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麻醉之基本.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49249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外科麻醉之基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脑外科麻醉之基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脑外科麻醉之基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外科麻醉之基本 录入者:龙牙 | 时间:2007-03-16 21:26:23 | 作者:未知 | 来源:龙牙麻醉论坛 | 浏览:1322次 点这里复制本页网址,将文章推荐给自己的好友!脑外科麻醉之基本第一节 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CBF)等于脑灌注压(CPP)除以脑血管阻力(CVR),其中CPP为颅内平均动脉压与平均颅内压之差,颅内平均动脉压难以测量,一般以体循环平均动脉压(MAP)代替,而CVR代表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对压力或代谢产物浓度变化产生收缩和舒张反应的能力。CVR的调节受内在与外来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化学调节、肌源性调节(自动调节)、和血液黏度效应;外来因素在麻醉过程中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和全麻药物。一、化学调节(一)脑代谢率(CMR)大约60%的脑的能量消耗用于维持脑的电生理功能,在脑的局部CBF与CMR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可能与神经源性的NO生成有关,而CMR则与脑的功能状态、体温和麻醉药物(包括吸入全麻药和静脉全麻药)的应用有关。(二)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由于血脑屏障(BBB)的作用,血中只有CO2能自由弥散进入脑组织细胞外液和脑脊液(H+和HCO3-则不能),故当脑代谢稳定时,细胞外液和脑脊液的pH值与PaCO2直接相关,而代谢性的酸碱变化则无此作用。低碳酸血症导致脑组织细胞外液和脑脊液的pH 值升高,直接使脑血管收缩,CBF降低,高碳酸血症则相反。由于CO2能快速弥散通过脑血管内皮,故此种调节的速度也很迅速。同时,由于CSF的pH值会逐渐恢复正常,持续的过度通气尽管可以维持动脉血中升高的pH,其对CBF的作用一般在6-8小时后减弱,而这时迅速使PaCO2恢复正常会使CSF的pH值降低,导致CBF增加及可能的ICP增高(取决于之前的颅内顺应性)。(三)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在60-300mmHg之间变化时,CBF几乎不受影响。低氧血症(PaO2在60 mmHg以下)时脑血管舒张,CBF增加。(四)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即当MAP在50-150mmHg范围内变化时,依靠小动脉的舒缩,使CBF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MAP超出此范围,CBF则随MAP的变化而增减。应当注意即使自动调节机制处于正常状态且血压变动未超出范围,快速的血压波动也将短暂改变CBF。另外,未良好控制的高血压、低氧血症、脑缺血、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和吸入麻醉药等因素,均可使自动调节机制减弱或消失。二、肌源性调节(自动调节)三、血液黏度对CBF的影响在脑局部缺血的情况下,血液稀释而致的血液黏度下降可以有效增加缺血区域的灌流量,较合理的血细胞压积应维持在30-34%。四、全麻药对CBF的影响(一)吸入麻醉药能降低CMR,同时又都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直接脑血管扩张作用,其最终效应取决于使用吸入麻醉药前后的CMR差异,如使用后CMR 显著降低,则其净效应是CBF不变或小幅度增减;如在此基础上加深吸入麻醉药,则将显示其脑血管扩张作用,CBF增加。另外,吸入麻醉药也会减弱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二)除了氯安酮会引起CMR和CBF的增加,临床麻醉常用的静脉全麻药如硫贲妥钠、异丙芬和依托咪酯均使CMR下降(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而收缩脑血管,降低CBF。同时,静脉全麻药的应用又不会影响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和对PaCO2的反应。五、心血管活性药1 血管收缩剂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苯肾上腺素本身对脑血管无直接作用,但可以通过升高脑灌注压而间接增加CBF;血管扩张剂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和腺苷等会直接扩张脑血管,但其作用又受到体循环动脉压变化、脑血管自动调节的功能状态和BBB的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受体激动剂在小剂量应用的情况下,对脑血管几乎无直接影响,而在应用较大剂量时,可以通过增加CMR而增加CBF,另外,如果BBB功能受损,-受体激动剂也会对脑血管产生影响;-受体阻滞剂对CBF的作用很小。3多巴胺对CBF的作用还未明确,可能具有一定的脑血管扩张作用,如果存在局部的脑缺血需要升高脑灌注压,可以使用多巴胺。