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专题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759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专题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选修专题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选修专题三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三)专题三教学设计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 郭慧明北京石景山区古城中学 武俊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语文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开设选修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它主要不再有建构某个门类的知识体系,而在于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同时,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丰富和提高。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中对选修课的小说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广大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小说并对它们做出积极的评价,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尝试对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引导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向自身爱好的领域去深入发展,尝试进行创作。在散文教学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优秀散文作品,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根据上述理念,以及本专题各个篇章的特点,我们给本专题的学习定位为:尝试并体验与文学经典“对话”的过程。接触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认识作品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大师笔下蕴含的不朽思想,感受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学会多角度多层面阅读,能够全面、客观、有理有据地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解读作者的思想,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在京版选修(三)中,我们又一次接触到了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但与之前的必修模块学习有很大不同。必修模块学习都是按照文体划分的单元来进行,小说部分有“小说与故事”、“小说与人物”、“小说与抒情”、“小说与表现”。选修则已走出“文体”,按照“专题”来进行。选修(三)的专题三中外国小说名篇分别选自堂吉诃德悲惨世界警察与赞美诗,寂寞是散文名著瓦尔登湖中的一个章节。时间跨度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内容有鸿篇巨制的经典选段,也有短小精致的短篇小说;有诙谐幽默的故事,也有连篇累牍的内心独白。它们被冠以“经典”的名号,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愈见其光彩的不朽篇章。正如“泛读导引”与文学经典对话一文中说的那样,它们是:“最能反映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反映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反映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创作。”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近经典,怎样由陌生变得熟悉,怎样由熟悉到把真实的体验融入其间,是本专题教学的关键环节,亦是出发点和归宿。本专题的四篇精读文章的经典意味解读如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它依然能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绽放自己独特的风采,这归功于塞万提斯对骑士文学的认识和深刻反思。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堂吉诃德生活在假想的世界中,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会大战风车,也会勇斗猛狮。这一系列行为也让他成为疯狂、可笑甚至荒诞的角色。但正是他的这股“疯狂”、“可笑”与“荒诞”,直接抨击了当时虚伪的骑士道;他虽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的精神,他的勇敢无畏、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他的看似疯狂实为清醒的自我剖白,使得堂吉诃德成为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透过堂吉诃德“疯癫愚鲁”的表象,品味文中他对自己的认识与剖析,去和他的内心对话,逐步走进人物心灵,发掘他善良真诚、热情执着的本真,思考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改变一生的事件节选自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堂吉诃德相比,悲惨世界更为严肃和写实。它的价值正如在雨果悲惨世界序文中说的那样,是为探讨诸如“贫困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小孩孱弱”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寄托着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他在猛烈抨击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平等现象的同时,又充满着人道主义理想,把仁慈、博爱看作拯救人类于苦难之中的永恒力量。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就成为作者理想的体现。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史诗。课文节选部分描写正是冉阿让一生中一次巨大的转折和蜕变,是他经历痛苦挣扎得以脱离思想苦难的心路历程。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重放在对冉阿让内心蜕变过程的描写上,了解他思想转变的原因,尝试与其进行思想交流和灵魂对话,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思考他的转变过程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启示。