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2461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 曾于久1 彭鹏1 郑勤2 洪浩3 张继生4 江玲玲1 (1,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开封475001 ; 4,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整体育人、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武术运动在我国特别是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征求中小学武术教材创编及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见、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个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基本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受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不多,已开设了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导致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武术认识有失偏颇。由此提出:1)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价值选择是:对人的体质健康的促进;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对人的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完善;对人的终身体育能力的建立。2)中小学武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a.在武术的价值定位上:注重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教育;强调武术教育中的技术传承;兼顾武术教育中的健身性和娱乐性。b.在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上: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c.在武术运动的形式上:以技击为核心,坚持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相结合;以技击为核心,突出攻防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点;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现有运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做到既不改变本质,又具有时代性、新颖性。d.在武术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最后建议:1)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创编上,教材要有梯度、有层次、有衔接性,鼓励根据地方特色开设地方课程。2)要加强对武术师资的培训。3)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选取典型的武术爱国人士的事例进行历史的重温与民族精神的再现。4)建立一套完整的武术运动考核办法或达标办法,使之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5)开展各级别、多层次的社会及学校武术运动竞赛。6)建立以武术课堂为主,以武术课外训练和武术兴趣小组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武术课程结构。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育 课程 改革 弘扬民族精神 1 问题的提出1.1研究背景1.1.1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观、民族意识淡薄。现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不能落到实处,民族精神亟待传承、弘扬。从总体上来讲,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走的是一条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道路,中西文化比重严重失衡。从近代实行新式学校教育以来,我们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仿照欧美(以后又是苏联)的模式,而课程内容也以西方文化为主(数、理、化等和外语自不必说;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也多借鉴西方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国语文内容是中国的,文法借鉴了不少西方的)。反之,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用得很少;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内容更是少得屈指可数。在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几乎全是西洋体育。因此,除了大学攻读各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外(包括专修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从这样的小学、中学、大学中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他没有课余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爱好,那他的知识结构肯定是西洋知识超过中国知识。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造成了长期以来国民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差。可以说60年代以后的学子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的熏陶,相反,他们都接受了正统的西式教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缺乏文化的底蕴。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换了皇帝,但文化没有变,还是汉文化;一种情况是亡天下。就是说你的整个文化被人家同化了,你的人还在,但你这个民族没有了。因此,每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法在世界立足。同时,没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没有了文化自尊、文化自觉。自从1949年中国取得政治独立和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后,中华民族开始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开始恢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这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根据。21世纪,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的挑战。人才培养靠教育。我们在教育中始终要强调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珍爱自己的文化、珍爱自己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这在武术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礼”起源于祭祀,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富于人文的内涵,乃至最终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礼”起源于祭祀,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富于人文的内涵,乃至最终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礼”通过祭祀,从消极方面来讲,是为了祈福禳灾;而从积极方面来讲,则是为了报本。