌是一种在我国侗族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歌曲的总称,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通过独特的传承方式歌唱来传承,因此侗族大歌不仅仅意味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还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己社会文化与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小黄是传说中侗歌的发源地,是侗族大歌原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之一。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小黄大歌不断被介绍到国内外,并引起世界的关注。侗族大歌有多声部的奇妙组合,作为一种民间音乐,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曲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由一人领唱,然后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把听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小黄人从小就接受大歌的训练,训练有素的歌班是一个有高度默契的唱歌团体,领唱者一经起调,应合者自然跟入,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旋律自由即兴,和声准确而随意,听起来犹如天籁。“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的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举世罕见。因此2009年侗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黄村是“侗歌之乡”,对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黄村民心中,侗族不离歌,唱歌就像吃饭一样重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必须拥有的。随时随地都都可以唱,吃饭喝酒要唱,田间劳动要唱,开心时候要唱,不开心更要唱,出口成歌,并不用演习排练,有了歌声,心情会更好。人们视唱歌为表达自己心情的方式。侗族儿童幼时被父母抱在怀里的时候,早已听了成百上千的侗歌,还未学会说话早已学会了唱歌,所以父母是侗族儿童最好的侗歌启蒙老师。三、 小黄现状的阐述及调查数据的统计1、 歌手调查(由刘纯、任明霞调查书写)姓名:潘刷寅花性别:女 籍贯:贵州省年龄:67职业:歌师文化程度:无文化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婚姻状况:已婚家庭情况:总共五口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婚,丈夫在四十岁就以过逝。现在一个人居住在小黄,过年过节儿女都会来看望她。迁徙情况:无迁徙,属当地农民。经济状况:国家补助,每年800010000元演出经历:2009年随老年女歌队赴西江参加“苗族侗歌大赛”,荣获了“老年歌队金奖”。 2010年九月随老年女歌队赴北京参加老年艺术节活动,这次演出纯粹活动,没有比赛,没有奖项。演唱曲目:蝉歌平阳歌,还有赞美爱情的歌天地人间充满爱等等歌曲。教学经历:在家教唱,不在学校教,不受任何费用。所教的学生中最小的有四岁。有一位得意门生潘静莲,现任小黄学校的音乐教师,教唱侗歌。1991年曾经在贵州大学艺术学校教侗歌班一学期,曾经教过“小黄九姐妹”。 只要有人愿意学侗歌,她都愿意教,有时间她也会教人们唱侗歌。别人评价:很好,但还是有人会嫉妒她。她对侗族大歌感觉很可惜,因为怕它失传,现在许多青少年都不会唱侗歌。