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欧亨利以短篇小说著称,故事大都发生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中,发生在被称之为“四百万”的普通百姓身上。其中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善与恶的角逐。但善与恶并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被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些特点使得欧亨利的小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奇葩。本篇小说中苏比想方设法要进监狱,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思想转变,却被捕入狱。教学过程中,可以就主题、结构以及主人公苏比的思想变化等进行研讨。对于小说主题,历来存有较大争议,我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我们也要重点去品味苏比内心经历的一番矛盾斗争及其情感转变过程。因为,在本篇小说中,除了人们关注的“意外结局”之外,让人心有所感的便是对苏比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剖析。寂寞选自散文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一人居住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不论是对大自然的生动描绘,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分析,读者都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文章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使得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寂寞体现的是作者独居湖畔的体验,作者并不是真的内心孤苦寂寞,相反,他在自己大段的内心独白中,表明自己的“不寂寞”。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作者内心独白的品味上,试着去感受作者有大自然的相伴、与自然为邻、不受羁绊的生活,学习他用心灵去感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体验他一直处在和大自然对话、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状态。同时,可以借助作者在瓦尔登湖中对自己选择的原因的阐述,走进作者内心,感知对寂寞、孤独的独特认识,了解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学习他去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2.学情分析从学习内容上讲,本专题主要是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小说和散文选读。在学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里,学生学过的外国小说作品有:莫泊桑的项链、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海明威的斗鲨、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卡夫卡的变形记等。外国散文作品有: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彼得辛格的动物的疼痛、布封的天鹅、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等。对于小说,学生侧重于从故事情节、人物、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学习;对于散文,学生则侧重于对其内容、实用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来进行学习。这是展开新内容学习的有利因素。但是,选修(三)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由“文体”转变为“专题”,要求学生在之前学习外国小说、散文的基础之上,有整合专题四篇文章的意识,能够展开与经典作品的对话。但是,大多数学生之前对本专题的篇目或仅有简单了解,或从未涉猎。加上四篇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人物心灵剖白,学生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耐心品味,就很难深入作品其中,了解文章的灵魂。这是进行本专题学习的不利因素。从学习的方法上讲,高二的学生经过两个选修模块的学习,对选修课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已经有所掌握,基本上能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发掘专题中的“亮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或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进行论文的选题,进行专题的研究。但是,学生容易在选题上犯“空”、“大”、“偏”、“浅”等毛病,这是进行专题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三、专题总体教学目标选修课程目标中对小说和散文教学的阐释,是我们开展本专题教学的总纲。因此,本模块的教学目的确定为,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尝试并体验与文学经典“对话”。接触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认识作品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大师笔下的不朽思想,感受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学习多角度多层面阅读,能够全面、客观、有理有据地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解读作者的思想,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具体阐释如下:1.充分发挥“泛读导引”一文的导引作用。在学习作品之前阅读,以了解专题所选经典作品的大概内容,慢慢“走近”经典。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借助“泛读导引”中所提及到的资料,例如对“文学经典”的不同理解,名家对“堂吉诃德”典型意义的不同阐释,作品中连篇累牍的心理分析等,畅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逐渐“走进”经典。专题三学习将近结束时,再重读“泛读导引”,去阅读全文或者与所选文章同时期其他相通风格的名家作品,真正展开与文学经典之间的“对话”。2.