第二节 颅内压及其控制一、颅内压(ICP)正常ICP一般低于10 mmHg(介于5-15mmHg),反映了颅内容物(脑组织、颅内血液和脑脊液)容量与颅腔容积的关系。前者作为可变因素,其中任一组分的变化都可以引起ICP的改变,改变的幅度取决于即时的颅内顺应性(顺应性随颅内容物的增加而降低)。在ICP升高时,代偿作用先表现为颅内的脑脊液向脊髓的蛛网膜下腔转移,颅内静脉血被驱向颅外静脉。在以上代偿能力不能代偿进一步的ICP升高时,则将形成脑组织的移位,由此引起脑的机械损伤和脑灌注减少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损伤。二、颅内压的控制正常情况下可以将颅内容物分为四个成分:脑的细胞(实质组织)、颅内体液(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脑脊液和血液;在病理情况下还应包括颅内占位组织和血肿。神经外科医师通过脑室引流、颅内占位切除、血肿清除甚至切除部分正常脑组织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而麻醉科医师则可以针对颅内体液、脑脊液和脑血管内容量调节行颅内压的控制,在临床实施当中,往往是多种方法同时联合应用,以求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 (一)颅内组织间液的脱水1. 应用利尿剂 可以使血浆总渗透压维持于正常较高水平,以在BBB两侧形成渗透压梯度,减少脑水含量。渗透性利尿剂(临床以甘露醇为主)和襻利尿剂(呋噻米)都可以应用,但由于甘露醇起效快作用强而应用广泛,常用剂量为0.5g/Kg,应用时机应在手术切皮时,这样可以使其峰效出现在剪开硬脑膜时,如脑膜张力仍高,可重复应用。呋噻米与甘露醇的联合应用有利于维持甘露醇形成的渗透压梯度而加强其作用,应用剂量10-20mg。2类固醇激素 应用于减轻颅内肿瘤引起的水肿时其有效性得到证实。择期手术前48小时开始应用并延续至整个围手术期,可能减轻脑水肿的形成及改善预后。在颅脑外伤病人则不主张应用类固醇激素。(二)脑脊液引流1脑室引流 由神经外科医师完成。2蛛网膜下腔引流 由麻醉医师于全麻诱导前在腰2-3或腰3-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间隙穿刺置管并保留,在手术过程中依神经外科医师要求抽出脑脊液。在有脑疝形成的可能时禁忌。(三)减少脑血管容量可以由麻醉科医师进行快速而有效的调节,从动脉血管内容量和静脉血管内容量两方面进行。1减少动脉血管内容量 脑循环中动脉内的血流量直接决定脑内血容量,而影响CBF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见第一节)。1)降低CMR:全麻药的应用本身能有效地降低CMR,尤其是静脉全麻药,如巴比妥类药物和异丙芬,能有效地降低CMR,同时又兼有收缩脑血管的作用,从而减少CBF。另外,避免手术刺激向中枢的传入及体温的升高并控制抽搐的发作能有效阻止CMR的增加。2)避免体循环动脉血压的剧烈升高:在麻醉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吸入麻醉药、血管扩张药等,即使正常的脑血管,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所具有的自身调节作用也会被削弱,动脉血压的急剧升高,即使MAP的水平并没有超过正常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上限,也会使脑血管被动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导致脑充血水肿,进而使ICP升高。3)过度通气以形成低碳酸血症:使脑血管收缩,CBF下降。在20-80 mmHg的范围内变化时,CBF与PaCO2值几乎呈线形正相关且反应迅速。2减少静脉血管内容量 目标是促进颅内静脉血的回流。变动体位是其有效的调节方法,头位高于心脏水平10-15厘米一般能满足静脉的回流通畅,同时又不干扰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增加气栓的发生。另外,应避免所有能干扰静脉回流的因素形成,如颈静脉受压和胸内压增高。第三节 神经外科麻醉的基本原则一、提供足够的脑组织灌注及氧供,以维持合理的CPP水平及避免低氧血症为主要目标。二、控制颅内压:在颅腔封闭时,积极控制ICP,维持合理的CPP,避免脑组织充血或脑缺血;在颅腔开放时,提供“松弛”的脑,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三、麻醉全过程血流动力平稳,病人无呛咳躁动,它们都是导致颅内出血和颅内压急剧升高的危险因素。四、尽快苏醒以利于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有赖于合理的麻醉方案、维护病人内环境稳定正常并避免术后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第四节 神经外科病人的术前评估一、询问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认真进行系统回顾,如有必要则作相应的体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应仔细评估,方法同其他手术病人的术前评估。二、复习影象检查资料,明确病变的性质、大小、部位及与血管和重要结构之间的关系,估计手术的难易、所需时间、可能的出血和气栓。三、了解病变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术前治疗已产生的影响。四、预计手术中或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在术前准备好应对之策。第五节 麻醉的实施一、麻醉方法的选择(一)清醒配合的病人拟行脑室外引流术和神经功能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麻醉科医师在常规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氧饱和度)和鼻导管吸氧的条件下行神经安定镇痛术,经静脉给予氟芬合剂。