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第一单元《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2090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第一单元《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必修第一单元《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必修第一单元《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第一单元】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信息及其特征作为教材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上好本课的第一要决就是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所选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我所选的教材是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此教材整体章节编排如图表1所示。只有仔细研究整本教材,才有可能上好本课,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初看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教学目标,所以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节课时总觉得教学内容抽象、乏味、枯燥,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概念的简单阐述,学生课堂上觉得沉闷,课后也没有什么收获。我在研究了整本教材后,根据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及其与后续章节的联系,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了一堂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案例,学生反应强烈,兴趣浓厚,成功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二、学生分析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采取了全员问卷调查及与部分同学直接交流两种方法。调查得知,由于学生大多来源于广州市,所有同学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信息技术,全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如windows、文本信息加工软件如记事本与word或wps、表格信息加工软件如excel、多媒体信息加工软件如powerpoint、因特网信息的获取方式如通过www.baidu.com进行信息搜索、通过E-mail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资源管理器进行计算机信息资源的管理等。从调查也得知,很少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脉络进行归类,比如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有什么异同?很少有同学想到它们都是文本信息加工的工具。再比如说文字可以写在石壁上、竹片上、动物骨头上、纸张上、电脑上等等,但不论怎样发展,文字始终需要一个载体。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等等。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学生都不是零起点,对于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各种常用软件比较熟悉,学生欠缺的是没有对各种软件进行归纳分类,还没有跳出“计算机”的概念范畴,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概念混为一谈。三、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根据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及与本节内容的联系,我画出了如图表2所示的知识目标图。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信息与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两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基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理解,在广泛查阅信息科学、信息哲学、信息化生活、数字化生存等几十本资料的基础上,我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精心设计情景,巧妙引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万事开头难”,怎样引出“信息”字眼是一个难点。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学生记忆不会深刻,也很难真正理解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情景,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极大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世界的三大要素。第二,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让学生在探讨、快乐中理解信息的特征。我花了近3天的时间,找到30多个信息案例,最后筛选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节”、诸葛亮“空城计”等三个经典案例,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喜悦伴随着他们探索新的未知世界。第三,突出了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本中并没有提及“信息的可伪性特征”。但我感觉到“信息的可伪性特征”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后面章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联系紧密。根据这一设想,我把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通过投影展现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分析资料(或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五、教学过程1、 情景模拟,激情导入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教师活动: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三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答案。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2、 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感觉剥夺实验的前部分,由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结果。教师活动: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3、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过启发学生讲解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的信息案例,避开信息定义的漩涡。教师由雅典奥运会大家在家里可以看雅典奥运会现场导入信息的普遍性,然后把信息案例分为学校组、医院组、交通组、天气组、表情与心理、环境卫生与家庭文化组等6组,要求学生参加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信息案例的总结归纳,并由小组发言,充分进行信息共享。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4、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按照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按照价值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载体的依附性、可伪性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教师活动:投影显示“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节。许云峰到沙平书店后,见书店多了一张床铺,问陈松林,知道书店新收了店员郑克昌,又发现郑表现异常,经常很晚才归,当晚来电话说11点才能回店,许马上意识到郑氏特务,书店已经暴露,并决定立即撤离书店。陈松林意识不快,但接收决定,莆志高将信将疑,不听忠告,结果被捕,最后叛变。