查阅各种工具书及媒体资料,了解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小说及散文经典作品的理解。3.展开对作品的阅读鉴赏实践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课上展开专题问题的集体讨论;或课下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或以论辩的形式展开讨论;或者以写促读,将个人对作品某一点的认识形成鉴赏性的文字,再互相交流探讨。在写作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及作家的深刻思想意识,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4.在专题论文的选题上,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深入研究一篇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方向,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完成质量较高的专题论文。5.在教师指导或同伴互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深入思考,并进行写作尝试,运用读后感、文学评论、传记、剧本等多种方式,表达作家独到的见解,客观公正,培养不失科学理性和批判质疑的精神。四、“专题”教学思路本专题组材是外国文学,三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可以先让学生对专题兴趣点进行发掘,初拟专题研究题目,在单篇章的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专题整合,从整个专题的角度出发,进行合作探究。这是一个“与文学经典对话”的专题,具体可以开展的“专题”,可以从情节结构入手,也可以从人物方面入手等等。例如,学生可以从堂吉诃德的追求、苏比的愿望、亨利戴维梭罗的思考,来看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可以从冉阿让和苏比的转变来看作者的宗教观;可以从冉阿让的内心挣扎、苏比的思想转变、亨利戴维梭罗与自然心灵对话的状态来看“与心灵对话”的现象只要能找到一个切入点,不必有多广多深,只要学生有兴趣,教师即可对之进行鼓励、引导与帮助。相信师生共同努力,就能够慢慢走进文学经典,并从中获取巨大的精神给养。实施本专题教学的具体措施如下: 1.本专题前三篇是选自外国小说经典,第四篇是散文名著瓦尔登湖中寂寞一章节。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因此,学习前三篇文章,要对小说中分别出现的人物:堂吉诃德、冉阿让、苏比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了解人物的言行,来了解其思想认识,进入人物内心与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灵魂的对话,才能了解堂吉诃德身上所具有的丰富的典型意义,了解冉阿让内心惊心动魄的挣扎,了解苏比思想的转变和生活的无奈。第四篇虽然是散文,但是,作者像堂吉诃德一样,是一个“热情者,一位效忠思想的人”,执着于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像冉阿让一样,很多时候处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大自然对话的状态。因此,四个篇目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选取一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对人物及主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2.本专题多是节选篇目的文章,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社会背景及创作初衷,大概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对作家其他作品有所接触与认识,这样有利于专题研究的顺利开展。3.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每组有一个专题研究的方向,教师可做相应的指导,学生能够自行查阅资料,讨论论文的研究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完成论文。五、课时安排专题三的教学时数为18课时,构成如下:(一) 让学生阅读、讨论与文学经典对话一文,1课时。第一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泛读导引”,能够说出“文学经典”的大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出对“文学经典”的认识。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基本任务安排:1、阅读全文,划出作者对“文学经典”的阐释及其理解感受,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说出你的“文学经典”的认识。2、作者对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3、你是否同意泛读导引中对西方十九世纪小说重要特色的阐释?如果同意,请你结合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以自己读过的某一外国小说作品为例,具体谈谈自己的经验;如果不同意,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论述应有确切的依据。(二)初拟探究学习专题,1课时。第二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本专题选文,能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点。2、通过小组内讨论,能够初拟本组专题研究题目。基本任务安排:1、结合“泛读导引”文章,初读本专题四篇选文。2、从人物或情节或其他方面入手,小组讨论研究,初拟专题研究题目。(三)堂吉诃德的学习、研讨,3课时。第三至五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堂吉诃德,梳理故事情节并能谈出自己对堂吉诃德的形象特点和小说思想内涵的认识。2、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探讨堂吉诃德的性格特点,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人物的灵魂。3、结合现代生活实际,体会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社会价值。基本任务安排:1、阅读堂吉诃德所有章节,精读本文节选部分,梳理故事情节,用百字左右概括堂吉诃德其人其事,以及在课文中的大概经历。2、你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描写,给出理由。3、品味文中堂吉诃德的自我剖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4、结合参考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堂吉诃德形象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四)改变一生的事件3课时。