(二)其余各类手术皆应在全麻下施行,并行气管内插管和机械通气。 二、术前用药通常无须术前常规应用镇静药物和抗胆碱能药。手术日晨如病人表现紧张或焦虑,可给予咪唑安定口服,也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静注咪唑安定,直至有效解除紧张和焦虑。阿片类药物不作为神经外科手术前的术前用药。三、麻醉过程中所用药物对神经外科病人的影响(一)吸入全麻药1虽然吸入全麻药可能扩张脑血管,但在实际临床麻醉过程中,吸入麻醉药对CBF的影响还取决于其它因素:使用吸入麻醉药之前的脑代谢率、血压的变化速率和PaCO2水平(吸入全麻药不影响脑血管对PaCO2的舒缩反应)。2在应用静吸复合全麻中,由于之前应用的静脉麻醉药及过度通气,N2O和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以安全的应用于绝大多数的神经外科手术;即使在颅内高压的情况下,静吸复合全麻当中常用的低于1MAC的浓度,也是安全的。当颅内积气时禁用N2O,因为它弥散入气腔的速度很快,可导致ICP的急剧增高。3在排除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如果颅内高压持续存在,可以认为吸入麻醉药是潜在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推荐停止吸入麻醉药的使用,同时以静脉全麻药(如异丙芬)替代吸入麻醉药行全凭静脉麻醉。(二)静脉全麻药除氯安酮外,临床使用的大多数静脉全麻药可收缩脑血管并降低CMR,减少CBF,适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三)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对CMR和CBF影响轻微,且保持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和对PaCO2的反应。(四)肌肉松弛药1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可安全地应用于全麻诱导插管。虽然单独应用琥珀胆碱会导致短暂而小幅度的ICP升高,但静脉预注去颤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可以阻止其发生。另外从控制保护气道的角度来看,应用琥珀胆碱行快速静脉诱导插管仍具有优越性。2虽然颅脑手术本身无须肌肉松弛,但为了有效地行过度通气及避免可能的呛咳,术中仍应维持应用肌松药。肌松药应选择中短时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维库溴胺和阿曲库胺等,用药方法包括间断或持续静脉注射。术前应用抗惊厥药、手术时间冗长、体温降低和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因素都会影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强度和时效,应予注意。肌松监测有助于应用此类药物。(五)心血管活性药对脑循环的影响见第一节、六,临床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心血管活性药均可安全地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中。四、全麻诱导(一)全麻诱导的方法选择静脉快速诱导插管,有利于良好地控制气道和控制通气,静脉麻醉药的应用和PaCO2的降低也可迅速减少CBF并降低ICP。病人意识消失后,以纯氧经面罩行过度通气(除非低碳酸血症是禁忌的),在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和肌松的条件下行气管插管。由于神经外科手术所需体位的影响,且病人头部被遮盖而麻醉科医师不易接近,故气管导管应常规选择钢丝加强导管以确切维持气道的通畅。(二)麻醉药物的选择顺序应用芬太尼、硫贲妥钠和琥珀胆碱。神经外科手术相对时间较长,诱导时应用异丙芬相对于硫贲妥钠并无任何优势。估计病人循环系统耐受性较差时如老年病人或存在低血容量,可用依托咪酯替代硫贲妥钠。(三)血流动力学的控制气管插管刺激强烈,应在足够深的麻醉状态下行气管插管,以避免剧烈的血压波动,需要时(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可应用短效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如艾司洛尔或尼卡地平或二者联合应用。 五、全麻维持 (一)麻醉维持方法及药物选择1以静吸复合全麻为主要手段,联合应用阿片类药(主要是芬太尼)、强效挥发性麻醉药和/或笑气以及非去极化肌松剂,在不同的手术阶段调整麻醉深度。如果联合应用多种手段后ICP仍高,可以停用吸入全麻药而改用全凭静脉麻醉(选择异丙芬)。一般来说,涉及头位的变动(如调整体位)、切开皮肤及皮肤的缝合刺激较强,应有预见性地加深麻醉和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2务必联合应用多种方法使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在剪开硬脑膜之前达到峰值,有利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3剪开硬脑膜之后至皮肤缝合前,手术刺激明显减轻,可以显著降低麻醉深度,因为脑实质组织没有感觉,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用量可显著减少,以避免不必要的深度麻醉对术后的苏醒和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机械通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过度通气,如果ICP的升高直接导致CBF的减少,那么过度通气时脑血管收缩将进一步减少CBF,从而加重脑组织的灌注不足。