报什么本?荀子的论述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中国的“礼”把君师之治作为礼之本,一方面是以礼制形式来落实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使“礼”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深受“礼”文化的影响,不仅十分尊重师长,讲究传承,而且礼节繁多,用“礼”来规范人们行、立、坐、言。可以说,武术在其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把中华的“礼”文化传承下来了。因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好东西丢掉,却把其他民族的文化视为上品。如韩国的跆拳道,从文化根源上讲,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对“礼”的认识、学习、掌握与运用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我们今天不同的是,不管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把从中国学去的“礼”文化保留下来,并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化在他们的历史里。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极弱情况下,把西方文化视为解决中国千年疾痼的良方,视传统文化为包袱。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更是拿来的多,扬弃的少。再加上十年“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摧残,使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然而,时代走到今天,事实告诉我们“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曾先后在美国及英国牛津和剑桥教授中国有中国历史的比利时人胡司德在谈到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的时候说: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经济发展,就是奥运会。我们要推介中国文化,需要更多的基金来吸引研究生,培养下一代的教师。中国人也要尊重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只有重视文化,才可能让中国研究这个题目存活下去!可见,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还非常不够。要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自己就必须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计划地研究、传授、宣传本民族的文化。只有深入细致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才有可能使已经远离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2中宣部、教育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加强对他们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富强。在学校教育课程领域中,除哲学、文学、历史外,体育教育中的武术也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武术荟萃了中国丰富的、精妙的攻防技击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历史上,以武术为内容的尚武精神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能唤起民族主体意识,激励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体现在实处,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培养,对于弘扬与传承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为此,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到突出位置,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此时提出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改革的研究,力图通过武术运动来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急国家之所急,急民族之所需,抓得对点,抓得及时的一项举措,尤如给民族精神教育的土壤中注入了一场及时的春雨。1.1.3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的土地上异常火爆而自己的国术却少有人问津 有人说,韩国的跆拳道源于我国的武术,是传统武术的一个脉系。不知这种法说是否准确,也不知是否真正有人去考证,但共同作为东方文化的因子,跆拳道与武术在技击、养生等方面有着许多共性。并且可以肯定,传统武术无论在技击效用上,还是在养生健身功能上,以及承载文化内涵方面都要优于韩国的跆拳道。传统武术活动要比跆拳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有魅力。然而,现实却是很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中国人感到尴尬的: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在中国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的各个角落,极速充斥着中国的健身市场,成为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族喜爱并竞相追捧的时尚运动,大大小小的道馆越开越多,馆馆都爆满,就连跆拳道服饰也成为另一种消费热点。而我们自己的国术武术却遭受到国人的冷落,练武术的人群大抵只有两种:专业运动员和公园、街头的老年人。中华武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理应在学校体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加强对武术项目的改革,不断创新、完善,使之更容易普及推广,使其发展为年青一代热衷的运动项目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1.1.4学校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武术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不清。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已启动,然而,学校的武术教育改革却收效甚微。由于“唯技击论”的批判,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武术与文化的分离,体操化的趋势越演越烈,而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武术防身功能的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中小学武术没能成为武术的根基而成了竞技武术的选拔基地,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和高难度的动作更是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望洋兴叹而无能为力。在每况愈下的形势下,现在的学生甚至普遍缺乏对于武术项目的了解和认识,武术并没有走进大多数中小学的课堂,已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不明确,反映武术项目难学、易累,对武术项目缺乏重视和兴趣,虽然都认为通过习武可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但对武术民族精神的内涵却认识不清楚,由于武术是一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项目,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喜欢看武术表演,但不喜欢自身进行武术锻炼。