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课:先秦诗歌(1)关于诗歌: 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 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2.关于诗经 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1)蒹葭诗的内涵分析表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深化: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 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2)蒹葭艺术特色A、蒹葭诗的形式分析:典型的诗经样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 蒹葭 诗一是四字句式(以四言为主);二是重章叠句(短章复沓)的结构方式 B、三个特点事实虚化诗歌把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追寻?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伊人音容体貌均无,飘忽不定,来去渺茫。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一切无从确认。意象空灵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呈现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遡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读者可以从这里爱情的境遇,也可以唤起爱情的体验,还可以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并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C、诗歌体现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含蓄美以少许表现许多,以表面极其经济的文字建构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意境美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朦胧美诗采取曲笔描写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失望、惆怅的心情,作远距离的勾勒。音乐美,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一唱三叹。1、楚辞楚文化包括楚人的衣食住行,楚地的风俗习惯、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楚地的文学作品在各方面的总和(1)楚辞这个名称最早由史记提出,是入汉后形成的概念 泛指:楚声楚气的文学专指:经屈原由楚地祭歌改造而来的新诗体(2)楚辞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由西汉学者刘向编订并经东汉王逸增补作注后流传。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逸等人的作品,后朱熹作楚辞集注,又增补了“楚辞后语”部分,收录了由汉至宋的楚辞体诗歌50余首 楚辞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作品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释“离骚”-遭遇忧愁离忧、别愁牢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实现祖国的富强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包括了作者一生的坎坷际遇和的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3、湘夫人赏析第一段:盼望与思恋第二段:梦灭与思念 (5) 湘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全诗把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希望与失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心理活动刻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缠绵哀怨的情调,从中寄托了诗人思君忧国的情怀。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她们的感情始终是那么强烈而真挚;当其满怀希望时,是那样缠绵悱恻,神动心移;当其失望时,又是那样忧郁苦闷,凄凉冷落 (6)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A、诗中景物描写缤纷多彩,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 B、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C、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E、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三、比较蒹葭和湘夫人的异同 蒹葭和湘夫人同是先秦抒情诗的名篇,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湘夫人出自屈原九歌 (1)两首诗都描绘了主人公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感人情节,塑造了扑朔迷离的情感氛围,渗透厚厚的忧伤、惆怅的情绪。蒹葭为求“伊人”,不顾“道阻且长”,披霜跳露,上下求索,终不能见其影而不能释怀,只有伫立江边眺望一片江水。湘夫人描写湘君赴约洞庭北渚,不见湘夫人前来,忐忑不安,愁绪难了,上下求索,终投江北上,寄托渺渺情思。两首诗都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构成依稀迷茫的意境,烘托人物的心情;都以秋景入诗起兴,表现愁绪。(2)蒹葭的主题较为朦胧,主人公及其追慕的对象都不清晰;湘夫人则以丰富和想象,借助神话传说,写出了美丽、令人神往的人神之恋,表达作者高尚、雅致的理想追求。蒹葭是一首民歌,四言为主,易于上口,且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具有一唱三叹、回旋往复的诗经风格;湘夫人是“骚体诗”叙事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五六七言并用,句中或句尾常以“兮”字,或舒缓语气,或强化情感。第二课:先秦散文一、先秦历史散文六经皆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先秦历史典籍 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语言表述简略,字句皆有特定含义,称“春秋笔法” 或“微言大义”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其叙事特点是纲目式记载,文句极简短,用词极其简练、严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事件的“春秋笔法” 2、秦晋殽之战(1)秦晋关系:秦晋两国本是盟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谓“秦晋之好”来源于此 (2)战争起因:晋文公重耳遭迫害流亡在外、秦晋两国以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为理郑国、郑国老臣烛之武退秦师,瓦解了秦晋两国的联盟、两年之后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以为时机已到,想通过吞并郑国向东方扩张,这显然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霸中原,矛盾日益尖锐,战幕由此拉开(3)层次分析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 晋文公显灵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先轸论伐秦师秦晋崤之战文赢请三帅孟明谢赐秦穆公哭师 (4)艺术特色:一是善于叙事、二是善写战争、 三是善写人物、四是善写辞令2、诸子散文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 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语录体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庄子、孟子 对话式的论辩体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 议论文体3、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语录体散文 