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总结题目.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6133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总结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总结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方法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2.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答:自然界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整个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客体,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从生物大分子到整个生物圈,无不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都是各种物质系统。自然物质系统就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关制约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一个可以分为许多物质层次的大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性。换言之,层次性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等级结构,即若干要素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层次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3. 简述你对宇宙的起源、现状和未来的看法?答:1.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现状宇宙的大爆炸理论已经得到众多的同意,可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出现谱线蓝移现象2.有反物质、暗物质存在3.1937年 狄拉克提出大数假说,“自然界中出现的没有量纲的非常大的数是彼此相关的。”狄拉克的大数假说认为一些大数之间存在着数量级大致相等的关系,而迪克的人择原理则认为这种相等是基于我们现在的宇宙正处于适于人类生存的这个阶段的缘故.它们包含着某种人类与宇宙相统一的思想。3.如果我们仅仅依据观察证据,则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再过50亿年左右,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它会膨胀成一颗红巨星,直到它把地球和其它更邻近的行星都吞没。它最后会稳定成一颗只有几千英里尺度的白矮星。4.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是怎样的?不可逆原理对你有何启示?答: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是进化或者退化。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也可以理解成是事物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进步、发展的趋势退化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也可以理解成事物由复杂到简单,由有序到无序、由高级到低级不断下降、退化、衰败的趋势。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所谓可逆,指的是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个状态,如果存在另一个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或简称为可逆。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或简称为不可逆。不可逆在演化中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 。无论可逆或不可逆都不是唯一普适的过程,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是并存于现实之中的。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找出简单纯粹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而是要探讨现实事物中究竟包含哪些可逆与不可逆的因素,它们对物质世界的演化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5. 简述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答:天然自然:是指自然界中尚未被人类认识到的那些部分。其范围包括:a. 人类目前的认识能力尚无法达到的宇观、微观空间。 b. 宏观世界中那些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 人化自然:是指人类的观测手段所及并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所构成的一个通讯系统。其范围: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人化自然范围的扩展,是由人类的科学水平决定并表征的。人工自然:是指人类的时间手段所及并为人类的实践手段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所构成的一个调控系统。 范围:a. 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指生态系统;b. 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人工自然随着人类的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扩展,这种拓展过程由技术史所表征 。三者关系: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范围上讲,天然自然界的范围远大于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范围。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对天然自然改造和加工后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出现打破了自然界的构成方式,并与天然自然开始了争夺规模的战斗。三类自然规模的变化主要是天然自然规模的缩小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规模的扩大,看起来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似乎不断地取代和压迫天然自然。天然自然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贯穿于微观、宏观和宇观三大领域之中。受到实践水平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人类认识和变革的只是天然自然中十分微小的部分,所创造出的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也远小于天然自然的范围。可以说,没有天然自然就不会演变出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没有对自然界进行变革的人化自然,也不会有其人工化更强的形式人工自然界的出现。另外,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自然物质前提,为人工自然提供原材料、能源、场所等物质条件。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必须借助天然自然才能产生,如果没有天然自然,或者天然自然发生不恰当的改变,都会危及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同时,如果没有人工自然的存在和范围的扩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退回到原始的、完全被自然界所限制的、丧失主动性地位的阶段。可以说,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存在是保证天然自然界对人来讲有意义的必要的条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段的提升,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违背自然规律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场的错误观念,都受到了自然界的强烈反击。我们必须承认,天然自然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人工自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工自然的性质、方式、规模、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人类的实践活动、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规范和法律,这就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方式。总之,随着人类物质需求的不断膨胀和技术水平的加速进化,人工自然出现了对天然自然的严重背离,从而导致了自然界组织状态的变化。6. 略述人类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列举一些人类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例子?答: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具有两重性 :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有其积极的一面(文明的进步);其次,人的实践活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评价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不是绝对的。例子: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5) 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7. 列举一些西方研究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专家或学派及代表作?答: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美国学者马什在1864年出版的人和自然。 1962,美女生物学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1972年,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的委托,主编出版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1974)、冲出浪费时代(1978)、能源:逆流(1978)、通向未来的道路(1980)、世界的未来一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1981)。德国费洛姆:健全的社会(1955),占有还是存在(1976),表述人与环境关系。弗洛姆提出了以遏制人类需求,降低发展要求来调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发展和运用高科技,保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当代西方环境哲学亦称环境伦理学自7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生态危机人类应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定向自己的行为等问题上,环境伦理学有较多的理论创新。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以60年代后期的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为契机。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初期,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先后发表了怀特的当前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与哈丁的公有地的悲剧两篇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稍后,环境伦理思想先驱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再版,也成为影响环境思潮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大地伦理一文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 80年代初期,环境哲学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哲学与动物权利论及动物解放运动的关系。80年代后期是环境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一时期有很多重要的著作相继问世,表明该领域的理论建构已渐趋体系化。这当中,重要的专著有泰勒的尊重自然1986、诺顿的为何要保存自然的多样性1988、萨果夫的地球的经济1988、哈格洛福的环境伦理学的基础1989,等等;重要的个人文集则有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1986、考利科特的捍卫大地伦理1989等。80年代环境哲学界还兴起了两场运动,即社会生态学运动与生态女性主义运动。 8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有哪些内容?论述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答:1.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包括人口方面;消除贫困方面;卫生与健康方面;减灾与防灾方面。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自然界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道同步的状态。自然界的演化必然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时带动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演化,整个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要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牢固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合理拓展人工自然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发展社会科学,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展人文科学,实现“人的革命”。(人类儿童期成人期的成长;文化上的革命;开发人的潜能)3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9.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有什么不同?在科学研究中都有什么作用?科学观察就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探索自然规律的研究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客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联系:两者的认识目的相同两者相互依存遵循相同的规律区别:实验方法具有更大地主动性。 观察方法只能选择典型,但实验方法不仅能选择典型,而且能创造典型。观察方法的作用:1)是获取客观世界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手段2)是形成研究课题的重要途径3)是获得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4)是检验假说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法的作用:1)具有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的作用2)具有定向强化研究对象的作用3)使现象具有可重复性4)是检验科学假说的基本手段10.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答:1、从信息论角度看,观察不仅仅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2、 从心理学角度看,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感知,必然包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赋义”的过程,离不开经验与思维的参与。“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11.思维有哪些类型?谈谈你对于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常规性思维。思维分为以下四种: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借助于形象的语言、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2、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利用判断进行推理,利用推理进行论证的思维。3、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分析、推理认识过程的直接迅速领悟认识对象的思维。4、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是产生创造力的一种特殊思维,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成就的巅峰。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或方式上,不能只是一味强调发散或者说求异,尤其是不能错误地以为发散或者求异,就是创造性思维,这种概念认识的模糊或片面,会导致歧途。所以还得同样强调辐合集中,求异中求同,求同中有求异,对立统一,才是真正正确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给学生累积丰厚的知识,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构建学生具有多种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结构,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助一臂之力。启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良好的启发总而言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得不断探索和实践。12.你是怎样看待科技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答: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厘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首先,我认为科技与人文、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系统知识,是人类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方法。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技能,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法宝1、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扩散使其商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 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便现在对生产力功能的变革;2、社会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社会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特别是对待科学的态度,从原始社会盲目的崇拜神灵,到近代社会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正是社会进步打开了科技的大门,引导更多的人关注科技,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变革着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最后科技对社会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