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0388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 2013.12一、分封制(周代)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可以进行再分封。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即“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加强了西周的统治。5弊端:地方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分封制遭到破坏。注:分封制古代称为“封建制”,“封邦建国”之意。二、宗法制1目的: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统治的稳定。2内容(特点):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大宗和小宗,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政权。宗族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内容:“三公”及其职能: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政。“九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评价: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失误。四、郡县制1由来:春秋战国时期已设郡县。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作用)3特点: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注: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五、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解除王国威胁,加强中央集权。2唐:节度使有较大自主权,形成藩镇割据。3北宋:将地方军、财、政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4元:行省制。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六、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武帝在亲信中设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内朝(中朝),以削弱相权。2唐: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内容: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执行不同的政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特点),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朝所沿用。3北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权力很大。5明:废丞相、废中书省,设内阁。6清:雍正帝设军机处。七、宰相制度的废除1380年,胡惟庸案,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直接统领六部,君主专制加强。八、内阁的出现1 形成过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正式形成。2内阁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九、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1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2军机大臣的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作用: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十、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陶片放逐法。(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五百人议事会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给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的过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十一、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1.积极作用和影响:(1)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2)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妇女、外邦人、奴隶被排斥在民主权利之外。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4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注:古代雅典民主主要是直接民主,今天欧美各国已经基本是间接民主(代议制)十二、罗马法的历程(一)十二铜表法(公民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1公元前5世纪中期2背景:贵族常常随意解释习惯法,损害平民利益。3性质: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4.意义: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保留了一些习惯法。(二)万民法3世纪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三)民法大全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注:罗马法按形式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按适用范围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十三、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在当时的作用:巩固了罗马的统治。2对后世的影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十四、议会权力的确立及发展1.前提:1688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3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4权利法案的作用: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5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十五、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标志: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首相。2特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3英国国家元首:国王十六、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1内容:联邦制国家;三权分立(孟德斯鸠的思想,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2性质: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3作用:加强国家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4不足:允许奴隶制度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同的权利。十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民主党和共和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十八、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十九、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二十、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40-1842)二十一、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最能体现侵略要求)。2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1背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结果:天津条约1858年:外国公使进京,十口通商;赔款,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1860年:承认天有效,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给英国,增加赔款。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二十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一)甲午战争1根本原因 :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2过程:1894年7月,丰岛海战(开始的标志)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4失败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封建制度落后。(二)马关条约(1895年4月)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在中国口岸设厂(时代特色),产品免收内地税。2影响: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注:从此,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十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背景:根本原因:列强企图变中国为殖民地。直接原因: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二十五、辛丑条约(1901年9月)1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拆毁从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惩办义和团运动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反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六、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为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二十七、中华民国成立(一)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1定都:南京 2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平等、国民有若干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美国式)及责任内阁制(当时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3评价: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二十八、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不能说结束了封建制度(土地私有制没结束)3为什么说失败: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失败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注:狭义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义,广义的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二十九、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1.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3.评价:(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三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一)历史条件1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相结合。2国际:共产国际的帮助。(二)诞生(1921年7月23日)1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2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三)影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十一、国共合作(19241927)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2形式:党内合作3表现: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 4全面破裂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三十二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领导者:周恩来、贺龙等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三十三、土地革命1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21927年9月秋收起义。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实质上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5.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定都瑞金。三十四、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原因: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1935年内容: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三十五 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2)华北事变:1935年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3)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4)中共抗战: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5)国民党抗战: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6)相持阶段开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3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30多万人遇害。(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河北省 (3)“七三一部队”4抗日战争的胜利(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概况:彭德怀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2)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2年初1945年初)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4)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5)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全民族抗战三十六、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1背景:(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策略:主要因为内战准备尚未完成。(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5年未就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达成协议。(3)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过程:(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2)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长春、北平和平解放。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三十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的新中国。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3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三十八、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1经济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2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3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法、德)。三十九、共产党宣言(1848年)1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四十、巴黎公社(1871年)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但不是社会主义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十月革命的俄国)。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巴黎公社运动”是错误的。巴黎公社的发生是历史的偶然(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起义”)。四十一、十月革命(1917年)1进程:(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2)“四月提纲”,提出转变革命任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和平方式夺权。(3)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2措施: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3性质: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5意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道路。注:“苏维埃”的原意是“代表大会”,原为革命领导机构,后转化为政权名称,立法、司法与行政权合一。四十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49年9月)1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政协职能: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变化: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注:(1)中国的政党制度,不能说是多党制,也不能答成一党制,必须是完整回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不同,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四十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注:中国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十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首次提出: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3正式确认: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1947年内蒙古;1965年西藏。四十五、“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四十六、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8年)。2修订宪法:1982年3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四十七、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四十八、“一国两制”构想1和平方式统一祖国: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2全面阐述: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3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是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5统一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四十九、香港、澳门的回归1 香港:1997年7月1日2 澳门:1999年12月20日五十、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中央政府停止炮击金门,并建议两岸直接“三通”。21987年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打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3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4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促进两党和两岸关系的新发展。5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注: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政问题,而后者是主权问题。五十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五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时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利);和平共处。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五十三、步入外交舞台(一)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中、苏、美、英、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2特点: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二)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2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五十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十五、中美关系正常化1过程:1971年4月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影响: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僵局面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五十六、中日建交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2时间: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五十七、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五十八、上海合作组织1目的: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概况: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签署宣言。3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4特点:中国发挥主导作用。五十九、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六十、冷战(美苏对峙的表现)1概念:除武器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时间:1947年1991年3表现:(1)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2)马歇尔计划和经济互助委员会(3)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4影响: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5特点: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注: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两极格局建立标志是1955年华约建立。六十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二战后,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2过程:(1)1951年,法、德等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3作用:西欧经济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70年代后西欧又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六十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开始)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六十三、不结盟运动(1961年,南斯拉夫)1政策:非集团、不结盟2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开始)。3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意义: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注: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但与其保持良好合作。六十三、东欧剧变1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2实质: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六十四、苏联解体(1991年底)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2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六十五、 和平与动荡并存(冷战后世界形势)六十六、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1)欧盟:1992年,欧共体各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2)日本:将两极格局瓦解视为大好时机,极力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3)俄罗斯:取代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5)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评价: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注:(1)当前还没有形成多极化格局,只是多极化趋势。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经济的多极化。(2)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世界形势是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