现行武术教育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2研究目的1.2.1了解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如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武术教材状况、武术师资状况等,分析当前武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为今后武术工作的开展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和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1.2.2“以人为本”,了解中小学生对对武术的认识和要求、校长对学校武术教学的意见和希望、家长和社会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看法和建议,以便充分满足学生对武术运动的需求,凸现社会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期望;1.2.3新一轮的武术教材创编是关系到全体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得到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对武术教育的要求,确立中小学武术教材创编的基本原则、明确武术各项教育工作的思路,将武术成功的推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成为青少年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1.2.4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使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寻找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突破口、探索传承民族精神的多重途径。1.3研究意义1.3.1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运动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深邃,承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并与中国的释家玄儒、政治理论、兵农医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武术运动以爱国主义为其精神的最高层次,使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如岳飞、戚继光等一大批震耳发溃、名垂青历的爱国将士,如武术成为“强种保国”的手段,对于培养追求真理、爱好和平、见义勇为等良好的人格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3.2充分利用武术的整体育人功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目标,“增强体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这是新的三维健康观的内在要求。并且指出:“要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达到技能、认知、情感、行为四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武术运动具有整体育人的功能:从事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强健身体,提高对疾病的免疫能力;武术运动中蕴含的武德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吃苦耐劳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武术运动能够开发智力,发展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武术运动中的美学价值更是不可忽略,它的劲力、节奏、风格、服饰等都展现了武术的美,给予学生艺术美的享受与熏陶。在中小学中开展武术教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1.3.3发展中小学武术教育对于整个武术运动的发展有根基作用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教授在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一文中分析外国的三大项目之所以红火的原因,可以看出,在学校开设课程,将学校作为传播的主阵地,将学生作为传播的对象是三者的共同的成功经验,因为将学校作为传播的阵地有稳定的传播对象,特别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在中小学中开设课程,保证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受到这样的教育。教育通过对社会的基本单元人的作用,对于一个领域乃至一项民族事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运动事业要发展,从小培养,形成人才梯队是基础条件之一。武术运动要普及推广、要发展,要上一个台阶,仅靠几场武术比赛、培养一批专业运动员是远远不够的。武术运动只有出现在学校体育教材中,普及到大、中、小学,成为广大青少年健身活动的项目之一,才能获得传播发展的源动力。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坚持寓学、寓练于乐,推动武术运动在中小学校中顺利开展。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 武术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广泛开展,使中、小学成为武术运动的基地,使武术运动成为广大学生热爱的体育项目,通过青少年的带动作用,将习武术之风辐射到家庭里、社会中,才能使整个社会重视武术,认识武术,练习武术。以学校带动社区,以社会带动区域,几个大的区域连接成一片,就能推动全国范围内武术运动的开展。 1.3.4武术运动内在的对习武者思想素质与道德观念的要求对于构建和谐型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武德是武术发展过程中武者道德的最高总结。在以德治国的今天,武德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武德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应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武术运动所承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武术本身的功能与作用,在过去为除暴安良、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树立诚信礼让、尊老爱幼等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今天,武术的精神仍然具有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而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做的工作之一。1.3.5大力推进武术发展进程是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战略的重点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武术运动特别是太极拳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状况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深入开展武术运动,开发、完善适应各年龄层的武术项目,使武术中最精华、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形成诸如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及各种长短、软硬器械等与太极拳运动百花争艳的全民健身景象,满足不同人群对武术运动的需要,使武术运动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当前武术全民健身的工作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求以全国人民为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我国青少年儿童目前基本上都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学生。