姓名:潘暖梦性别:女 籍贯:贵州省职业:歌手出生年龄:1992年3月25日文化程度:中专毕业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电话号码:15286605251婚姻状况:未婚家庭情况:共三人,父亲.母亲和自己,父亲是男歌队成员. 迁徙情况:无迁徙,属当地居民经济状况:家里主要靠演出维持生活,父母常在桂林“世外桃源”唱侗歌赚钱。演出经历:去过法国巴黎演唱“蝉之歌”随温家宝总理去过日本演出,2007年被选为“小黄九姐妹”姓名:潘广秀 性别: 男 籍贯:贵州省年龄:77岁职业:歌师文化程度:无文化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婚姻状况:已婚家庭情况:共五口人,儿子.媳妇.孙子.潘广秀及老伴.经济状况:主要靠儿子及媳妇外出打工维持生活迁徙情况:无迁徙,属当地居民.演出经历:2010年随歌队去北京参加“老年歌唱比赛”获得“金钱奖”歌唱技巧:随自己的感情演唱怎样教学: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便是口传心授培养歌手的方法:因人而异,声音高的就唱高声部,声音低的就唱低声部,记性比较好的就培养记歌这方面。姓名:潘显辉性别:男 籍贯:贵州省年龄:40职业:农民文化程度:无文化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电话号码:15885804082婚姻状况:已婚迁徙状况:无迁徙,属当地人。经济状况:前几年在桂林打工赚钱,现在在家里种农维持生活,有时随男歌队外出演唱也有一点点的补助演出经历:2008年随男歌队赴北京大剧院参加演出,荣获金奖。演唱曲目:小琵琶歌,爱情歌歌佰当地人对他的看法:很好,但也有人会嫉妒他参加男歌队赴北京演出2、 曲目调查(由张莉、蒋章林调查书写)侗歌大体分为:大歌,小歌,儿歌,礼歌和叙事歌等。侗族大歌,又名鼓楼大歌。由歌队在特殊的公共场所或鼓楼里集体演唱的歌曲。大歌是多声部无伴奏(也可用大琵琶伴奏)合唱分为男女对唱。侗族大歌主要由领唱声部、高声部和低声部构成;小歌,是情歌的总称。行歌坐月,侗族谈情说爱所唱的歌种称为小歌,以女唱 男生吹笛子或树叶弹小琵琶琴、拉牛腿琴等为伴奏乐器;儿歌,是侗族小孩的歌曲;礼歌,在特定民俗和礼仪场面中使用的歌种,与大歌有相同的性质。礼歌又分为:拦路歌、祭祀歌、酒歌等等;叙事歌,自弹自唱或领唱,以故事的形式传唱本族经典,叙事歌又可分为:叙事歌、琵琶叙事大歌、牛腿琴叙事歌。例举侗族歌曲的歌名如下:大歌:蝉之歌等。小歌:单身汉 姑娘真美等。儿歌: 青蛙歌、猫头鹰歌等。礼歌:拦路歌、祭祀歌、酒歌等。叙事歌:hen ya qing ge等。侗族因为没有文字的,所有的历史文化的记载都是以口头传授,所以很多歌例如侗族大歌最有代表性的蝉之歌的 其中一段。侗族大歌的乐器主要以侗琵琶,牛腿琴为主。侗琵琶长100至120厘米左右,小型的长50厘米左右。侗琵琶是拨弦乐器,用整块李树为材料,下面挖空,在蒙上杉木面板。音响为椭圆形,四根弦,采用铁丝弦,中间两根线为同度。琵琶空弦为g a a e ,是二度或五度进行,羽调式 .琵琶主要用于侗族小歌的伴奏。牛腿琴长50至80厘米左右,小型的长20厘米左右。牛腿琴是拉弦乐器,用整块的杉木为原材料。下部挖空,在蒙上杉木面板。面板上有音孔。以五度音程定弦。空弦为d g . 演奏是一般与侗琵琶合奏。3、 小黄村侗歌和民俗风貌歌会的调查(由黄瑶瑶、万秋红调查书写)侗族的很多民族节日与起农作的生产方式是有紧密联系的。但不同的地区节日也不尽相同,小黄的节日都是按照农历来推算的。主要的节日有:春节,二月七,六月六,清明,撒秧节和八月十五。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六月六,他们会唱上好几天的侗歌来庆祝。每个节日唱的歌都不一样,因为歌词是根据每个节日的意义来编的词,寓意不同,代表就不同。小黄的民俗有斗牛,结婚,婴儿满月等。如婴儿满月会煮红鸡蛋,要请老辈的人来唱歌祈福。4、 侗族大歌社会功能的现状调查(由黄艺、宋安东调查书写)一年之中,中秋节最热闹。很多村民不是职业歌手,没有每天去鼓楼里唱歌,只是平时学歌,有人相约时,即去戏台唱歌。村民结婚的时候是不唱歌的,大家聚在一起喝喜酒,高兴的时候会唱起歌来,婚礼时并不固定歌唱曲目。