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2404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知识点1.1 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总星系2. 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 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11年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9. 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天、海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29.53日1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13.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15/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球自转线速度: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14. 地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南左北右赤无16. 地球自转平面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黄道平面17. 黄赤交角:目前2326,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90,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6634,与极圈的纬度相同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夏至日(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6.22达到最大,12.22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12.22达到最大,6.22达到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复习知识点2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夏至日(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6.22达到最大,12.22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12.22达到最大,6.22达到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21. 天文含义上的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反之。春秋是冬夏之过渡22.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23. 地球的六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24. 水圈的特点:连续、不规则25. 生物圈的范围: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26. 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27.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莫霍面(地下约 33km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以上是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约 2900km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28. 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温度均递增29. 地壳 :固态。 陆厚洋薄 ,岩石组成。可分两层,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密度小,海洋部分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密度大)30. 地幔 :呈固态。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31. 地核 :可分外核、内核两圈层。内核为固态、外核接近液态(外“液”内固)32.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70150KM厚。33.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细小,多气孔34.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35.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36. 褶皱的基本形态: 背斜(核老翼新)和向斜(核新翼老)37. 背斜成谷的原因 :受到张力后的背斜顶部,岩层被破坏,物质易受侵蚀,反而成为谷地。38. 向斜成山的原因 :因受到挤压,向斜槽部的物质被挤压得结实,不易被侵蚀,当周围岩层被侵蚀后,向斜部分反而成为凸出的山地。39. 断层的组合 :两个断层线之间,与两侧岩块相比,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 地垒 ,如中国的庐山、泰山;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 地堑 。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40.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41.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42.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43.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44.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45.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46.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900多倍47. 大气中最多的成分是氮48.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热层中的氧原子也能吸收紫外线49.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50.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51.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52. 平流层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53. 中间层:几乎没有臭氧,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54. 太阳辐射强度大小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层的厚度和透明度55. 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总体上自赤道向两极减少 ,世界热量分布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56. 世界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部。 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 青藏高原57. 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少的地区 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原因:多阴雨云雾58.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59.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60.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61. 赤道低气压带 多雨 地带;极地高气压带少雨地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地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降水比较丰富。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地带。62.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1月南移,7月北移63.季风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和我国西南)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64.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65.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66.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67.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68. 梅雨:准静止锋6、7月69.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70. 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71.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最重要的水循环:海陆间循环(大循环)。72.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73. 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海区海水盐度较低,自赤道至南北回归线海区,海水盐度递增,至南北回归线附近为最高,自南北回归线至高纬度海区,海水盐度递减75. 洋流的分类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76. 洋流分布的规律:1.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2. 在北半球中、高纬 海区的大洋环流,呈 逆时针 方向流动。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3. 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夏顺冬逆 。4. 南纬 40 度附近, 西风漂流成为全球性规模洋流的典型 。77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78.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79. 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低 。8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8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8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8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84. 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具有稳定和均匀 的特点。85. 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 ,径流量季节变化缓慢,湖沼具有 调节作用 。调节量取决于湖沼的面积大小。86.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87. 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比较埋藏条件:潜水埋藏浅,在第一个隔水层以上;承压地下水埋藏深,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开采条件:潜水方便;承压地下水:困难,但有的可以自流。