武术要为亿万多青少年身体健康服务,要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必须尽快真正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中。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锻炼的习惯,最终在全社会实施全民健身教育的目的。武术是在中华大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数千年的千锤百炼中造就了精湛的技艺和极高的水平,随着人体生命工程对武术的渗透以及高科技在竞技武术运动中的广泛运用,武术运动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它作为一种本土项目又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奥运争光计划指出:“注意奥运会设项变化,对有可能进入奥运会的优势项目要给予扶持”。北京申奥成功,给武术提供了一个进入奥运会的绝佳良机。因此,我们要做好武术入奥运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利用本土优势,争取能顺利进入奥运会。青少年学生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未来。1.4文献综述1.4.1关于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的研究: 刘逢翔等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87.6%的城镇中学体育课中有武术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本科学历占 60;58的中学由非武术专长教师担任;武术教学城镇中学的武术教学内容仍以少年拳、五步拳、基本功等;武术师资缺乏、学校领导不重视、武术器械缺乏以及武术教学时数较少等因素是影响当前中学体育课实施武术教学的主要因素。吴健俊在论中学武术与对策中指出: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安排较少;武术教学课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明确、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师资力量不足。张茂于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武术教学只有少数中小学开展,武术及其它项目只作为介绍内容;目前教材中武术内容太少,教材内容老化、陈旧,开设武术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学校对增强武术教学的呼声很高,希望把武术纳入体育达标内容。陆根秀、倪进对小学、中学、大学开展武术课情况的调查表明:高校在体育课中进行武术教学的情况明显优于中、小学,上海地区在体育课中真正开设武术课的小学只占32,中学占34,而目前高校体育课中开设“武术”专修课的比例在逐年提高,这次调查的比例高达64.2,是小学的一倍;小学以武术基本功、武术操、少年拳为主,中学则以武术操,少年拳为主;结果表明小学生对套路技术较感兴趣,尤其是器械套路占总数的34,而中、大学生却对攻防技术更感兴趣(分别为36、45)。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的教师普遍认为,开设武术课首先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其次对学生陶冶情操和培养终身锻炼意识都有较大的帮助。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农村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论福建省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4.2关于武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梁廷方、王健对初中体育课程武术教材研究中对面向21世纪初中体育课程武术教材内容选用提出了建议:在基本功的安排上要年年出现,逐步提高,套路中初一教武术操第一套、初二教五步拳、初三教少林拳;初中武术教材的学时数每年为4课,占总学时数的6.5左右为宜。闫存慧在弘扬武术与中学体育教学浅议中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增加武术内容的途径:选择适当的武术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尽可能地因势利导,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考核方式上要有灵活性;中学体育教学中增加武术内容要注意的问题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兴趣,不能盲目学习。呼美兰、李萍在武术新课程改革的教法探析中说: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不断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要重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学习难度动作或复杂动作;重点分节教学;武术教学中要应用接触教育。高航、王建华、高嵘的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法改革的比较研究对武术教育的建议是:努力提高武术教材的多样性与针对性;武术教学中应强化武术的技击特点,浅化体操化特点;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武术教学应积极营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王建华、王晓东、高嵘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对构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构想是:要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教材内容的整合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提升教材的科学性。武术普修课程中总体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改进构想、初中体育课程武术教材研究、中学体育教师应张物武术操及套路创编法、小学三、四年级武术教材钻研、也谈教材教法等从不同的侧面对武术教育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对我们创编武术教材、改进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宝贵的建议。1.4.3关于武德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王星霞在中华民族精神与教育一文引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所总结的“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界定了民族精神的本质。李斌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认为:武术的精神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第一个层次为个人的武德修养,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第三个层次为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精神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则体现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等。苗志良在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中说: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弘扬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朱瑞琪教授在浅谈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文中也主此说。