第六至八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悲惨世界,了解冉阿让的一生,精读本文,能够说出改变他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以及他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彷徨。2、通过分析冉阿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感受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赋予他的典型意义。3、能从冉阿让的改变中发掘出根本原因,讨论他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基本任务安排:1、阅读悲惨世界,小组合作,梳理小说大概内容,理清人物身份和关系。读课文节选部分,用一段话概括改变一生的事件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件事。2、冉阿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描写,说出你的认识,写成文章,400字左右,课上交流讨论。3、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分析冉阿让转变的深层原因。4、品味冉阿让的心灵分析,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五)警察和赞美诗2课时。第九至十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从情节结构入手,分析人物的言行,形成对主人公独特的认识,并理解典型形象所蕴含的典型意义。2、理解所谓“欧亨利手法”的特点:往往在故事结尾,作者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变化看来荒谬悖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基本任务安排:1、初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用五六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2、借助媒体资源,查阅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了解作家的思想、创作手法等,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小说的思想内涵。3、任选一个角度,对文本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走近小说、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深层对话的目的,从而正确认识苏比的形象。4、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最后一片叶子等),任选一篇,通过对比分析,写出对“欧亨利手法”的认识。(六) 寂寞2课时。第十一至十二课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文章,运用恰当的方式揣摩文中的语言,较准确的表达出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追求。2、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和深层对话。基本任务安排:1、阅读瓦尔登湖全文,仔细品读寂寞一章,写下自己的感受,课上交流。2、借助工具书,查阅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认识、创作动机、创作手法等,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寄予的思想观点。3、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理解寂寞的句子,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4、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思考,以及他的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与自己内心对话的体验。(七)论文选题指导,1课时。第十三课时目标:1、树立专题整合的观念,结合本专题四篇文章,能找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探究题目,对“与文学经典对话”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讨论论文的研究问题,完成论文大纲。基本任务安排:1、整合专题三的四篇文章,自行梳理,结合初拟论文题目,并将之细化。2、通过小组内探究,讨论各自的题目,自主结合,拟定专题研究题目,写出论文大纲。(八)论文写作指导,1课时。第十四课时目标:1、 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协作,查阅资料,共同商讨,完成论文的写作。2、能在组内研讨过程中以及教师指导下,发现不足,完善论文。基本任务安排: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论文大纲,讨论论文的思路,查阅资料,共同完成论文的写作。2、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论文的写作。3、交流探讨论文,找到论文的不足之处,小组再探讨,予以补充修正。(九)专题结题交流,1课时。第十五课时目标: 1、 通过论文作者谈写作的思路,共同探讨论文立意、构思的方法。2、 通过讨论学生论文,能找出其中的优点并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找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基本任务安排:1、教师选出问题论文和优秀论文,让作者介绍论文的成文思路。2、教师提出评价要求,引导学生对论文进行评议。3、修改自己的论文,或小组内互相评阅。(十)机动课时1课时。第十六课时,查漏补缺,解决遗留问题。(十一)西方小说鉴赏,2课时。第十七至十八课时目标:1、梳理西方文学中小说发展脉络,完成“西方作家及作品简介”。2、阅读与本专题所选文章同时期其他相同风格的名家作品,展开和文学经典之间的“对话”。基本任务安排:1、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探讨交流,以“泛读导引”中提及的西方作家为主线,完成“西方作家及作品简介”,可以写出介绍性的文章,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完成之后,全班交流展示,相互补充。2、选一部自己喜欢的与本专题所选文章同时期其他相同风格的名家作品,选择一个角度,将其中的某个或某类人物与本专题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一篇鉴赏文章,课上交流展示。六、篇章教学设计课 题堂吉诃德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完成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分析人物的言行,能够形成对堂吉诃德形象独特的认识,并理解堂吉诃德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2)组成学习兴趣小组,选取一个切入点,对文本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走进小说、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深层对话的目的。