水质:潜水易污染;承压地下水水质好。更新周期:潜水短,承压地下水长。88. 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后果 :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地上建筑物陷坍,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枯竭,水质变坏合理利用地下水89. 要保护承压地下水区的 补给区 的环境(地势高)90.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地域差异性91. 地域差异主要有: 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分异92.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93. 纬度地带性:形成受 热量 条件影响为主,主要在 高、低纬度94. 经度地带性:形成受 水分 条件影响为主,在 中纬度 最明显95. 垂直地带性:主要受 山地地形 和 海拔高度 的影响, 中低纬度高山 地区明显96. 非地带性分异:受 地貌 、 海陆分布 、 岩石性质 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沿海是干燥的沙漠,同纬度的西侧沿海是多雨的森林;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我国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赤道附近有企鹅。97. 地理环境演化的特点: 趋向性和不可逆性98. 太古代全球一片海洋;元古代大气臭氧层已形成。古生代 :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我国东北与华北抬升成陆。早期 三叶虫 ;中期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两栖类,蕨类植物,为 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中生代 :泛大陆开始解体、分离,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岩浆活动广泛而频繁, 恐龙 ,始祖鸟,裸子植物。 重要的成煤时期与石油生成时期 。新生代 :全球海陆的分布已逐渐与现代与现代状况接近,喜马拉雅山。 第四纪冰期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石油生成时期 。99. 气候资源是变化最大、最频繁的自然资源 。人类目前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主要是 趋利避害 。100.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101.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光照最丰富 的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部。中国最高值青藏高原;较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102.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103. 水分资源看大气降水(降水量)和地面湿润状况(干燥度)104.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105.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106.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107. 径流量最多的大洲亚洲 ;最少大洋洲;单位面积径流量最多南美洲。108. 径流量最多的国家巴西;中国第六 。109.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年际变化大) 。110.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111.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112.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113.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人均 0.08 公顷,是世界平均 1/3 ,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114. 我国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印、俄,居第四位 ,但后备资源少。115. 土地资源 亚洲最多 ; 大洋洲草地多人均多 ; 欧洲耕地比重大,利用率最高 ;非洲旱地比重大发展潜力低;北美洲林地广,主要在美国; 南美洲 人口密度低, 发展潜力较大 。116. 不合理的灌溉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排水117.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126. 世界三大矿产国 俄罗斯、美国、中国130. 煤炭资源最丰富 俄罗斯、美国、中国131.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 北方各省区 , 煤海 山西省。最大的煤田山西 大同 ;南方最大的煤矿贵州的 六盘水132.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的 75%137. 水能蕴藏量取决于水位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138. 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最丰富139. 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法国朗斯电站;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140. 利用潮汐一天最多可以发 4 次电台地不算地形类型中的一种。台地是指比高低于300米的平顶高地。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从沉积学上来看,只有三角洲沉积分布的地区才称为三角洲。据此定义,长江三角洲面积51800km2,其中陆上部分面积22800km2,系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长江泥沙充填古河口水域而成的陆地,其沉积物一部分属三角洲平原相,一部分为海积平原相,均具有三角洲沉积的垂直层序,这是确定陆上三角洲范围的主要依据。在距今50006000年时,长江河口在扬洲镇江一带,这里就是长江三角洲的顶点。由此向东,三角洲呈狭长的扇状平原,北面约以扬州泰州海安吕四为界,南面约以江阴太仓松江为界。在地貌上,上述沉积学上的三角洲向西、向南与太湖周围平原连成一片,其间除一些断续的低矮小沙冈和贝壳堤外,没有什么间隔。因而地貌上大致可以海拔5m等高线作为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内陆界线,此等高线以东,地形主要为平原,此等高线以西,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这样,陆上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就也包括了江苏的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平原和浙江的杭(杭州)、嘉(嘉兴)、湖(湖州)平原,面积40000km2。在经济上,最近国家为发展经济,已将上海市和江苏省的7个市、浙江省的6个市,共14个市均划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面积共约10104km2。新划入的地区如南京、镇江、绍兴、宁波、舟山等均主要为山地、丘陵,在地貌和沉积上与三角洲的定义并无共同之处。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大型的旋涡运动,有的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有的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有的一面旋转一面向前运动,有的却停留原地少动;有的随生随消,有的却出现时间相当长。它们就象江河里的水的旋涡一样。这些大型旋涡在气象学上称为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们的活动对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和各地的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气旋和反气旋一般也称低压和高压。在低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所以气旋在北半球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在南半球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在气旋中心相汇,必然产生上升运动,气流升至高空又向四周流出,这样才能保证低层大气不断地从四周向中心流入,气旋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所组成的环流系统。因为在气旋中心是垂直上升气流,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就容易产生云雨天气。所以每当低气压(或气旋)移到本区时,云量就会增多,甚至出现阴天降雨的天气。在低压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因为反气旋的气流是由中心旋转向外流动。所以,在反气旋中心必然有下沉气流,以补充向四周外流的空气。否则,反气旋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反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个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环流系统。由于在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无云。若是在夏季,则天气炎热而干燥。如果反气旋长期稳定少动,则常出现旱灾。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气旋来自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干冷的气流,严重者可成为寒流。九九歌谣什么是三九?为什么寒冷?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何时入九?九九歌谣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 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夏九九歌谣“冬至”数九过冬寒,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数九过酷暑的歌谣。“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信息来源:中华农历网:http:/www.nongli.com/item2/nlzs02.htm汶川地震跟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有关吗?从全球来看,主要有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有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个大地震带上。我国位于这两大地震带上,因此多发地震。具体来说,从大的方面看,汶川地处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看,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汶川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说,龙门山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Y字型,四川、云南的西部是Y字型的一个交点,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方,由于印度洋板块不断向西推进,迫使青藏高原的物质向东和向东南运移,而四川盆地正是一块钢体,阻隔着物质的东流。汶川地震就处在Y字型的腹地。龙门山的位置,它刚好是在四川盆地边缘。这一条龙门山大断裂在历史上也是地震频频发生的地方,在龙门山地震刚好是地壳强烈变化的地带,这里是几条断裂带相交的部分,所以非常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