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梁任公等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7518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梁任公等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再别康桥梁任公等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再别康桥梁任公等教学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所选课文的教学设计再别康桥:1.谈话导入:宋代婉约词人柳永写过一首词雨霖铃,里面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抒发离情别绪。离别为何愁苦,原因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客观的“美”,与美好的人与物分别才会产生离愁别绪,另一方面在主观的“情”字,即诗中所写“多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2.简介诗人和创作背景: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月派诗人。诗人曾于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游学,康桥即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时期是诗人人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3.初读感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明白了题目中的“康桥”和“再”,通过一个“别”字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诗。自由朗读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出的本诗表达的离别的情感。(怀念、感伤、惆怅等)4.深入探究诗歌的“意”:中国古典抒情诗词讲究意境。现当代诗人虽然写作白话诗,但受中国传统诗歌影响很大。所谓“意境”,意指内心的情感,境是指沾染上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我们先来探究诗人的“意”。(1)作者为什么对“康桥”如此眷念?从表面来看,康桥傍晚景色的美吸引着诗人,但这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首先康桥是诗人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其次诗人在康桥有着非常美好的情感回忆。正是在康桥,诗人遇到了心仪一生并苦苦追求却无法终成眷属的美丽的林徽因。(2)作者为什么对离别康桥如此充满感伤?从表面看,诗人离别有着美好记忆的地方,感伤是必然的。但从深层的原因来看:一方面,诗人从康桥归国后,曾怀揣许多青年人的梦想投身新文化事业,但当时国力维艰,社会动荡,诗人的理想最终破灭。另一方面,诗人情感生活并不理想,1927年诗人去英国剑桥之前,和陆小曼关系不好,而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想起自己苦恋一生的林徽因,却物是人非。人是情感的动物,总会觉得没有得到的东西会是最美的。因此无比感伤。5.深入探究诗歌的“境”:带着对作者经历的了解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们来看看诗人表现情感的凭借,即诗歌的“境”:(1)你从诗歌哪些意象看出诗人心目中和眼前的康桥是如此美好值得眷念?(比如:西天的云彩、金柳、波光、青荇、映着彩虹的潭水、产生撑篙寻梦的冲动等。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好的事物甚至让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由金柳变成幻影在我心头荡漾到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到潭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让我产生了寻梦的冲动)(2)你从诗歌哪些地方能含蓄地看出诗人内心的感伤?(A.金柳幻化为一个艳丽的影子;B.天上虹被浮藻揉碎,沉淀在潭底,暗示美好的东西终不可获取,尤其“揉碎”一词,简直就是诗人内心隐隐作痛的表征,而“沉淀”一词也表明一切美好但终成过去的遗憾。C.我一度因为美好回忆的唤醒想撑篙寻梦,但最终还是选择沉默,悄悄离开,沉默地面对过往的美好)总结:诗人通过非常美好但又显得破碎游离的意象,表达了内心对过往无比美好的人与景的眷念和因为物是人非、人生不够顺意而产生的感伤与惆怅。6.体会诗歌“三美”。新月派诗歌非常讲究诗歌内在的美,而徐志摩又非常推崇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朗读诗歌,说说本诗如何体现“三美”。建筑美:每节四行,结构整齐,1、3行稍短,2、4行稍长,首尾整齐而略有变化,词语重叠复沓。绘画美:意象色彩丰富,构图和谐(都是选取的比较柔美而有动感的事物),排行有讲究。音乐美:严格的二四句押韵,诗句节奏也非常符合音律,同时诗句平仄协和,读起来朗朗上口。7.现场读、背诗歌。8.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文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1.由少年中国说导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检查课前预习成果或直接由教师介绍。介绍课文涉及的人物梁启超和作者梁实秋。两人皆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名人。梁启超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通过创办报纸宣扬改良主义和君主立宪制,晚年专心学术。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要散文集有雅舍小品。3.理解题目:以“记”字开头,看出来是记人或叙事。本文所记的事是一次演讲,所记的人是梁任公。从内容看,文章侧重是记人还是叙事?由此确定本文学习的两大任务:品评所记之人,研究演讲之事。4.品评所记之人。(1)文章对梁任公有一句总括性的评价,找出来,初步感知“热心肠”的意思。(不一定要作透彻理解)。(2)批注法品评梁任公其人。文章对梁任公先生有非常传神的描写,按照课后研讨1的要求,从文中寻找对梁任公先生作传神描写的句子,通过批注法进行评点,然后交流讨论。(3)对几处涉及历史背景的文字进行点拨。一是梁任公为什么对箜篌引如此有感情:浊浪滚滚的江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其妻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有人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名曰箜篌引。诗中男子执著地想渡河,可他没有渡河的工具。然而对彼岸的极度渴求冲破了对生命的最后眷念,他借着三分酒气带着几分壮烈,两手空空举身赴水。很明显,梁任公由箜篌引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康有为、想到了为戊戌变法不惜牺牲个人的谭嗣同等为国家民族而舍身赴死的众多人物。由此看出梁任公虽晚年不谈政治,但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血液里。二是梁任公讲桃花扇为什么痛哭流涕: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梁任公本是保皇派,主张改良主义和君主立宪,有其局限性,但其强国富民的思想同样值得称道。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忧心如焚。三是讲到杜甫诗歌时张口大笑: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梁任公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因此先生多么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饱满的爱国情怀。” 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他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强烈共鸣。总结:梁任公先生精神矍铄、学识渊博、博闻强记、感情率真、充满忧国忧民情怀,重点是表现其“热心肠”的真感情。5.研讨作者的评述及演讲给听众的影响。在细致描写梁任公其人的同时,还有不少地方写了作者的评述及演讲给听众(包括自己)的影响。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6.研读演讲之事。通过作者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你觉得一次好的演讲有哪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准备充分、不卑不亢、精神饱满、善于交流。(梁任公先生演讲前的准备,出场,开场白,演讲的内容,现场表现,产生的效果)7.带着对梁任公先生的了解,重读少年中国说之片段,要求课后背诵。8.课堂或课后写一个片段:记某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要写活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等。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