(3)从堂吉诃德身上汲取对信仰不懈追求的勇气,坚持心中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教学重点: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揣摩其中的深意,完成对堂吉诃德形象及思想的分析。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深入探讨研究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媒体使用:多媒体。一、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概括塞万提斯的生平及创作贡献。2.阅读整部小说,重点阅读课本节选部分,给堂吉诃德画像,用百字左右介绍堂吉诃德其人其事,以及在课文节选部分的大概经历。二、“专题”学习引导台:思考角度提示:(1)堂吉诃德中的反骑士文学思想分析(2)小议堂吉诃德与中国古代游侠之侠义精神(3)从堂吉诃德身上看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论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社会价值(5)从骑士小说对堂吉诃德的影响说开去三、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让学生展示预习作业1。1.根据学生介绍塞万提斯的情况,做适当补充。2.对学生发言情况予以简评,引导其他学生予以补充。1.学生1-2人介绍塞万提斯的生平及其创作。2.学生发言,介绍小说主要人物堂吉诃德的大概经历。其余学生补充交流。分析人物形象1.提问预习作业2,并展示学生给堂吉诃德的画像,引导学生展开评价。评价提示: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堂吉诃德的句子,例如神态、动作、外貌、衣着、座驾、随从等,对画像做相应的补充修改。对学生回答,予以简评。如果有学生提到堂吉诃德神态特点,则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体现出堂吉诃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并给出理由。情况预设:执着于心中的信念/百折不挠/近乎疯狂/热情/滑稽可笑的和社会格格不入的臆想家/2.提问:你喜欢堂吉诃德么?为什么?思考提示:从文中找出描写堂吉诃德思想认识的句子,思考他的理想追求是什么,他的行为表现出的是什么精神。根据学生发言,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名家对堂吉诃德的评论文字,就“堂吉诃德是小丑么?”展开辩论。参考资料:(1)骑士文学的相关介绍。(2)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欧阳斌(3)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他珍惜自己生命的程度,全由其是否体现出理想,能否在人间确立真理和公正而定。” 屠格涅夫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情况预设:“是小丑”理由:从“准是那个劫走了我的书和书房的魔法师弗里斯通把巨人变成了风车”中看出,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对着臆想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不是小丑”理由:从“我并不像一眼看上去那么疯癫愚鲁。比起所有这些人,最为光彩的还是游侠骑士。”“游侠骑士却须走遍天涯海角,身陷丛林迷津,冲破艰难险阻;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句可以看出堂吉诃德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随时准备为理想去赴汤蹈火的真心英雄。他追求传统的游侠骑士风范。3.对学生发言简评并适时小结。预设小结:无论在心目中,堂吉诃德这个不合时宜的游侠,是滑稽可笑,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但是要给学生点明,评论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堂吉诃德身上学习其可贵的精神。1.看展示画像,思考小说中的堂吉诃德的描写,根据文章内容,对画像予以评价。2.从堂吉诃德的神态特点分析其性格特征,根据文本描写,说明自己的理由。 3.思考喜欢或不喜欢堂吉诃德的理由,从课文中找出依据,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评述。就“堂吉诃德是小丑”和“堂吉诃德不是小丑”展开辩论。对于不同的意见,可以陈述理由,必须有理有据。 倾听。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品读经典小说,分析其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当走进人物内心,和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灵魂对话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或多或少接近于人物的某一个方面。根据对堂吉诃德的分析,我们体会这个人物形象之于社会的深远意义。参考资料:(1)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自序里斩钉截铁地宣称,这部书的创作意图就是“要把骑士文学的万恶地盘完全捣毁”,“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 (2)鲁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鲁迅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3)“那些以伟大的新事业为己任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和性格必然也会渗入某些可笑的成分”;“在堂吉诃德这类人的一生中总是会受到猪蹄的践踏,而且往往发生在一生终结的时候;他们由于莽撞行事而造成遭际维艰,由于态度怠慢、举止粗鲁而显得不谙世故,于是应该付出最后的代价让伪善者来打他们的耳光然后,他们会死去。但是,他们通过了艰难困苦的种种考验,赢得了不朽的声名,他们将万古流芳。”屠格涅夫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对学生发言予以简评和补充。预设小结:让学生认识到,具有不朽价值的文学典型形象,不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认识或理想信念,也高度概括了人类天性中的某些方面,不仅在当时当地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都将具有深远意义。根据参考资料,思考作者塑造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以及堂吉诃德身上所具有的丰富的典型意义,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倾听。