提问: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三个人利用的程度不一样,结局也不一样?”学生活动:充分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活动: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使用者由于其自身素质、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对性通过信息的价值性及其相对性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活动:晚报2000-07-26报道,肖先生说,昨天上午8点多,他拨通信息台9816893168,键入准考证号和考生号后,听到的提示音是:要查考生成绩请按1,要查录取分数线请按2。肖先生查出厦门一中毕业的女儿文科成绩是603分,接着他按2键,听到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30分。肖先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让女儿再来拨、听一遍,女儿听后,泣不成声。肖先生觉得信息台声音不够清楚,且不相信有这么高的分数线,便让女儿向同学打听。其中一同学也拨了两次信息台,反馈说,按信息台2键播出的是1998年的录取分数线。肖先生再拨了几次,才听清播出的确是1998年的信息,但他手头一本高招办出版的书中,清楚地写明1998年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00分!也就是说,这是一条错误的过时信息!”。要求学生小组根据此案例再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因为使用了过时信息而导致事情失败或者带来一定损失的案例。学生很快讲解了很多生活、学习中的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此案例不仅让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评价信息的态度,同时为后续章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第四环节“评价信息”打好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图1-1快速获取校运会信息,分别有三人回答问题。然后回答教师问题。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时效性。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演示。把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分别复制到磁盘、优盘、移动硬盘,不同目的盘给不同的学生。学生活动:三个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内容一样,这点跟一个苹果让三个人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并延伸出肖伯纳的“苹果与思想论”。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教师活动: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事先通过A4纸打印出来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再结合刚才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时三个学生分别使用磁盘、优盘、移动硬盘承载信息,充分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并且总结:信息是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任何信息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5、 拓展训练:教师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请学生思考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评价检测:推举或自荐一名计时员、一名记分员,一名公证员,工作人员不属于任何一个小组。 按座位自然分成3组,每组推举2位同学为答题队员,3组名称分别为R(红队)、G(绿队)、B(蓝队);其余同学为各队的智囊团成员; 智囊团成员可以通过纸条向答题队员提供帮助,但不得干扰其它队工作的开展; 各队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否则视为无效(必答题和选答题时当本方队员不能回答问题时,智囊团成员可以礼貌地举手请求补充,获得批准后可以作补充); 整个比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选答题,每道题满分10分。其中:必答题部分是各队同时看题(小窗口广播),同时在规定时间内亮牌(出示答案);抢答题是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后并宣布“开始”后才开始抢答,以举手速度最快为准;抢答成功并回答正确的该队进入下一轮,即选答题部分,但只有1次选答机会;抢答不成功或回答不正确则不可以进入下一轮的选答题。 机房提供资源:计算机,上网以及同学们自带课本等资料; 评选出优秀队员1名,优秀智囊团成员3名(最后5分钟时进行);同时按得分顺序评出冠军队、亚军队和季军队。部分题目:必答题:1、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1分钟)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B 信息价值相对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C 信息真伪性 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D 信息传递性 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2、第一次上机,老师在课室门外写了分班的情况,在黑板上写了座位表,但仍然还有很多同学走错地方,也不知道在哪里坐,请结合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说明这些同学什么方面比较欠缺?(时间1分钟)3、上面是2003年女排世界杯的一幕,请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地列出图片中你可以获得的信息。(至少10个,时间一分钟)抢答题:1、今天是8月5日,天气炎热,李先生在8月1日的报纸上看到一条信息“今明两天到国美电器购买空调1台即获300元现金券”。于是,李先生便前往国美商场,却并被告知他不能享受优惠。为什么?请结合信息相关知识分析一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0秒)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央电视台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的实况转播,这个现象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哪一个技术。(30秒)A、计算机技术 B、通信技术 C、微电子技术 D、 传感技术3、信息论的奠基人:(),他是哪国人()?(30秒)A、维纳 美国 B、纪德 德国C、香农 美国 D、拜纳姆 英国选答题:1、你听说过萧伯纳的“苹果论”吗?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苹果论”的内容,“苹果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1分钟2、合作表演猜词,请两个同学一个背对屏幕,一个面对屏幕,面对屏幕的同学在获得词语后用动作演示(不能出声),背对屏幕的同学根据合作同学的演示猜出词语的答案。(至少3个时间2分钟)每组七个词语,演示同学可以申请放弃某个词语,请选择一组 A B C 题目6、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学习与。1)、P4(1);2)、P5(2);3)、查阅相应资料,请尝试理解信息的一到两种定义;4)、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信息的价值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可伪性特征。六、教学反思本案例是我在2004年9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版。通过两次实践,我认为它有如下几个优势: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为学生展示了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二,教学过程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丰富了课程内涵,体现了课改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生上完本课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全新的感觉,兴趣非常的浓厚。存在的问题:通过两次教学,从学生反馈,由“感觉剥夺实验”比较难推导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为“感觉”跟“信息”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