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6095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市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石家庄市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石家庄市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 A (表述不当,“一般在300多米长的航母甲板上”说法与原文不一致)2 B (范围不当,“大多是亚音速飞机”错,应为“都是”)3 D (理解有误,“舰载战斗机机翼在降落时尽可能折叠”错误)4 D (克:能够)5 D (是说汤应曾有良好的乐感,是表现他对妻子悼念,与题干无关。)6 C (从“吾迟郎不至为我奏石楠之下”看,妻子表达的是对汤的思念与不能再见面的遗憾,而不是埋怨指责。)7(1)(这乐曲)使听众开始兴奋,接着感觉愤怒,最终为此泪流满面而无所适从。他(弹琵琶)感动人就到了如此地步。(奋、既而、涕泪各1分,补出主语1分,句意1分。共5分。)(2) 一个人如果没有极好的品性,那么他的感情就一定不够深重,怎么能在后代传颂呢? (苟、至性、深、乌各1分,句意1分。共5分。)8 两个“梦”字,意义不同。(1分)第一个“梦”,是对往事的依恋。美好的过去只能长记于心,故国只能重逢于梦,却再也无法回去了。(2分) 后一个“梦”字,则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无奈。往事如梦,醒来成空,徒留伤感,但现实的苦痛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永远无法如梦般消失。(2分)(意思对即可)9 下阕写高楼依旧,只是记不得当时是和谁一起眺望着那远处的美景,只依稀记得那秋日晴空的空旷与静谧,还有那云卷云舒的恬淡。而这一切变成了泡影,我却还像是生活在梦中一般。(3分)寥寥数字,就把那种孤寂、无奈、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10 每句1分。(略) 11(1)B 3分,C2分,E1分。(A项,“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不是通感的手法。D 项,“轻松愉快”是因为知道了姑娘与儿子的特殊关系。E项,虽然李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表明他“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程度太重。)(2)第一处:描写了宁静优美、诗情画意的水乡风景,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心情,写出刘老壮急于见到老王头的急切心情。(3分,意思对即可。)第二处:渲染营造氛围,突出暴雨过后清新明净的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暴雨过后老壮看见肥硕的鸭子就捡回的描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3分,意思对即可。)(3)补充叙事,交代李老壮“不光彩”的故事,使情节内在逻辑更合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李老壮对姑娘态度变化提供依据。突出人物性格,表现李老壮喜爱鸭子的本性,为下文护鸭做铺垫。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主人公是刘老壮。(2分)理由:刘老壮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李老壮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刘老壮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他才引出了“姑娘”的出场。小说中对“姑娘”的描写是为了来突出刘老壮的性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主人公是“姑娘”。理由: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诸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作者笔下的姑娘性格鲜明,勤劳美丽善良,寄寓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歌颂。写刘老壮,是为了突出姑娘的性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2(1)E3分,C2分,D1分(B不存在因果关系,范围扩大;A“不够人性化”理解不准确; D“她和家人并不看重这些”文中没有交代。)(2)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为人女)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操持事务。(为人母) 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为人友) 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人妇)(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 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林徽因利用家的沙龙,培育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的璀璨群星。 贫病交加的林徽因,辅助丈夫梁思成艰难完成巨著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张爱玲有才气,但她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让人容易接近。(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4)【参考角度】1、“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是对支撑林徽因与疾病斗争的精神的赞扬。(2分)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奇迹般的又活了十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3分)给我们的启示:战胜疾病需要一种精神,战胜困难需要一种精神激情。(3分)(意思对即可。)2、“有贫困,但没有卑微”,这是对林徽因从容面对艰苦岁月的精神的赞扬。(2分)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一家颠沛流离,困居在偏远,贫病交加,没有怨言,靠典当从容度日。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执着的追求,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3分)给我们的启示:物质的贫困不可怕,关键在于要有一种勇敢面对的态度。3分)(意思对即可。)3、“有悲怆,但没有鄙俗”是对她人生短暂、命运多舛但顽强不屈精神的赞扬。