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836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正日益增强。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这对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了婴幼儿时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产生的遗传、先天获得性影响、后天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张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婴儿时期 幼儿时期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婴儿期(03岁)和幼儿期(46、7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的转折点最为集中。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婴幼儿身心发展十分不成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不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婴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婴幼儿的建康成长对祖国的兴旺发达有着长远的、积极的意义。因此,掌握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针对问题,误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更好地通过日常活动,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婴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发生。一、婴幼儿心理问题婴幼儿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1.情绪障碍。如恐慌、焦虑、抑郁、强迫观念和疑病等症状,在儿童中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2.行为障碍。主要指与伙伴相处关系不好和捣乱破坏性行为,这种表现男孩子中明显多见,特别是在学龄儿童中(也包括在幼儿园中) 有活动过度,如许多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儿童多动症。3.因功能发育迟缓或不全而造成的心理卫生问题。最常见的如聋、残、哑、瘫、口吃等,这种症状男孩比女孩多见。因营养摄人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排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恐惧、分离性焦虑等) 和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 等。4.适应不良反应。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和成熟比身体的发展相对缓慢,儿童在逐步与社会接触后,一方面不断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独力处理一些人际关系等等,处理不当会引起无所适从,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表现出一些行为、情感、思维和意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持续的不良反应,会影响精神和身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如一些幼儿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变得孤僻、冷漠,成人后成为其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表现不同,在同年龄阶段内,其心理卫生问题有一定的共性。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维护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那么,对婴幼儿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呢?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表述。根据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可以归纳如下。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因此,家长和保教工作者首先要防止孩子智力低下,并尽可能促进其主动地发展。2.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动作发展主要是生理学范畴的问题。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什么动作在什么时候发展成熟,取决于基因控制的时间表。对于绝大多数的正常婴幼儿来说,他们的动作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大部分婴儿总是由平躺到翻身,再到会坐,然后到爬行,再到会直立行走。婴幼儿行为模式的发生时间也大致相同,如民间常说的“七坐八爬,九月长牙”。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大致相同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一个健康的婴幼儿,其动作发生的时间应与常模基本一致,或者说是接近的。3.语言运用符合语境。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末开始获得母语能力。婴幼儿获得语言是有阶段、有规律的。无论婴幼儿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其运用的语言必须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相符合。3岁以后儿童说的话通常总是与另一名对话者在内容上是有关的。4 岁儿童则开始使自己的语言适应不同的听者,如他们对父母讲述一件事情时所用的句子较长,较复杂,而对一名2 岁儿童讲述同一件事情时则会选择使用较短,也比较简单的句子。换言之,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情景化语言。如果婴幼儿的语言运用与语言环境不吻合, 那就需要对其成长加以必要的关注。最极端的语言与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他们不会根据语境展开交流,常常表现为延时的单调重复。4.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展,尤其是动作技能和感觉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和感觉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婴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是婴幼儿日后学习阅读、写字、计算等的心理基础。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能极大地提高婴幼儿的表征和想象能力,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结构性游戏则是促进婴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手段。角色游戏和社会性游戏更是能让婴幼儿体验人际交往,学会互相合作,从而促进婴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游戏是婴幼儿的天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发现和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长自己的知识经验,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享受游戏的愉悦。5.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一个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他的情绪应是明朗的,而且还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我很开心”“我很难过”“我不想做了”等。研究发现,3-4岁的幼儿已经会隐藏或否认自己的情绪感受。在正确的教养条件下,婴幼儿应该能感受自己的各种情绪反应。虽然幼儿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但心理健康的幼儿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总是比较好的。6.年龄特征明显。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热情、率真、投入的。由于气质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每一个婴幼儿的具体表现也许各有特色。但这些年龄特征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婴幼儿, 他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都带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特点。如果一个幼儿走起路来“老气横秋”,说起话来“滴水不漏”,办起事来“左右逢源”,表现出“幼年老成”的样子,那人们通常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这样的表现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事实上,婴幼儿的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其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失却了年龄特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7.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的生活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而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昼夜的轮换,四季的更替,空间的位移,家庭的变迁,交往对象的更换,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等,随时都在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很快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而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则容易反应过度,表现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婴幼儿也是这样。有的婴幼儿在新环境中能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内心感受,在新环境中表现得比较平静。而有些婴幼儿在新环境里则会大哭大闹,表现出退缩、焦虑、恐惧等消极行为。面对环境的变化而长时间不能调整和接受的婴幼儿,其适应性是比较差的。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各异的,但总的来说,心理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类:(1)遗传。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遗传来实现的。人类祖父辈的许多特征会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这也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土壤。据勒绥1966年的调查表明,在父母患精神病317名儿童中,有3.9%儿童患精神疾病在5岁以下。其他一些心理卫生问题,如脾气暴躁、悲观等,也可以由父代传给子代。来自先天的获得性影响。这里主要指的是遗传病的产生,即变异。