“专题”学习思考引导学生回顾“专题”学习引导台的提示,结合自己探究学习的重点,谈谈与本课学习的结合点,进一步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回顾“专题”学习引导台的思考提示,结合初拟专题研究的题目方向,思考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收获,自由发言。作业布置1、将自己学完这篇小说的收获和课堂最后的讨论结果写成文字。2、谈谈现实社会中,是否有倡导“堂吉诃德”精神的必要。课 题警察和赞美诗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言行,形成对主人公独特的认识,并理解典型形象的价值意义所在,从而正确认识苏比的形象。(2)借助小组互助学习方法和对比阅读,理解“欧亨利手法”的特点。(3)客观地理解被欺凌被侮辱的弱小人物在社会矛盾中个人的心路历程,领悟生存必然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道理。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认识苏比的形象。教学难点:小说情节处理上“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即“欧亨利手法”。媒体使用:多媒体一、 一、预习阶段:1、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2、学生或用五六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或按小说的情节进展为线索简括故事,以备课堂上展示交流。3、自读课文,在文章中标注出最有幽默感的语言或最具讽刺意义的情节。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按照作品的风格,写一段法庭判处苏比三个月徒刑的荒唐“理由”。二、“专题”学习引导台1、小说本是讲苏比的遭遇,为什么用“警察与赞美诗”为题?谈谈你对题目所体现的“精巧的艺术构思”的理解。2、如果把欧亨利的作品创作比喻为“画龙”,那么他的“点睛”之笔却在结尾。他尤其善于在结尾时以突然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结局,创造出喜剧性。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的认识。三、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组织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有关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根据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的情况,略作重点强调。强调要点:1、作者: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被世界文坛称誉为“美国的莫泊桑”。2、 作品内容:描写普通小人物的占重要的一部分,他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失意的小人物心灵所受的创伤。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美国社会生活,暴露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3、 艺术手法其作品以幽默、诙谐著称;他还擅长“欧亨利手法”。学生2-3人介绍作者及背景;其他同学倾听、补充、摘记要点。熟悉故事情节,初识人物组织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或用五六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或按小说的情节进展为线索简括故事)1、组织学生交流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要点提示一:苏比为了想到监狱中去过冬,故意做出种种恶行或吃白食,或砸橱窗,或调戏妇女,或拿人绸伞,等等,却一再受到警察的宽纵,不能落入法网:可是当他受到教堂赞美诗的感染,决心改邪归正,却被警察逮捕。要点提示二:开端-隆冬将临,为御寒,苏比辗转反侧打主意。发展故意犯法,想入狱,警察意外宽纵不抓人。高潮和结局夜归忽闻赞美诗,浪子迷途欲返却遭捕。2、引导学生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谈自己对苏比的印象。交流预设:流浪汉;与众不同的流浪汉;监狱的常客;灵魂高傲;落拓不羁等等。分成学习小组,先组内口头交流作业,再对本组的发言作书面总结;至少推举2个小组全班展示书面总结。认真倾听、适当补充,并能做简评。自由发言结合有关情节探讨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1、写作要求(1)写出情节“发展”的提纲;(2)切合内容,文字简洁(每条以七字为限),最好各条的字数大致相等,力求体现欧亨利的语言特点。预设提示:美餐的幻梦;橱窗的厄运;口福的代价;无赖的“艳遇”;徒劳的吵闹;扒手的巧逢。2、重点研读苏比与警察有关的几个情节。预设思考题:(1)(1114节)为什么警察会不屑一顾地把他放在一旁,认为他“连个旁证都算不上”却又抽出警棍,匆匆去追赶半条街外跑着搭车的人?(2)两次尝试“都砸了锅”,苏比决定作第三次的努力。当他在不起眼的饭馆消受之后,傲慢地对侍者说:“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别让大爷久等。”结果怎样?(3)在苏比调戏一位衣着简朴的年轻女子时,警察为什么视而不见,不加干涉?(4)警察对他“大吵大闹”“扰乱治安”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持这样的态度?3、用一句话来总结你心目中的苏比,并依据文本简单陈述理由。预设示例:(1)苏比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的经历是不平凡的:衣食无着的他又面临严冬将至,故生邪念,屡次以身试法以图获得监狱里一席安身之地,但警察却置之不理。当他被教堂里面传来的阵阵赞美诗所感化决心弃旧图新,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2)苏比是个心灰意懒的流浪汉。他渴望到监狱避寒,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流浪汉竟屡败屡战,表现出有韧性、能吃苦等非流浪汉品质。苏比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之间是不平衡的,其形成的矛盾斗争是艰难的、曲折的、反复的,而这样形成的饱和状态,必然要引出某种变化。苏比听到了赞美诗音乐,他心灵深处突然发生了一种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变化,原来一个流浪汉的命运是可以改写的。但苏比是行走在非常轨道上的,他被捕了!苏比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却是现在最不想要的结果。他刚刚发现情感思想深层的自己,就被推回到现实生活的原点,此时的苏比作何感想,坚守住内心深处的自我,还是仍然过好逸恶劳的流浪汉生活?4、如何正确评价苏比的形象?预设提示:苏比是一个流氓无产者的典型。由于长期失业,孑然一身,游手好闲,养成了慵懒怠惰的恶习,他既不服于社会的压力,也无求于“慈善事业”。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恩威并施的两手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虽然行为鄙俗,但还未完全泯灭儿时纯朴的思想,在一定的环境感染下,还有弃恶从善的愿望。