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1、相关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论语孟子中庸大学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分析推断精辟含蓄(二)庄周梦为蝴蝶1、老子及道家思想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1) 以“道”为核心2)以辩证法为其思想精髓(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2、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 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核心:主张“无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顺应自然而无不为 老庄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这则寓言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梦蝶”的故事以其深刻的意蕴,为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第三课: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1、汉乐府“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随着封建帝国日益隆盛,便被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乐府”的具体任务是:搜集歌辞,制定乐谱,训练乐工。“乐府”除由文人制定“雅乐”外,还大规模地采集民间歌辞,以供统治者了解民间动向和歌舞宴乐的需要。这些“雅乐”和民间歌辞,魏晋南北朝时被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便由原来的官署名称变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了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军乐”,其叙军旅生涯,按说该有挑灯看剑、飞骑击敌的壮声才是。这首歌,却只有出攻不归、抚尸荒野的悲泣以此哀音,作赳赳“军乐”,堪称开军歌之奇 , 怎一个奇字了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在城南、郭北打仗、战死,将士们战死野外,无人安葬,遍野尸体不埋葬,乌鸦飞来啄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听我告诉你乌鸦:“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想必我死于野外一定无人安葬,乌鸦啊,我之腐肉怎能逃脱出您的口欲?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深深的河水泛出静静的清澈之光,那黄昏中的蒲苇,幽暗而冥深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善战的骏马皆已冲锋战死,唯剩那些羸弱的驽钝之马在布满死尸的战场上低低徘徊,哑哑呜咽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桥(梁)上筑了工事,怎样可以通往南,怎样可以通往北?南北怎么通过?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没有收获的禾黍,将士将吃什么呢?又怎么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忠臣?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怀念你,良臣,良臣确实值得怀念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早上出去打仗,直到夜晚亦不见归来二、建安文学、魏晋: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蔡琰 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 建安风骨短歌行作于建安十三年,这时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写到: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吾持此槊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尚作歌,汝等和之。艺术特色赏析 此诗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感人至深。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全诗共4小节,每小节可以8句为一解。 (1)“对酒当歌”八句,诗人就由眼前歌舞场面发出强烈的人生感慨:人生是美好的,但又苦于短暂。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在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2)“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长远思念的是我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原本是对情人的思念,诗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因为“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借代,指学子。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力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见到艾蒿,发出呦呦的叫声,呼伴来食。“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有尊贵的客人,用礼乐款待他,还向他献上珍贵的礼品。鹿鸣篇本是周天子欢宴宾客的诗,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来再次表达自己欢迎贤才的心情和礼待贤才的态度。诗人解引诗经郑风子衿和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话,表示思贤之苦和得贤之乐。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3)“明明如月”八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越陌雅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贤才走过田间的道路远道而来,屈驾探望我;就象久别重逢一样谈心、宴饮,一起怀念以前的事。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4)“月明星稀”八句道出了诗人思贤和得贤的不同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乌鹊在此比喻人才,描写出当时人才众多的现实,也表现出曹操想包揽天下,特别是南方贤才的野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月明星稀的夜晚,眼前出现一群南飞鸟鹊,在一株大树周围绕来绕去,无枝可依,无处停留,诗人联想到天下尚未统一,贤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前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喻广纳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5)此诗为曹操代表作之一,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渴求招纳贤才,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全诗围绕“忧思”二字言志抒情。