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资格证教育学A类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3490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教师资格证教育学A类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教师资格证教育学A类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教师资格证教育学A类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 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论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2、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1 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2 独立性与信赖性的矛盾3 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的冲突4 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 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63、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 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感问题4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 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4、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重要性: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 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 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 3召开家长会 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法: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2 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 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4 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 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1.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物质生产发展有关,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社会动力a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b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首先适应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求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a 教育实现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2. 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1 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 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办法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 教师本人正确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 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5. 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2 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4 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6. 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片面追求升学率 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3 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7. 知识学习的过程1选择阶段 2 领会阶段 3 保持阶段 4 应用阶段8.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特点1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由基础2 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9.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1 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 父母的文化修养 4 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10.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 学生具有发展潜在可能 3 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11.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 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 4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 教师的各种角色1教员 2 领导者 3 人类灵魂工程师 4 心理医生 5 青少年的朋友6 父母 7榜样 8被攻击的对象 9 研究者 10 学校管理者13. 隐形课程的功能1 陶冶 2 育美 3 益智 4 健体14.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 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 在教材的编写上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15.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a 教育实现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b 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 对文化的普及 3 教育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16.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a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 b 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c 通过法律 d 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a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b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c 实现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d 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17. 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反应活动整体性:1 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2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3 一般心理活动与科学心理活动的统一 4 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统一 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1 保证不同年龄学生的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2 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3 合理设计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4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C 劳逸安排的节奏性18. 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1 了解学生的需求 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教室常规19. 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1学习领导的管理方式 2 学生的定型期望 3 班集体的特点 4 教师的行为方式20.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论断式、经验交流式21. 素质教育主要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 2 基础性 3 内化性 4 综合性22. 论述教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友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级相互矛盾又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求教与学之间的积极配合,协调一致。23. 论述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处境促进的规律这里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含义:a自身方面的发展 b 智力方面的发展 c 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以上三方面都与教学有紧密的联系。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24.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1 道德知识的掌握 2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4) 道德行为: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 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25. 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 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 重视个别差异5 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26. 家庭的教育功能1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 3 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 4培养社会角色 5 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27. 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8.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1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 分析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是指测试及评分29.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的)2 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3 在进行这种学习时,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30. 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 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31.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2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3 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4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32. 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哪些? 1 生存权 2 受教育权 3 受尊重权 4安全的权利33. 教学原则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原则3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4 因材施教原则5 循序渐进原则6 巩固性原则7 启发性原则8 可接受性原则34. “教育期待”的作用和应用教育的期待是教师职业情感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期待会促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期待,则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教师的期待是在同学生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形成,并表现在教师的行为之中,同事学生接受教师以为中暗含的期待,并吵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师不断的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学生会相应的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主要包括对学习潜力和品的发展的推测,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同时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充分理解学生,促进学生不断积极的发展前进35. 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36.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次)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37. 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2)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目标:民主型师生关系3)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38. 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老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39.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对文化的普及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40. 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设计和编制结构变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综合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3、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4、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5、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6、 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7、 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8、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也称教学计划)9、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10、 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及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11、 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式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12、 教学计划: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13、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14、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15、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16、 隐形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17、 校风: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部分人的一种习惯势力18、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19、 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20、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1、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22、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3、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他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24、 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25、 教育情景: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26、 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27、 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的方法。28、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29、 教师的“教员”角色:这是教师最突出的角色(1分),他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在核心的地位(1分)。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2分)30、 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31、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33、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34、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35、 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6、 课程(结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37、 课程结构定义: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38、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39、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新学科40、 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综合性课程41、 核心课程(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42、 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43、 课堂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44、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45、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 46、 课的结构: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47、 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及其运行的空间、时间与程序在课程内部的反映。48、 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49、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教师与班集体和教师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50.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开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计和评价。51.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既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问题。52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53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听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5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5学习方法知道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