平时演唱的歌曲,除仪式歌曲之外还有有树叶歌、牛腿琴歌、琵琶歌等。县政府会组织村民过唱歌节,是一种促进村民感情的基本手段,使全村陷入忙碌,每个人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很多村民幼时并不是跟歌师学歌,而是跟父母亲人等学习,小时学,现在还在学,很多人表示会一直唱歌,唱到老。小黄村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都自己的歌队,也有专属的歌师,但也不是必须跟着自己所在片区的歌师学歌,如果喜欢别的歌师的歌,是可以去学的。想学唱歌,歌师自会教歌,越多的人跟着自己学歌,歌师就越高兴。闲时几个伙伴约在一起去歌师家里面,大家坐在一起,歌师教大家学会唱歌,教大家学会做人。很多人会在自己小孩七八岁的时候,送孩子去歌师家里拜师,正式开始学习侗族大歌。会说侗语,就要会唱侗歌,所谓饭养身,歌养心,村民认为不会唱歌就是没有文化,生长在小黄,不会唱歌一辈子都可惜了。很多人对自己唱歌的方法不明了,有些认为自己是用气息发声,有些认为自己用嗓子喊出来的,但是无论怎样,歌声都是很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音乐不断发展,也逐渐步入了小黄,年轻人出门娱乐的时候会去KTV。独处的时候,侗歌流行歌都可以唱。村子里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会选择唱侗歌,年轻人还是喜欢唱侗歌多一点。世代的进步让更多的娱乐手段进入到小黄,逢年过节的时候,唱歌的人越来越少,新的娱乐方式让人们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但侗族大歌是小黄的本,相信永远都不会被淘汰。小黄出来很多歌手到国内外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小黄增光添彩,使小黄成为远近闻名的“侗歌窝”。不仅是在盛大节日,平常日子里也会有很多游人、旅行团等到小黄观光,就会有从江旅游局通知小黄村民到鼓楼演出。但是政府并没有对演出人员补贴,村民们只有用自己的生存手段去维持生活。4、 个人感受总结 -从江行记2011年11月27日从贵阳开始出发,目的地从江县。2011年11月28日晨,观看了中国贵州从江县第八届侗族大歌节开幕仪式。原本在秋末的季节稍有寒意袭人,但那天开幕式上阳光洒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为整个的节目和舞台增添了许多光彩。开幕式上的所有节目都很精彩,同时也是为我们接下去将要到达的每个村寨需演了预告。让我们对神奇奥秘的从江有了初识的了解。(第一站)岜沙接着和煦的阳光,下午我们继续行车前进着,目的地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允许男子私有配置枪支的民族寨落。我们步行进入这个神秘而又好奇的村寨,走进山路里,四周长满了参天的“生命树”,让人很是想倒入这个绿色的怀抱里。一路上我们并没见着这个族系的人,终于走进村寨了,这时的寨里有很多的游客,他们整到处和岜沙的老人小孩拍照着。从进入这个岜沙世界里时,我感觉进入一个离开城市喧哗到了最原始的世界,这里只有人类最原始的生活和民风状态。老人坐在门前编着竹篓,小孩们打着赤脚在玩闹,妇女们围坐一起纺织,刺绣,蜡染。男人们头上系着白色头帕,身上背着猎枪和匕首,有的打着赤脚腰间系着腰带。每家的房屋都是木质的小楼房,山间鸟儿叫着,果树上挂满了硕实的果子。这里一切都很朴实真切,很想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没有市井的庸俗只为钱而过,没市场的压力,不为每天人心的攀比而忙碌。他们就是很自足自乐的活着,只为人生而活着。来到山上一个大圆形的场地上,周围依旧是环抱的围着,这是岜沙人们在平时过年过节时用的表演场地,他们今天就会在这里表演他们的节目芦笙舞,没有其他乐器的伴奏和特色的舞蹈,就是很简单的动作和自然地表情,男人们吹着芦笙,女人们围着跳舞,和谐的画面生动而朴实感人。特别是那些十来岁的小女孩过来拉着你的手要请你和他们一起舞蹈,你融入其中,那种欢乐不是现在舞厅的虚假和刺激,而是真的很开心很高兴的感觉。