父母体内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和组合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也会导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如唐氏综合症( 即先天愚型),就是因21号染色体多一个而导致患者痴呆愚笨、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遗传病的种类繁多,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环境因素。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气候、污染状况、居所等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好的地方能使人心情舒畅,益于身心健康。现在的人总是希望去旅游,皆是想避开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影响,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益其身心健康。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学校幼儿园、社会关系等。它们会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家庭。1.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溺爱型: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放任型: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已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有些家长望子成龙违背孩子的特点、兴趣及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使孩子慢慢地失去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孩子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2.家庭的结构。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无信念感,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等,因此,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做父母的责任。3.家庭气氛。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家里愉快,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处罚,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4.独生子女问题。目前我国, 独生子女的比率越来越大,形成一个独特的年龄阶层。据调查资料表明,偏食者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多30%,挑剔穿着的比非独生子女多17%,不尊重长辈者多24%,不爱护财物者多27%,任性、倔强者多44%,自私、好强、不团结者多23%,胆小怕事者多23%,独立生活能力差者多30%。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也应对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作一些专门的探讨。5.幼儿园。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一个班扩编到30-40人一个班,甚至更多,就会造成人员密度过高,空间减少,噪声污染大,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四、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误区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未能营造出健康心理环境和氛围。2.只重视幼儿智力开发而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不好的孩子,却有不好的教育。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幼时的教育就好比在白纸上画画,第一笔怎样画、怎样构图、涂什么颜色等,都包含有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等问题。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成才过程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智力开发。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就一般人而言,智力差别并不大,人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儿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是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活泼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才会取得较大的成就。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说培养良好的人才素质,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工程要从小抓起,缺一不可,而且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对人的一生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3.惯用“批评”而忽视“鼓励”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行为大都是操作行为。操作行为就是经过操作条件作用形成的行为反应。如一个人或动物在某一情景里可能会做出许多动作或活动,一旦某一个动作或活动受到强化,如得到食物、奖品等, 即得到鼓励时,那么人或动物就可能重复这个动作。如果经过多次强化,这个动作就可能变为经常性的动作,心理学称之为“工具性学习”。而行为的控制,关键在于强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就是那些能促使行为反应出现的刺激,如奖品、表扬等;负强化就是那些促使行为终止的刺激,如批评、惩罚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负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是暂时的,而正强化的作用是主要的。把该项研究结果应用到教育中,我们应提倡应用正强化,少用或不用负强化。五、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治疗。许多人一听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立刻想到“多动症”“自闭症”“智力落后”“反社会行为”等,接着就想到“医院”“药物”“行为矫正”等。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活动,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婴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主要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更不是要求广大教师完成治疗和矫正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任务。(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和行为指导而实施,也可以结合健康、社会、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不同方面的教育活动影响儿童,还可以通过家院合作实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1.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心理咨询师通过有效的谈话方式,提供需要的知识,增进儿童的自我认识,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协助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追求自我实现,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心理咨询是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心理咨询效果,取决于进行心理咨询的教师,医生具有丰富的知识,认真友好的态度,科学、熟练的咨询技术,并能遵循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和规则。狭义的行为指导概念有行为矫正的意思,在儿童行为指导方面,目前主要用于口吃、暴怒发作、说谎、偷窃、恐惧等行为异常的矫正。广义的行为指导还包括道德与情操培养、榜样作用、规范行为的建立与训练等。行为指导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3.家院同步教育。家庭是儿童生活如初级社会化的场所。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协调同步,才能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院同步实施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途径。(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1.游戏。游戏是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他对幼儿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来说,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比通过说教更容易接受。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方法。儿童在游戏中建立的现实伙伴关系和角色关系为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克服自我中心以及自觉的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等创造了有利条件。2.示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幼儿树立榜样,让儿童借助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示范榜样的行为和习惯,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可以是同龄儿童的良好行为,在幼儿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榜样是父母和教师的行为。3.情境演示。情境演示是让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它能帮助儿童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并对之做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反应。情境演示的课题都取决于幼儿现实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情境演示的方法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通过儿童的表演和演示,能帮助儿童摸索和领悟到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儿童决策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4.行为练习。行为练习指的是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5.讨论评议。讨论的话题应选择与儿童当前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心理健康问题,允许儿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议论,也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情绪,鼓励儿童对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发表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