但他没有阶级意识的觉醒,更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所以他也永远挣脱不了社会的枷锁,永远成不了一个新人。作者对他的态度,既同情又鞭挞。生存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主观愿望的实现受制于社会,苏比想进监狱而不能,不想进监狱却被捕,这不是荒唐,而是作者欲引发读者思考的重点,是苏比这个人物的价值意义所在。默读“情节的发展”;写出符合要求的情节提纲;2人展示、交流。研读有关情节并思考、讨论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或集体限时默读,其他学生倾听、思考;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思考、写作、交流、互评通读全文自主思考交流评价探讨欧亨利的艺术手法1、苏比屡遭挫折之后,深夜返归麦迪生广场,行至半路,忽闻赞美诗,简直如听仙乐,顿觉醍醐灌顶,天良萌发,决定迷途知返,去邪归正。对苏比这样一个玩世不恭、落拓不羁的流浪汉,似乎是不可思议,但是作者以精彩的描写,使读者相信这完全是可能的。对此谈谈你自己的看法。预设提示:这肃穆、幽静的环境,给流浪汉一个净化灵魂的境界。苏比从光怪陆离的闹区败退到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头上是高悬的明月,眼前是古老的教堂,古雅的建筑,柔和的灯光我,耳畔是动人的音乐,啁啾的鸟鸣,使苏比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不由得深受感染;尤其是赞美诗动人的乐音,唤起他对纯朴少年时光的回想,使灵魂发生奇妙的变化。2、当苏比在庄严而亲切的赞美诗的感召下“突然憎恶起他所坠入的深渊”,“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淖;他要重新做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邪恶”,这时警察却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真令人啼笑皆非,感叹不已。这样的结局似乎有点荒谬悖理,你认为呢?预设提示:这就是所谓“欧亨利手法”即在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变化初看不合情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魅力正是“巧”在无意之中,讽在有意之处:现实的荒谬尽现眼前。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欧亨利手法”: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紧凑的悬念,曲折的情节,奇突的结尾,妙趣横生的巧合。分组讨论推荐12人交流自主思考全班交流1、展示预习作业(自读课文,在文章中标注出最有幽默感的语言或最具讽刺意义的情节;按照作品的风格,写一段法庭判处苏比三个月徒刑的荒唐“理由”),体会“欧亨利手法”。2、与麦琪的礼物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欧亨利手法”。“专题”学习思考引导学生回顾“专题”学习引导台的提示,结合自己探究学习的重点,谈谈与本课学习的结合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选题。回顾“专题”学习引导台的思考提示,结合初拟专题研究的题目方向,思考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收获,自由发言。作业布置专题论文题目建议:1、我看苏比。2、有人说:欧亨利的悲喜结合,似乎少了些莎士比亚的气势,悲无那么阴惨,喜也无那么明快、那么热烈;又似乎少了莫里哀的凡俗:悲无戏谑,喜不夸张。他是把焦点集中在琐细、平凡的事件之中,工于捕捉琐细中的“亮点”、平凡中的“偶然”,以“小”写悲写喜;他是把幽默的天性的讽刺笔法还原于自然,力求于纯朴中见出雅致,于有意无意中把芸芸众生的生活调剂得更加色彩斑斓,以“巧”写悲写喜。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参考书目:作者的其他作品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两位感恩节的绅士忙碌的经纪人的浪漫史等;其他大师的相类作品:莫里哀的伪君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3、谈谈自己对专题学习的认识,或写出自己在专题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专题论文要求:任选一题;小组合作;课下完成;专题论文不少于800字。课外阅读相关作品完成论文。课 题寂寞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章,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揣摩文中的语言,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追求。(2)借助工具书或媒体资源,查阅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认识、创作动机、创作手法等,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寄予的思想观点。(3)小组互助学习,选取一个切入点,对文本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和深层对话的目的。(4)学习作者从容、恬淡的生活态度,积极思考人生、探索人生的精神,感悟作者的寂寞情怀。教学重点: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揣摩文中的语言,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追求。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语言,尝试走近作家、作品,走进作者内心,展开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概括亨利戴维梭罗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贡献。2.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整部作品,重点阅读课本节选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初读寂寞的感受:“这是一本 的书。”3.用一段话描写自己寂寞时候的内心感受,300-400字。二、“专题”学习引导台思考角度提示:(1)由亨利戴维梭罗的选择而想到的(2)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3)我看文人的千古寂寞心(4)也说孤独的自由三、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海子卧轨自尽时,头枕着圣经那厚重的卷册,怀揣着康拉德的小说选、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还有就是一本纸页轻盈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对它的作者又了解多少?今天,通过我们的探究学习,来认识亨利戴维梭罗以及他的寂寞。倾听,回顾阅读过的瓦尔登湖全文,思考寂寞的大概内容。走近作家、作品1.检查预习作业1。