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4390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教学目标1、积累古诗词相关意象的内涵2、掌握景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二、学习重点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预习】知识储备:导学P226-267常见诗歌意象三、教学过程理解概念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考点分析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理解探究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明确意象的作用:A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B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C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D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E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F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G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问】: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题型二: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3.答题步骤: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4.答题示例:例1 西 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例2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例3: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例4: 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清空幽眇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例5: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 宋 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问】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示例:例1: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答案】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例2: 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例3: 南乡子 唐 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例4: 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1)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例1: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分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例2: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分析: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2)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例3: 谢亭送别 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4: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强化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日暮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 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问】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余干 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摇落:草木凋零。【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尚钺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问】1.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题思路与步骤】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柔桑、嫩芽、蚕种、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的是乡村初春时节的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生机盎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悦、欢快之情。【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作者喜悦欢快之情跃然纸上。4、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题思路与步骤】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与步骤】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课后作业(课堂导练及课时作业相关习题)1.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2. 老 树 金元好问3. 屡出 张謇4.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5. 淡黄柳 姜夔6. 冶春绝句(其一) 清王士祯7. 水上盥手 高启8.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