总的来说,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三、陶渊明咏荆轲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陶渊明集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文学家是陶渊明、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对污浊社会的憎恨和对纯洁田园的向往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咏怀诗和咏史诗: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和愤慨咏荆轲被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行役诗:第四讲 汉魏散文一、垓下之围1、史记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 2、垓下之围节自项羽本纪最后几个章节第一段:霸王别姬环境:严峻、危急歌谣:悲壮、苍凉细节:勇猛、多情第二段:东城快战环境:日暮途穷突围:大将风度风格:冲锋陷阵气势:所向无敌语言:恃勇自负第三段:乌江自刎愧见父老知耻良知,赐马亭长知恩图报,赠送头颅知情重义层次结构与作者思想: 1)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 “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2)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3)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4)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1)平淡质直,自然流露,不假雕饰,浑然天成在归园田居组诗,几乎全用平淡质直,不加雕琢和藻饰而又接近于农村生活的“田家语”。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只用极少修饰的语言,就把“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以及犬吠、鸡鸣、炊烟、桑麻等平常景物组成和谐动人,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 (2)塑造生动优美的形象,达到情景融合的境地 陶诗善于用比兴的事物形象来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做到个性鲜明。他以自己的人格构成艺术典型。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能体现诗人自己的性格,形成优美的意境,达到艺术美与心灵美的融合与统一。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都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能体现其思想性格。如饮酒(其五)漫不经心地在东篱下采菊,闲静自得地望见庐山。描写诗人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悠然自适的神态,异常逼真、传神,达到了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3)以白描手法、平凡的素材创造出非凡意境和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味桃花源记开头,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并描写桃花林的景色,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不加彩色渲染烘托,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美丽的环境描绘得非常真切、形象。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小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表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志愿,就是怎么辛苦,也心甘情愿。纯用口语,以白描手法叙事抒情,不但写得朴实,简明,而且通俗中含有精炼,平淡里蓄着深情,可谓平淡与淳美的统一。 (4)讲究篇章的有机结构,有整体美:艺术风格多样化诗人常把感情渗透到景物描写中去,又常常在写景,抒情中阐明一些哲理。如:归去来兮辞,前一段散文是序,后面的辞赋是正文。序和正文的体裁和写法虽不一样,但二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散文诗。第五课: 唐诗唐代文学中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唐诗的分期:一是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烔、卢照邻、骆宾王二是盛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三是中唐四是晚唐:“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一、李白的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李杜 ”诗风“ 豪放飘逸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 高 蜀道来历,难行 蜀道高峻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结尾:主旨句三见二、杜甫的登高“诗史”“诗圣”(6)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格律严整,四联皆对一是句与句对,颔联与颈联相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二是句中自对:首联内上句“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猿啸”对“鸟飞”李白杜甫诗歌的差异(1)诗歌内容上有差异 李白诗歌多是个人性情抒发,杜甫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理想;李白多从个人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立场出发,对现实无深入体察,杜甫从具体社会生活现实出发,以社会政治理想为准绳,力图解决现存的社会矛盾。2)诗歌风格上有差异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潇洒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含蓄深沉。同写悲,李白悲壮旷达,夸张而有气势,如:“弃我今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杜甫悲凉,夸张其潦倒之境遇,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3)诗歌表现上有差异李白多用凤凰、大鹏等富于神话色彩的诗歌意象,杜甫常用孤雁、瘦马、古柏等富于沧桑感的意象;李白以情感驭文,其诗汪洋恣意,其情海阔天空,艺术创造上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极致,杜甫严谨缜密,其诗博大深沉,兼容并蓄,把中国古典的现实 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三、白居易与长恨歌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双重主题: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A 、讽刺“戒鉴”。诗的前半部讽刺唐明皇纵情淫乐、荒淫误国。这首诗古往今来劝讽之意很浓重,现实意义重大:重色害国害民;重色误前程;于己于民于国皆不利。讽喻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该以唐玄宗不戒,不要因重色而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恨因重色轻国的君主悲剧;恨因君主的悲剧而导致的国家的悲剧;恨因社会的悲剧而导致的女性的悲剧。 B、歌颂“爱情”。歌颂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亘古爱情。诗有前半是长恨之因,诗歌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调写唐明皇刻骨铭心的相思,在幻境中唐明皇感情真挚两人生死不渝,从而使诗的主题由讽刺转为对李杨二人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但在歌颂中仍然暗含讽刺,如诗的结尾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便暗示了正是唐明皇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3、艺术特色(1)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诗的前半部,即第一部分写李、杨会合的经过及李对杨的无比宠幸,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后贵妃殒命,玄宗伤心不已,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描绘;诗的后半部,即第三部分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限思念,第四部分写道士找到杨妃及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都是发挥艺术想象的酣畅表达。没有丰富的想象,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祭祀写照,也没有海止仙山的奇境。