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613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预习案使用说明 &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二、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 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三、文体知识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四、整体感知1、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2、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思路的词语。3、理解全词大意全词动静有度 张弛有致 上阙重写景 突出了景物的 ,所以读起来气势磅礴。至“怅寥廓”以下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 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回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向。此几句语速较快,语调有力。整首词表现了词人 的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高亢有力的。预习自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本词,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百舸( )争流 怅廖廓( ) 携( )来 峥嵘( )岁月稠 ( ) 挥斥方遒( ) 浪遏( )飞舟 2、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泌园春 有志者事竞成 相江 苍茫 万户候3、辨析下列词语(1)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在也 (遏制 遏止)不住内心的愤怒,大声叫嚷起来。思考:“遏制 ”和“ 遏止”怎样区别?(2)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 (义气、意气)犯下令自己终身后悔的错误。思考:“义气”和“ 意气”怎样区别?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信息链接1、 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2、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3、毛泽东这一时期的相关活动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早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活动。探究案 学始于疑 我思考,我收获!1、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3、此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4、此人借助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建议: 请同学用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质疑探究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 精句赏析1、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示: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2、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这个句子。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精句: 赏析: 探究点2 文本理解1、 上下两片中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统领到哪里?2、 上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3、 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探究点3 综合探究 1、 鉴赏本文的语言: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分析。(1)万山红遍 (2)鹰击长空 (3)鱼翔浅底 (4)层林尽染2、 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文本拓展 按语: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胸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发现,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早在刻苦求学期间就在酝酿之中。刻苦上进的师范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是湖南一师的办学宗旨之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的生活费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他说,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1966年,他不顾73岁高龄,仍神闲气定畅游长江。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游泳。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1917年9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经过长期访求和多方通信联系,并随着毛泽东个人声望的不断扩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因为他们认为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和私人问题 。有一次,毛泽东在一个青年家里,见到那人同佣人谈买肉的事,于是,毛泽东再也不同那人来往了。他和他的同学只谈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生机勃勃的。多年以后,当他重游岳麓山时,情不自禁地赋词沁园春 长沙,生动地描述了这段难忘的岁月。 当堂检测 有效训练 反馈矫正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 橘(j)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ng rng) 携(xi) 遏()制C漫江(满) 寥(lio)廊 惆怅(惆怅)D百侣(同学 ) 稠(chu)密 谁主沉浮(主宰)2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既是鼓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B、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博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C、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终是自不量力。D、结尾的定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有错必改 我的收获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预习案 四、2:立、看、怅、问、忆、恰、记 3、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意气风发 激情奔放 以天下为己任 1、2、沁、竟、湘、侯3、(1)遏制 点拨:遏止,阻止。遏制:制止,控制。(2)义气 点拨: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例:重义气。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探究案 探究点11、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2、“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指游泳。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探究点21、 看、恰。词的上片一个“看”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片一个“恰”又领起下面七句。此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念。2、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此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3、“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探究点31、(1)万山红遍“万”,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2)鹰击长空“击”,显示出雄鹰翱翔的姿态。(3)鱼翔浅底“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4)层林尽染“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2、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点拨:(1)景物描写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抒发感情,为下文做铺垫。(2)景与情关系题目的答题模式。 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或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情感。、1、C点拨: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2、C 点拨:这是作者回顾当年以同汹涌的激流拼搏为快乐的情景。这里以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