栗胜夫在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中指出: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是习武之人的志向航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学校武术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2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法 搜集查阅了近十年有关中小学武术课程教学及其它相关资料,论文共60余篇,书籍8本,对其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综合汇总.2.2问卷调查法对华中地区3省13个城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708份,回收率为85%。2.3访谈法走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部分领导,大、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等,就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及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探讨。2.4观察法亲临6所中小学校园,观察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的软硬件条件及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获得了较为真实直观的信息。2.5个案法将武汉卓刀泉中学作为武术课程改革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2.6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教师及学生问卷用常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类数理统计。3 结果与分析3.1 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沿革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沙俄一跃跻入帝国主义列强行列,相当一部分人把日本的胜利视为日本大力提倡的“柔道”的结果,于是武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辛亥革命后,两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和一些社会名流主张军国民教育并倡导武术引入学校体操课。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言中写道:“惟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而不讲,则一对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而我国人曩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这个序言反映了当时提倡军国主义教育的许多人士对武术的认识,也为武术进入学校奠定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较早创建的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开设的课中,武术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1912年,中国体操学校的武术课,由精武会的赵连和等人兼任,教授各种拳械。从1913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项目。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等人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培养成立”,至此,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1916年,南京高师增设体育科,开设武术课。1917年,北京高师创设体育科,在课程内容中,武术列为术科之首,其内容为拳术和柔术,每周各5小时。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培养武术师资。1920年改为北京体育学校,该校术科中的国技是主要内容,分徒手和器械。1934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体育科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表,其中,国术课时每学期每周均为2课时。1942年,再次公布了简易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国术在体育教材中的比例。在中共革命根据地,学校的武术活动也红红火火。中央苏区的列宁小学是苏区对715岁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机构,学校一般每周3节体育课和2节游戏课。武术是共青团、少先队和儿童团最主要训练内容之一。1932年,湘、赣、鄂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学生公社组织法”明确规定,体育委员要组织学生练习拳术、刀术,以期学生体格健康。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重新修订大纲时,有了武术课时和内容。大纲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6学时,在中学每学期为8学时。197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首次增加了武术攻防动作内容。1987年颁行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1988年在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将武术这门学科改为“民族传统体育”,该大纲于1990年颁布实行。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教学内容。3.2 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分析3.2.1 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3.2.1.1 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表1:学生问卷(15)学校重视武术教学的程度(%)地 区非常重视重 视一 般不重视湖南 2.55 11.7452.4833.23湖北35.56 30.4826.20 7.76河南10.3814.5342.9132.18中部地区12.7216.9443.2227.12依据学生问卷15题(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有12.72%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武术课,16.94%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武术课,43.22%的学生认为学校一般重视武术课,另有27.1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武术课。结合校长、家长的期望调查,反映当前迫于社会的压力,大部分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及升学率,而对体育课尤其是武术课的教学重视力度不够。3.2.1.2 武术课的开设情况表2:学生问卷(7)学校是否开设武术课(%)地 区有没有湖南23.3976.61湖北52.0547.95河南50.7049.30中部地区39.5560.45表3:教师问卷(17)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的原因(%)地 区学生不喜欢教学大纲中的武术内容缺少武术专长教师,其他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学校无要求受器材限制湖南 7.0544.5325.6810.3612.38湖北15.7912.2840.3510.5321.05河南11.5413.4626.9228.8519.23中部地区 6.9443.0622.2213.8913.89依据学生问卷中第7题(表2),教师问卷第17题(表3)的统计结果,以及对校长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有占60.45%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武术教学课,仅39.55%的学生反映学校开设有武术课,说明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武术课事实。