就会想要是每天都能生活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状态里真好。在看到村里老人用镰刀为男子剃头时,就会想无论这个时代怎样的变迁,这些属于祖辈的传统和精神并没有遗落,中国至少还有这些看似偏远山区的同胞们在延承着属中国少数的文化和精神。(第二站)小黄村来到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时已是黑色夜幕,天上闪烁了点点星光。来到村里时并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差,相反我感觉这里是真的很相应国家现在的改造新农村政策。虽然楼房也是木质结构,但至少我看见没家里都有电视和其他电气化的设备,网络的覆盖也很充足。这是我初到小黄的感受。晚上我们到了小黄的鼓楼大广场,因为过节的原因这里已经聚满了外来的游客,围坐的游客都是听到小黄作为我们贵州和中国的代表把侗族大歌唱到全世界去了,观察发现外国的游客也很多,其中问到一个来自日本的老人,她独自从上海到小黄就为了要了解侗歌和侗族的文化以及小黄的风土民俗。经过主持人的介绍我生平听到了第一次真正的侗族大歌,这是个庞大的组合,有老人,有几岁的小孩和年轻的男男女女们组成,没有刻意的站队形式和专业的合唱指挥指导,更没有任何乐器的伴奏,确是很整齐很和谐的和声歌声。到听到说原本侗族大歌节原本是没有的,但就是因为侗族大歌唱出了国门,为了纪念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节日。听过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里的老少都是能歌善舞的,第二天的早上我妈走在小黄的街上,随便拉住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请她们唱首歌听,虽然语言上不懂,但几个很可爱的姑娘张口就唱了,一点都不怕生,而且乐感很好,突然之间感觉自己和他们比起来都不够说自己是学音乐的人。最后一天的采访是去小黄老歌师的家里,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我的这种感触,我去到那个歌师家里拜访他时,老人一个人在家,老人的房子是很多年前的老房子了,外面的门已经合不上了,们没有上锁,敲了门之后我们轻轻推了门进去,老人一个人坐在火炉边,屋里有点黑,也没开灯,爷爷招呼我们坐下后才知道他的老伴也是个老歌师了,只不过已经去世,爷爷抽着烟跟我们聊了会儿,然后开始给我们唱歌,唱的是当年年轻时追求女孩的情歌,我和爷爷对坐着,爷爷看着我在唱,不知到为什么我听着有些心酸也很感动。心酸的是看见爷爷唱这歌时眼里有些润润的,感动的是爷爷肯定是心里想着自己过世的老伴在唱,了解了歌词才发现,你不懂侗语也会被感染,因为歌词和音调里就透漏出了他们那一辈年轻时代的爱情故事和美好的青春。第二首歌唱到爷爷们这辈人怀念他们逝去的岁月和青春再也找不回了,他们很想回到年轻时再在山上对歌谈恋爱。我望着爷爷投入的唱着,眼神肯定而淡然。找到第二个老歌师时,天已经黑了而且飘着雨,有些冷了。老人已经80多了,穿的不太多,脚上穿了双胶鞋却没穿袜子,我们没去老人的家,在附近的院里坐的,当时的我穿的很厚可是风吹来还是冷,我看见爷爷没穿袜子,心里很难受,他告诉我吗他不冷已经习惯了,爷爷太老了声音很小,我们就没让他再唱,爷爷说他很喜欢我们听他唱,可是他教不懂了,而且现在有很多青年都不喜欢唱侗歌了,心里很难过。是呀,这些民族的东西要是哪天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了。去过小黄后,我知道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很简单的出现在生活里,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只要用心用情,音乐就是感动你我的。都说小黄是大歌发源地,是歌的海洋歌的故乡,真心希望那里的年轻一辈们能把嘎老继续用生命的热爱和音乐的灵感传承得更好,待到十年后再回首小黄“歌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