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与练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3093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与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与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与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沧源民族中学 高二年级 语文教学设计 2012年3月19日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学时数:4课时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阿房宫赋,其教学核心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它的关键通过熟读课文,翻译和掌握文章内容。“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 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4、背诵全诗。目标解析:1、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写作情感,并把握诗歌朗读节奏。2、理解诗歌内容。3、学习和分析鉴赏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鉴赏诗的艺术手法和感受诗的意境方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诗人的创作风格缺乏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语言跳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乐、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人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五、教学过程第1、2课时问题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问题二、文体知识设计意图:达到文言知识积累的目的歌、行、引“阿房宫”的“阿房”旧读“p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问题三、字词积累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1注音: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 鼎铛(cheng)玉石管弦呕(ou)哑(ya)问题2,疑难字词注解: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高低冥迷:幽深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齐楚之精英:精华秦爱纷奢:多可怜焦土:可叹(“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问题3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 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问题四、诗歌翻译设计意图: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第3、4课时 阅读文本整体感知问题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确掌握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分段赏析,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1重点实词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一:统一。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名词活用动词。 2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 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3词类活用: 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四海一 “一” 数词动词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状语 从骊山。“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 “腰”、“缦”名词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一样。 蜂房水窝 名词状语 像蜂房,像水窝。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名词动词 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4段意理解: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 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方“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问题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分段赏析,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1.“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2.“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问题三、分析第三自然段设计意图,分段赏析,准确把握文章内容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3. 重点词语: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作ji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4.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5.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问题四、研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分段赏析,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国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问题五、讨论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与过秦论作比较,准确理解本文的写作思想。 相似之处:1.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在文体上都受到赋的影响。 不同之处: 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秦论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过秦论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六,课堂小结作者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七、目标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渭流涨腻(zhn)不霁何虹(j) 骊山(l)B妃嫔(bn) 辇来于秦(nin) 囷囷焉(qn)C剽掠其人(pio) 弃掷逦迤(y) 锱铢(z)D直栏横槛(jin) 在庾之粟粒(y) 管弦呕哑(u)解析:A“骊”读l;B.“嫔”读pn;C.“剽”读pio。答案:D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C.取:动词,拿。D.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解析: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答案:C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D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解析:C阿房宫赋是文赋。答案:C八、配餐作业 A组阅读下文,完成58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BC D解析:“锱铢”极言其细微。“呕哑”此指乐器弹奏的声音。“独夫”指失去人心、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楚人”指项羽。答案:B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D介词,表比较。A.用在词尾,相当于“然”/助词,啊,了;B.表并列/相当于“以”;C.动词,让/连词,假如。答案:D7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解析:C没有“同情”之意。答案:C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译文_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_答案:(1)唉!一个人的想法,也是千万人的想法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2)秦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让后人哀叹他们;后人哀叹他们却又不借鉴他们的教训,也就使更后来的人又为这些后人而哀叹了。B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9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4分)骊山北构而西折 (建造) 廊腰缦回(萦绕)高低冥迷 (分辨不清) 春光融融(和乐的样子)10翻译文中画线句。(12分)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答:走廊宽阔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随地形起伏,又向中心区攒聚;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答:盘旋,弯曲,像蜂房,又像水涡,矗立在那里,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答: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双层通道凌空飞架,不是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答:宫人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来,好像充满了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宫人们在以工代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寒冷。11最后一句实际上在写什么?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答:侧面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承上文宫室描绘启下文宫中生活的描绘。1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3分)答:对偶、夸张、比喻、对比。C组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深虑论 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藩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入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遗其所不疑遗:忽略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几:先兆,预兆D非智虑之所能周 周:考虑周全,动词解析:B惩:警戒,借鉴。答案:B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A项中“于”,第一个是介词,跟,与;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D项第一个“其”是代词,那些;第二个是代词,他的。答案:C15以下七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虑天下者”“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一组是()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见五代藩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A BC D 解析:说的是汉高祖灭秦的事,并非“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内容。讲的不是“虑天下者”的内容。答案:D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一气呵成,层次清楚,条理清晰。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D末段用良医、良巫不能谋子的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解析: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不可以谋天”。答案:C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译文_(2)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译文_答案:(1)然而祸乱经常是产生于他们认为不用疑虑而被忽略了的那些方面。(2)好医生的儿子多因病而死;好巫师的儿子多死得怪异。难道好医生好巫师都只善于给别人治病驱邪却不善于给自己的儿子治病驱邪不成?意思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