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文化生活高考部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828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文化生活高考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0年文化生活高考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0年文化生活高考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各地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汇编(三)文化生活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广东31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A B C D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北京25 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 B. C. D. 新课程全国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材科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 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答: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福建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2)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向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答: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祷、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觉“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江苏37(2)【世博之魅】(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答: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2)文化对人的影响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天津8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路活动和思维方式C. 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福建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 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说明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山东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安徽9. 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势A B C D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江苏20. 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A. 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 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山东28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分)答: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天津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答: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了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江苏22.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B. C. D. 了解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北京24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ABCD浙江27.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B. 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江苏21. 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 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福建31. 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闺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理解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理解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广东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答: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广东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A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安徽38.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答:悠久的 “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传,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江苏19.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 C. D. 天津7.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A. 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C. 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 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山东 材料三: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年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答: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北京40(3)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须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答:中华民族精神。中华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江苏23. 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 B. C. D. 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4发展先进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山东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A B C D理解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了解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安徽8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 B C D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了解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了解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说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福建32图的寓意启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必须A重视家庭美德建设 B加强社会公德建设C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D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新课程全国19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