但想象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3)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这首叙事诗具有极浓的抒情色彩,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诗的后两段,诗人充分运用了抒情诗回还往复的抒情手法,写玄宗从蜀到京、从春到秋、从日到夜睹物思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及蓬莱宫中杨妃的种种风情,使叙事诗带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4)本诗语言华丽,富于色彩。清丽的比喻和工整的对仗不用藻饰,自然天成。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把环境时节心情都描绘得使人身临其境。第六课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散文著称,合称唐宋八大家“三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空间,淘空一切,包括“千古风流人物”时间,拈连手法把“大江”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在沸腾的岁月里出现了奋发有为的人物, 而奋发有为的人物又随着沸腾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 写出险怪,“穿” 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 写汹涌,“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 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班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潮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二、李清照的声声慢 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李格非“苏门后四学士”之一、1101年十八岁嫁赵明诚、青州十年风雅生活、1127年南渡,赵明诚病死、南宋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以南渡为界、前期词表现闺情生活、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遭遇、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寻寻觅觅”诗人想寻找自己精神上可以寄托的东西,实际上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寻来觅去,一无所获,百无聊赖又无可寄托“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经过寻觅之后的客观环境冷落、凄清的残秋景色及周围气氛所给予的感受,表明诗人失望又无法的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具体反映,是客观事物使她感受之后所产生的更进一层悲苦情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个叠字,依次写动作、环境、心情,由外到内,直接抒发作者国破、家亡、夫殇、流落的孤寂凄凉的哀痛之情。十四字全为唇齿音,声调压抑,且两字一叠,读来节奏急迫,语言越来越重,恰与悲哀激促的感情相适应,将深重的愁苦一下喷发出来,可谓声情并茂接着通过寒暖不定的气候、寒气逼人的晚风、南飞的大雁进一步渲染痛苦心情下片通过遍地的菊花、梧桐细雨的敲击,将其昔盛今衰、孤苦无依的愁情推向高潮“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气候的忽热又冷,反复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用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句是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敌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写菊花残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句则是通过悟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尾句点愁1、声声慢写作特色 (1)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2)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3)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2、试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的差异 (1)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的词作是其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在思想内容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2)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表达出的女性情感,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直率,其婉媚秀逸之处,乃机杼天成,非男性作家以女性口吻的闺情词可以企及。 (3)在李清照前期的吟唱中,有一部分描写相思心事的恋情词,以女性身份在词中直接抒写爱情生活,表现得极为真挚缠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将消魂相思写得朴素而深刻。 4)前期词中,还有一部分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了她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精致,特别是那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实在是很细致入微而又不乏情感 (5)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永遇乐的下阕曾写到今昔不同的心境:“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往日曾写到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如今的情怀是像武陵春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6)后期词,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7)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到哀婉嫠妇、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三、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在写景和抒情上各自的不同写法 (1)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雄伟壮丽之景,写法上抓住景物特点,大笔勾勒。写大景,从“大江东去”开篇,从“大”字着眼;写动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分别从形、声、色三角度写其动态壮美,动态之景激发作者的豪迈奋发之情。 (2)李清照声声慢写的是伤心悲凉之景,写法上铺叙细腻,乍暧还寒、风急酒淡、雁声过耳、黄花憔悴、长日难熬、雨滴梧桐六个情景,令人伤感。 (3)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是豪迈激昂之以情,全词直抒胸臆,通过盛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和幸福人生来反衬自己的失落潦倒功业不成;借古抒情;既抒发人生失意的感慨,又表达旷达洒脱的情怀。 (4)声声慢尽抒凄婉缠绵之情,格调低沉,充满悲苦。以七组叠字抒发国破家亡、年迈多病,孤身一人、流落他乡的失落、孤寂、悲伤三种情绪;融情于景,借景喻情,风急酒淡喻酒难浇愁,北雁南飞喻幸福不在,黄花憔悴喻青春远去,秋雨不断喻愁苦不绝。2、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词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意境雄浑,气势豪放,词中扑面而来的是豪情壮志的高风,内容多为家国将亡之慨、宇宙人生之悲(但不象婉约派以缠绵悱恻的手法写之)。