体育教师反映主要原因依次是学校缺少武术专长教师,其他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学校无要求,也有少量教师反映学生不喜欢教学大纲中的武术内容等。这说明中学生进行武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简单易学、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的教材建设问题。3.2.1.3 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表4:教师问卷(21)学校教师选择的武术教学内容(%)地 区按原有大纲自选内容自编内容湖南12.5183.33 4.16湖北35.8445.2818.88河南46.1538.4615.39中部地区29.6056.5013.90 表5:教师问卷(22)您现在的武术教学的内容有:内 容频 数五 步 拳25%基本拳法23%套 路29.8%散 打13.6%自编套路6.5%跆 拳 道4.8%柔 道6.7%武 术 操5.8%依据教师问卷中第21题(表4)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仅有29.60%的教师按原有大纲选择武术教学内容,自选、自编武术教学内容的分别占56.50%、13.90%,这说明原有的教学大纲内容过失或不科学。教师问卷第22题(表5)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选择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套路、基本拳法、五步拳、散打等,另外还有一些自编套路。显然,武术内容单一而不丰富,更谈不上自成一体。3.2.1.4 武术课的教学方法表6:教师问卷(23)您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是否按性别分班(组)上课?(%)地 区男生班女生班(组)不分班今后应按性别分班(组)没必要分班组湖南10.0069.4710.0010.5210.51湖北 7.4011.1153.7020.37 7.40河南36.3618.1827.27 9.10 9.09中部地区10.81 2.7055.4122.97 8.11依据教师问卷第23题(表6)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仅有11.2%的学校采用了男女分组教学,而有48.8%的教师没有按性别分班组上课,20.2%的教师认为今后应按性别分班上课,另外还有7.1%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分班上课。说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武术课堂不能考虑男女同学的差异,采取的是合班上课的形式。3.2.1.5 武术课的考核表7:教师问卷(30)教师评价学生掌握武术教学内容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指标()地 区掌握技术动作的知识程度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程度学生自评学习武术的收获湖南33.3340.0026.67湖北44.2311.5344.24河南20.3738.5441.09中部地区17.3952.1730.44依据教师问卷中第30题(表7)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程度和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知识程度作为主要的武术成绩考核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要方法,而采用学生自评学习武术的收获作为评分是仅占30.44%,这说明体育课程长期以体能和技能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影响了武术课程的评分,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学习武术的积极性。3.2.1.6 学生和教师对武术课的评价表8:学生问卷(9)你喜欢你们体育教师教的武术内容吗?(%) 地 区喜欢不喜欢湖南69.1430.86湖北72.3627.64河南69.0330.97中部地区69.7730.23表9:学生问卷(11)你对你们体育教师教武术课的教学方法满意吗?(%)地 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湖南25.4853.6620.86湖北49.8640.23 9.91河南38.2442.8318.93中部地区35.6746.6917.64表10:学生问卷(12)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地 区武术课其他体育课都喜欢都不喜欢湖南32.9614.7348.254.06湖北38.0420.9240.760.28河南25.3924.1746.434.01中部地区31.4619.3845.953.21表11:学生问卷(16)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你觉得哪个课更累?(%)地 区武术课其他体育课湖南65.2934.71湖北66.6733.33河南62.9837.02中部地区64.8035.20表12:学生问卷(17)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你觉得哪个课教师更累?(%)地 区武术课其他体育课湖南81.5818.42湖北66.8433.16河南78.3621.64中部地区77.1022.90表13:学生问卷(18)你认为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哪门课容易学?(%)地 区武术课其他体育课湖南27.5672.44湖北32.6267.38河南32.7067.30中部地区30.5069.50表14:教师问卷(18)您认为目前的武术课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所占课时比例(%)地 区正合适应增加应减少无所谓湖南16.6670.830.0012.50 湖北30.7646.153.8419.25河南25.0075.000.000.00中部地区27.1654.323.7114.81表15:教师问卷(19)您认为省级体育优质课中开展专门的武术优质课教学比赛是否可行?(%) 地 区很好可行不可行无所谓湖南12.0064.000.0024.00 湖北44.4444.448.1116.11河南 8.0068.008.0016.00中部地区12.2559.0410.8416.87表16:教师问卷(24)教师的武术教学内容效果怎样(%)内 容频 数基本功13.7%少年拳 6.8%刀 术 22.5%棍 术 4.1%太极拳 2.4%五步拳 6.7%主要依据学生问卷中第9、11、12、16、17、18题(表8、9、10、11、12、13),以及教师问卷中第18、19、24题(表14、15、16)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占69.77%的学生喜欢武术课,也有30.23%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教的武术内容;满意和基本满意武术教学法的分别占35.67%和46.69%也有17.64%的学生不满意武术教学法;相对于其他体育课,都喜欢的占45.95%,更喜欢武术课的占31.46%,而更喜欢其他体育课的占19.38%,这说明武术教学内容一般。同样上一节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64.8%的学生认为武术课更累,认为教师更累的达77.1%,说明要改革武术课程教学方法,娱乐于学中,发挥武术健身、健心功能。学生普遍认为武术课程难学难练,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创编合适不同年龄阶段的武术教材,简化武术内容。54.32%的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增加武术课程的时数,71.29%的教师对开展武术比赛持支持态度,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在教学中反映教学效果好的项目有刀术、基本功等。3.2.1.7 武术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表17:教师问卷(14)贵校体育教学计划中有武术内容吗?