即使在大多数手术中需行过度通气,PaCO2值维持在30-35mmHg也已足够,不推荐进一步的降低,同时要注意应在需要时采用过度通气,无须贯穿整个手术期;长时间的过度通气后,应逐渐下调通气量,使PaCO2水平缓慢恢复正常,否则会使CSF中的pH值显著下降,导致脑血管扩张而增加CBF。(三)液体与血制品的补充液体的补充(维持正常血容量)与使用利尿剂(形成较高的血浆总渗透压)之间本身并无矛盾。单纯输入晶体应能达到目的,大多数手术无须输入胶体液,应该注意神经外科手术时第三间隙的转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补液种类的选择应使血浆总渗透压维持相对较高水平,目的是在血脑屏障两侧形成渗透压梯度以减少脑水含量,使用生理盐水(309mmol.L-1)相对于乳酸林格氏液(272mmol.L-1)更为合理。当因手术因素需要快速补充血容量时,还是应联合应用晶胶体。血制品的应用指征同其它手术,红细胞的输入应在血细胞比容的监测指导下进行。六、复苏期的管理(一)平顺的苏醒1相对于颅内操作期,头部包扎前需要再一次加深麻醉,因为头位的不断变化会使气管导管在气道内移位,由此产生的刺激将导致血压的剧烈升高并诱发病人强烈的咳嗽反应,其后果是增加颅内出血、充血水肿和ICP升高的发生率。但短暂的加深麻醉需要尽量减少对苏醒的影响,采用的方法包括维持肌松直至头部包扎完毕再使用肌松拮抗剂并预先应用小剂量的异丙芬和芬太尼。2应尽量减少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反应,口咽部和气管内的分泌物可以在较深麻醉状态下吸除,以减少拔管时的刺激;深麻醉状态下的拔管可以减少血压剧烈波动和呛咳的发生,但其先决条件是神经外科手术不会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尤其是气道反射功能)、气道易于开放并且苏醒不会延迟,大多数情况下不主张使用这项技术。3在苏醒期还应联合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以有效抑制血压的升高,可选用的药物包括尼卡地平、艾司洛尔和拉贝洛尔。(二)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治疗颅脑手术后的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其发生率与全麻方法或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无关,而性别(女性)、年龄(年轻病人)和幕下手术则是高危因素,且可能持续至手术后数日。预防性应用氟哌里多0.625mg或昂丹思琼4mg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但作用时效只有数小时,如PONV持续存在可重复使用。(三)机械通气复苏期如通气不足,应保留气管导管在PACU行呼吸机辅助通气,以避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通气模式选用PSV或SIMV。如病人躁动或不能配合呼吸机治疗,可静脉持续应用异丙芬,直至病人通气功能恢复。第六节 监测 一、一般监测 (一)必须的常规监测包括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aO2)和无创血压(NIBP)的监测。 (二)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和血气电解质的监测 所有开颅手术都应行有创动脉压的监测,为的是严格控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动脉穿刺的部位可选择挠动脉或足背动脉。无论何种体位,换能器应置于乳突水平。动脉置管还有利于麻醉过程中抽取动脉血行血气电解质或血糖的监测。 (三)中心静脉的穿刺及CVP的监测1适应征及应用价值(1)对于绝大多数颅内占位的手术,CVP的监测并非必须,因为不存在大量的体液转移和失血。(2)如果预计手术时间冗长或有大量失血的可能,血容量难以准确评估,应监测CVP。(3)手术病人并存心肺肾等内科疾病并有监测指征时,应行CVP或漂浮导管相关的监测。(4)在坐位情况下行后颅窝手术或幕上肿瘤侵及矢状窦时应置中心静脉导管,以求在需要时抽出心腔内的空气。(5)为了积极控制血容量(动脉瘤钳闭后需维持血容量在较高水平),颅内动脉瘤手术应常规行中心静脉的穿刺及CVP的监测, 2方法 推荐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因为颈内静脉穿刺可能引起的局部血肿将影响颅内静脉血的回流。插入深度依临床需要:如欲监测CVP,导管头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上方2-3cm处;如欲抽除可能发生的气栓,则应将导管头端置入右心房。在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下,禁止在穿刺时使用头低位。 (四)气体监测 1PETCO2 的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PETCO2的数值间接了解PaCO2,目的是准确地调节所需的通气水平。在神经外科手术,PETCO2 的监测还能辅助气栓的检出。但应注意神经外科手术手术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可使PETCO2和 PaCO2的差值不易估计,故应在连续监测PETCO2的基础上,间断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气以作调整。 2麻醉气体浓度监测 有助于指导吸入麻醉药的应用,合理调整麻醉的深度。(五)尿量的监测所有颅脑手术都应在麻醉后手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一方面是大量利尿的要求,另一方面准确的监测尿量也为补液提供依据。 