(2分)在51个人生岁月中,她从芳华绝代的才女,到多病缠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事务的主妇;从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沙龙的女主人,到踩泥泞,乘驴车,于疾病斗争,靠典当度日,夫妻共度时艰、共撰巨著的顽强的女人,她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的心。(3分)给我们的启示:面对起伏的人生,始终要有一颗高尚的心。3分)(意思对即可。)13 D (A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B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能带宾语。C长篇累牍:指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含贬义;)14 D(A“承担”缺宾语 “的义务”,B偷换主语,C句式杂糅)15 A (议论性语段)16参考角度一:镇政府的善举应得到肯定参考角度二:司机们的防范心理可以理解,参考角度三: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信任。(任何一个角度即可。观点明确2分,语句通顺、语意连贯3分。)17标题:谁是第一?(2分)寓意:讽刺了社会上标准不明确,评价不客观,叫人无所适从的现象。(4分)18. 要坚持不懈;行动要有目标;鼓励教育;善于接受引导;等等。【参考译文】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家境贫穷,没有娶妻,侍奉母亲十分孝顺。住处有一棵石楠树,盖了几间茅屋,早晚侍奉母亲。他自幼喜欢音乐,一听到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母亲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伤心事?”应曾说:“孩儿没有伤心事,只是不由自主地感到凄楚心动罢了。”世宗嘉靖年间时,李东垣擅长弹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声传遍京师。江对峰去世以后,只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的技艺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优乐班数十队,都学习蒋山人的技巧,没有演奏得好的,周藩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蒋山人的技法,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了他,赐给他一把用玉石雕镂、象牙镶嵌的琵琶,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声音哀婉凄楚,十分动人。周藩王十分赏识他,每年供给米万斛,用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名声大振,他所到地方的妓院,娼妓们仰慕他的琴声,都争着要结识他,全都想亲近他。然而应曾十分矜持自重,不随便为人演奏。后来,征西王将军把他招募到幕府之中,跟随经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有一天部队到榆关时,下起大雪,汤应曾在马上听见觱篥的声音,忽然想念母亲,失声痛哭起来,于是辞别王将军走了。夜晚投宿在酒楼,睡不着觉,(他就)弹琵琶,发出像觱篥一样的凄恻的声音,听到的人没有不流泪的。到了第二天早晨,隔壁的一个妇人到他住的楼上说:“你是不是有什么感慨呢?为什么琴声这么凄凉啊!我守寡已经十年,与婆婆相依为命,但婆婆已经死了,我想改嫁,可是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为你操持家务。”应曾说:“你能替我侍奉母亲吗?”妇人答应了,应曾便用车把她一起带回了家。襄王听说汤应曾的名声,派人聘请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泛舟,突然狂风大作,波浪涛天,摇船的人惊惶失措,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乐曲,风涛才稍安定下来。船靠岸时,只见一只老猿,眉毛胡须都很白了,从茂密的竹林跳入船舱,哀声号叫直至半夜。天亮时,老猿突然抱琵琶跳入水中,不知到哪儿去了。汤应曾从此失去了心爱之物,就惆怅不再弹琵琶了。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身体还健朗,然而他的妻子却已身故,只在房子旁边留下一座孤坟。母亲告诉他说:“你妻子过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门外啼叫,一开门便不见了。她对我说:我等待郎君不见来到,只听见猿叫,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要死了。只是很久没有听过郎君的琵琶声,如果郎君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汤应曾听了母亲的话,心情沉痛哀伤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摆设了酒水,在妻子坟墓旁边弹奏琵琶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变得狂妄放纵,每天沉迷于酒色。正值战乱,他背着母亲在军队里卖艺乞食。耳朵聋了,眼睛瞎了,鼻中流脓血,别人都不敢靠近他。请他弹琵琶的人,都用屏障隔开,听他弹奏的声音。他会演奏一百多首古曲,大到风雨雷霆的狂吼,小到愁人思妇哀怨泣诉,各种昆虫低鸣,一草一木的呻吟,没有一种声音不能从他的琵琶声中传达出来。他最得意的便是那首楚汉曲,只听在楚军和汉军决战时,声音惊天动地,震得屋上的瓦像要坠落下来。仔细地倾听分辨,有刀枪声、锣鼓声、弓箭声、人马进退声,(各种声音交织震响),一下子突然停止,寂然无声。过了一阵,又响起哀怨而难以名状的声音,那是楚歌的曲声;凄凉悲壮的,是项王慷慨高歌,与虞姬惜别的声音;有陷入大泽声,骑兵追赶声;到乌江,有项王拔剑自刎声,其余汉军将校战马互相践踏,为争夺项王的尸体自相残杀、践踏的声音。这乐曲使听众开始兴奋,接着感觉恐惧,最终泪流满面而无所适从。他弹琵琶感动人就到了如此地步。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他,非常同情,便用车把他和母亲一同送到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着落。王轸石先生说:古往今来,凭演奏琵琶而出名的人有很多,还没有像汤先生这样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卓越的品性,他的感情就一定不够深邃,怎会得到后人的传颂?戊子年秋天,我在公路浦遇见过汤应曾,已不见他往日穿着锦衣的风光了。第二年,又再去拜望汤应曾,他正坐在土房子里,做饭侍奉母亲。人们都争相轻视他,我却对他越发肃然起敬。汤应曾仰天高呼,呼到:“罢了!世上的知音太少了!我侍奉母亲故去后,我将投身黄河而死!”我很悲伤,答应他给他写传。五年之后,我才写成这篇文章。唉!世上沦落天涯、怀才不遇而感叹知音太少的人,难道只有汤应曾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