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武术教学内容?()地 区计划有,能完成计划有,部分完成计划有,课堂无计划没有湖南21.7352.1713.0413.04 湖北28.8446.1515.38 9.61河南37.5025.0025.0012.50中部地区25.6452.5611.5410.26主要依据教师问卷中第14题(表17)的统计结果以及对校长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有武术内容,仅占10.26%的教师反映体育教学计划中没有武术内容,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仅占25.64%,还有52.56%的教师能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大部分学校有武术课程的教学计划,但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却很少,这说明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效果而不能盲目求多。3.2.1.8 武术在课外活动中的开展情况表18:学生问卷(14)你们学校除了正常体育课外,是否还有其他学习武术的途径?()地 区有 没有湖南18.8381.17 湖北58.6241.38河南20.4879.52中部地区28.3671.64表19:教师问卷(15)贵校的大课间,课外活动是否有武术内容?()地 区有 没有湖南4.5595.45 湖北14.2885.72河南55.5544.45中部地区17.0782.93表20:教师问卷(16)您校是否组织武术比赛(含综合运动会武术比赛)。情况如何()地 区良好 一般湖南8.6991.31 湖北6.9793.03河南25.0075.00中部地区63.6436.36主要依据学生问卷中第14题(表18),教师问卷中第15、16题(表19、20)的统计结果以及对校长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有71.64%的学生反映学校除正常体育课外没有其它学习武术的途径,82.93%的学校课外活动中无武术内容,课外开展武术运动竞赛的学校更少,说明学校和社会还没有提供足够的场地和机会让课余学生学习武术。3.2.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武术活动开展的影响表21:教师问卷(12)您是否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武术”的相应规定?()地 区完全了解了解稍有了解不了解湖南3.7048.1429.6218.51 湖北0.0067.5027.505.00河南28.5757.1414.290.00中部地区6.1052.4432.938.53表22:教师问卷(13)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本校武术开展的影响?()地 区很大没有有一点湖南27.2727.2745.46湖北11.1137.7751.12河南46.1538.4615.39中部地区14.1628.9556.89依据教师问卷中第12、13题(表21、22)的统计结果,以及对校长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武术”的相应内容的老师占52.44%,仅6.10%的教师完全了解;占56.89%的老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武术活动开展的有一点影响,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14.16%,另有28.95%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说明体育教师并没有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3.2.2 武术教材状况3.2.2.1 教材的选用情况表23:教师问卷(11)贵校现在使用的体育课本或武术教材(省会城市)学校类别课本或教材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社自编内容:简单拳法、擒敌拳初中课 本:体育与健康 200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内容:五步拳、初级长拳、少年规定拳高中课 本:体育与健康 200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内容: 无 地级城市学校类别课本或教材名称 出版日期出版社自编内容:简单拳法、擒敌拳初中课本:体育与健康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内容:五步拳、初级长拳、少年规定拳高中课本:体育与健康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内容: 无 县级城市学校类别课本或教材名称 出版日期出版社自编内容:简单拳法、擒敌拳初中课本:体育与健康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内容:五步拳、初级长拳、少年规定拳高中课本:体育与健康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内容: 无 依据教师问卷中第11题(表23)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教师使用教材情况的调查显示,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教材,高、初中课本大多以体育与健康为主要教材,说明武术专门教材缺乏,组织创编一两套适合学生的教材是迫在眉睫的。3.2.2.2 已选用体育课本中的武术内容表24 学生问卷(8): 你们体育课本里的武术内容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内 容频 数内 容频 数内 容频 数五步拳40%五 步 拳46%五步拳55%基本功63%健 身 拳58%太极拳60% 健身短棍45%长 拳33% 少 林 拳30% 依据学生问卷中第8题(表24)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小学体育课本里的武术内容以五步拳、基本功为主,初中则包括五步拳、健身拳、健身短棍、少林拳,高中主要为五步拳、太极拳、长拳等武术内容。3.2.2.3 已选用自编武术教材的武术内容 根据教师问卷的第11题(表23),选用自编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五步拳、初级拳、简单擒拿法等。3.2.2.4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 的指导思想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影响普遍学生喜欢武术课,但很多认为武术课较累,套路难学,多喜欢带技击性的武术散打搏击类项目, 说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 的指导思想是有依据的, 但这也对本来难学难掌握的武术套路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校领导不重视及教师教学武术套路的积极性不高,长远看不利于传统的武术项目。3.2.3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状况3.2.3.1 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表28:学生问卷(5)你对武术了解的途径有哪些?(%)类 别 记数 应答百分比 观察者百分比率武侠小说 773 24.1 45.7电影电视 1442 44.9 85.3学校体育课 576 17.9 34.1民间拳师 286 8.9 16.9其 他 135 4.2 8.0主要依据学生问卷中第5题(表23)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有24.1%的学生从武侠小说中了解武术,44.9%的学生从电影电视中了解武术,17.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师课程传授中了解到中国武术,还有8.9%的学生从民间拳师那里接触了解武术。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对学生武术传授引导的渗透力不强,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了解武术、理性认识武术亦是以后的重要任务。3.2.3.2 学生对武术的了解状况表29:学生问卷(6)你知道下列那些项目属于武术吗?()类 别 记数 应答百分比 观察者百分比 长 拳 8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