二、神经外科相关的特殊监测(一)ICP的监测ICP升高的病人,为在ICP监测下控制颅内高压,均有指征行ICP的监测。方法包括腰部脑脊液压测定、脑室脑脊液压测定、硬脑膜下或蛛网膜下液压测定、脑实质内压测定(利用纤维光导ICP监测系统)和无创性ICP监测等方法。其中脑室测压法是在侧脑室插入导管,利用引流的脑脊液作为传感物质,输入监测装置进行记录,因其方法简单、监测可靠、能为大多数病人选用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量现有多种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但大多尚未完善或不适用于临床。TCD技术可以连续动态地测定单个脑底动脉的血流速率(CBFV),由于CBFV 与CBF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因而可间接动态地反映局部CBF的变化。(三)电生理监测包括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EPs),EP分为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各种电生理监测方法现阶段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均不成熟,一方面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另一方面这些监测方法不可避免地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使其解释更为困难,故无法作为常规监测手段以减少手术对神经功能的损伤,但推荐在神经通路可能受损的高危病人接受手术时,采用相应的EP监测,以减少其发生率。(四)颈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SjVO2)1方法 通过向头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顶端可进入颈静脉球部,在遇到阻力后回撤0.5cm-1.0cm,可减少血管损伤的危险。回抽静脉血测氧饱和度,即为SjVO2,其中颅外静脉血的成分极少(约占3%),可以代表混合的全脑静脉回流血。正常值范围是55%-75%。2意义 可以有效地监测脑组织的氧供与氧耗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平衡关系受红细胞压积、SaO2、CBF、脑氧代谢率和脑氧摄取率等多因素的影响。SjVO250%提示存在脑缺血。在颅脑外伤的病人使用对治疗有指导意义,并能改善预后。3局限性 特异度高但敏感性较低。SjVO2不能区分全脑性缺血和局灶性缺血,甚至不能监测到后者的发生。虽能监测脑的氧合障碍,但不能提示由何种因素引起,需要联合应用其它监测手段(如TCD和ICP的监测)加以确定。第七节 神经外科麻醉相关的特殊性一、体位(一)神经外科手术所需的体位较多,取决于手术的入路和外科医师的习惯,种类包括仰卧位、半侧卧位(侧仰卧位和侧俯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和坐位。麻醉前应明确手术的部位和外科医师所需的体位,在全麻诱导前建立的静脉通路、动脉及深静脉的穿刺和监测设备的放置位置都不应受诱导后体位变动的影响并利于麻醉医师的管理。在变动体位前,动脉及静脉的穿刺留置针和气管导管应固定牢固以防脱出。(二)无论放置何种体位,都应以保护可能因受压而损伤的组织器官为重点,如周围神经、臂神经丛、眼和生殖器等,必要时以软纱垫保护;颈部不宜过伸或过屈,以免造成颈髓的拉伸或受压,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颈部的过份扭曲会影响颈静脉的回流,应予避免。(三)坐位对全麻病人的循环系统干扰较为显著,主要是引起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临床表现为血压的显著降低,预防措施包括体位变动前补充血容量,下肢缠裹弹力绷带及渐进性地变动体位,需要时应用升压药。此种循环功能的紊乱在健康的青壮年尚易于耐受和处理纠正,但在老年人、并存心瓣膜疾病或冠心病的病人则应在加强循环功能监测的基础上(主要是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应用),积极维护手术期间的循环稳定,或变坐位为侧俯卧位。二、空气栓塞1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空气栓塞多发生于在坐位下的后颅窝手术和脑静脉窦旁的脑膜瘤,心前超声多普勒与PETCO2监测的联合应用是目前有效的监测手段。大量气体进入右心系统,可引起右心室流出道的堵塞和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泵功能的受损。2PEEP不能有效阻止气栓的进一步发展,相反可能促使气体经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在坐位时发生大量气栓后,调整体位至右侧卧位并经右心导管抽除气体的方法既不可行,也未被证实可靠有效。麻醉的重点应在严密监测下发现气体进入心腔并及时通知手术医师以尽快堵塞气体的入口,防止大量气体的继续进入。如果已显著影响心功能,处理应以积极补充血容量和应用强心药为主。三、低温体温的降低可使脑的代谢水平也相应降低,但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浅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相反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人应用浅低温可能使预后恶化。它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价值正在研究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