对学生发言简评,并为学生提供补充资料,丰富其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补充资料:(1)包身工最后作者说“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其中的“索洛”及瓦尔登湖作者“亨利戴维梭罗”。(2)梭罗的口头禅:“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情况预设:(1)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2)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2.预习作业2的检查。要求学生依据瓦尔登湖书中的描写进行说明。引导其他学生对发言进行评价补充或者辨析。情况预设:(1)描写隐居生活(2)平平淡淡(3)文笔优美、清新流畅(4)富有哲理(5)充满孤独寂寞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归纳。由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对它的评价“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引导学生展开对作家作品深入的学习认知。1.学生1-2人介绍梭罗生平思想及创作贡献。根据补充资料,从梭罗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他的生活态度方面,来思考理解他的思想。 2.1-2学生发言,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组来概括谈自己的初读感受,并依据文中的描写,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走进作家内心世界1.每人都有寂寞的时候,没有亲人在身边时,没有朋友陪伴时,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时,甚至我们因无人理解或被误解时,我们都会感到内心孤寂。大家在作业中,都从不同角度描画了自己寂寞时候的感受。本文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他寂寞么?为什么?他对寂寞有哪些认识呢? 思考要求:从文中找出作者理解寂寞的句子,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发言示例:认为不寂寞的依据:第4段“我从不觉得寂寞,也一点不受寂寞之感的压迫,只有一次,在我进了森林数星期后,我怀疑了一个小时,不知宁静而健康的生活是否应当有些近邻,独处似乎不很愉快。”作者不寂寞的原因和认识:(1)第1段“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2)第13段“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对学生发言简评并适时小结。预设小结: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一个人生活了两年多,开始他也有过寂寞念头的闪现,但是很快被打消了。因为他有大自然的相伴,与自然为邻,用心灵去感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可以自由的思想,不受羁绊的生活,他一直处在和大自然对话,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状态。他如此享受孤独,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实我要自己小心。在罗马皇帝的金宫银殿里,我怎么可能孤独呢?我宁愿在一个小阁楼里,一个连蜘蛛也不受干扰的小阁楼”“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是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2.由梭罗远离城市的喧哗与骚动,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多,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隐居。从梭罗的陋室铭“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和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复得返自然”相比,我们能体会出二者“隐居”的初衷是否相同?参考资料:(1)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梭罗瓦尔登湖第二章(2)通过试验我至少学到了:如果一个人自信地向着梦想前进,并且努力去过自己设想的生活,就会取得通常情况下意想不到的成功。(3)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情况预设:(1)用远离社会的行为来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抗。陶“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梭罗痛心地看到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2)陶不与统治阶级合作,躬耕田园,度过余生。梭罗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与其是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不如说他是在自觉追求一种远比物质经验复杂的精神上的完善。简评学生发言,小结。预设小结:瓦尔登湖的生活是亨利梭罗心中的理想,在喧嚣繁华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始终保持一颗亲近自然的赤子之心,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应该是“瓦尔登”的真谛。1.拿出作业,思考自己对寂寞的理解。在课文中划出描写作者寂寞或不寂寞的句子,以及表达作者对寂寞认识的句子,根据要求和示例进行思考,组内交流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言。2.根据参考资料和之前对陶渊明的认识,从陶渊明隐居的原因和亨利戴维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目的,来分析二人“隐居”思想认识的异同。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发言,独立思考,并展开对梭罗独居原因的探究研讨,结合资料和文本进行发言。倾听,归纳总结。 “专题”学习思考引导学生回顾“专题”学习引导台的提示,结合自己探究学习的重点,谈谈与本课学习的结合点,进一步确立自己研究的方向。回顾“专题”学习引导台的思考提示,结合初拟专题研究的题目,思考自己学过寂寞后的收获,自由发言。作业布置1、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阅读瓦尔登湖全文,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2、立于瓦尔登湖畔的木牌上梭罗的话:“我来到森林,因为我想悠闲地生活,只面对现实生活的本质,并发掘生活意义之所在。我不想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才发现我从未享受过生活的乐趣。”你如何看待这种生活态度?3、把课堂最后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4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