代表作家为苏、辛(苏轼、辛弃疾),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气里如虎”无一不是恢弘之作 婉约派词风如春秋细雨,或清新婉丽,或缠绵悱恻,细致、含蓄而不直白是很多作品的特点,幽怨、深沉的作品也在在皆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奉旨填词”的柳永、“婉约宗主”李清照和号白石道人的姜夔等,。“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这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 古时对苏词和柳词有一段精彩的评价:柳郎中的词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莺歌燕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这段话不单是说明柳词与苏词也是十分恰当的说明了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之所在第七讲 元曲中国古代文学以元代为转折,诗文为代表的正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世俗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 元曲要依据曲调填写,每个曲调都有名称,叫做曲牌。曲牌只标明曲子的音乐性,和内容无关;曲牌下面的题目才与内容有关元曲主要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类文体 散曲:是我国北方民间的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可雅俗共赏的、可和乐而唱的新诗体。元散曲的题目由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内容提示。如马致远的一支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调式,曲牌是“天净沙”,“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杂剧:于曲文之外,还夹杂宾白、科介,以表演故事为主的戏剧形式。杂剧有曲、科、白几种形式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这首小令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 深秋时节,万物萧条,青藤枯老,黄叶凋零,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荒凉、冷落、衰颓。一片萧飒的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风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这幅清然秀丽的田园小景,与游子此时孤独、苦闷的心情都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牵起无限乡愁,以“乐景写哀”,通过创造与作品人物心境不协调的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人物愁苦心情古道西风瘦马 既写景,也写人。一个“瘦”字写出了旅途的辛苦和艰难。这句不但写出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也同时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的原因。这一句是曲恋人的重心所在 夕阳西下写时间愈来愈晚了,凄凉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重。强化了全曲苍凉的扭氛围。同时完成了向末句直接抒情的过渡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旅人的感情,悲秋的缘故。道尽了天涯游子绞心撕肺、肝肠寸断的愁苦彷徨之情,把“愁思”的主题推向高潮,为全篇的点睛之笔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简约与深细相依本诗文字之精炼,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是主人公眼中之景。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思乡之情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2)静与动、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映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3)景色与情思相融(情景交融)可感的深秋之景,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通;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生动。“小桥流水人家”,是常见的景色,但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处,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可谓情景妙合无痕。元代杂剧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 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杂剧的舞台演 三部分组成“唱” 元人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中国四大名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3、主题第一部分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部分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部分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揭露整个社会的罪恶、 放高利贷现象,流氓恶霸的横行,官吏的贪脏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被压迫妇女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的保障,老百姓的愤怒成为时代的情绪通过当时人民中间一个最普通的青年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冤案,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愤怒鞑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黑恶,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武的斗争精神第八课明清小说一、拟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二、清代小说1、清代小说: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谴责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曹雪芹的红楼梦“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个可算头一回见了!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刻不忘,瞧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倒象是嫡亲的孙女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竞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妹妹到这可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找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是夸黛玉标致是假,恭维贾母漂亮是真,二是哭黛玉之母,流泪是假,讨好贾母是真,三是关心黛玉是假,显示自己的管家权势才是真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之间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着重描写了世袭贵族家庭贾府在八年间由盛而衰的过程:透过豪门贾府衰亡,使人体悟到富贵浮云,世事无常 物质享受的虚幻宝玉出家和金陵十二钗薄命,使人体悟到情爱两空精神生活的虚幻宝黛生死不渝的爱情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思想红楼梦双重悲剧:家族悲剧:以贾府为哇个人贵族世家衰亡史女儿悲剧:以黛玉和宝钗为中心的一群年轻女性的悲剧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 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红颜“美”,面临“恶” 迎春、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