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2014新版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536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中国史2014新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简明中国史2014新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简明中国史2014新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皖 西 学 院 教 案2013 - 2014 学年 第 春 学期课程名称 简明中国史 授课专业班级 选修2013、2012级 授课教师 王 俊 职称 副 教 授 教学单位 思 政 教 学 部 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总学分15总学时24本学期学时教学周次周学时学 时 分 配24122讲授实验上机练习讨论考查其他24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历代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之外,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史沿革。难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何以长期存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等。选用教材 中国历史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主要参考资料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备注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原始社会学时2教学内容纲 要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第二节 氏族公社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来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与解体的规律。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历史资料,了解氏族制度的发生与内部结构,从中探索原始社会的特点与文明起源的进程。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与解体的规律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夏 、商、西周学时4教学内容纲 要1、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2、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3、西周的建立与巩固4、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夏、商的兴亡及其重要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方面掌握奴隶制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初步发展的情况。介绍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西周官僚机构与政治制度内容,正确估计西周的生产力水平,掌握华夏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对西周社会性质与我国奴隶社会特征的正确看法。教学重点通过考古学的成就说明夏、商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基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掌握西周的官僚机构与政治制度,了解井田制、“工商食官”的含义与性质,了解西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及华夏族形成的进程。教学难点 西周社会性质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春秋战国学时4教学内容纲 要1、大国争霸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3、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的社会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部矛盾运动,从而明确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度正在孕育的变革时期。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各国变法的成就与争霸战争的关系;教学重点大国争霸的背景、概况、实质与影响;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 秦 朝 学时2教学内容纲 要1、秦朝的建立与发展2、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朝的建立与发展的史实,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建立,统治者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封建制度、国家统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影响;而其残暴的统治则是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教学重点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与民族融合;秦的暴政与农民起义。教学难点 秦朝的建立对我国封建制度、国家统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影响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 两 汉 学时4教学内容纲 要1、西汉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2、东汉的政治与经济民族关系3、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内容;秦汉的文化教学重点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斗争;汉武帝的改革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腐朽与灭亡;教学难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三国、西晋、南朝北朝学时2教学内容纲 要1、三国鼎立西晋的门阀统治、东晋在江南的统治2、北朝政权的更替与北方的统一3、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国分别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内容及其意义;把握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门阀制度确立与巩固的进程;了解东晋的世族门阀制度,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的统一与民族大融合;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的政治与经济状况;西晋门阀世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制的原因、内容与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西晋门阀世族的统治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隋唐学时2教学内容纲 要1、隋朝的建立2、唐朝的政治与经济3、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隋唐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隋朝短暂而繁荣的历史特点。了解唐朝前期封建集权政治进一步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民族关系更加密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中央集权削弱,政治斗争不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唐朝统治的瓦解。教学重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贞观与开元之治;武周政权与评价教学难点 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元学时2教学内容纲 要1、五代十国与契丹兴起2、北宋的统一及民族关系、社会经济3、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4、蒙古汗国的建立和元朝的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与发展,也是走向统一的开端;北宋的统一与加强集权的措施积极作用;南、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掌握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金的反辽斗争,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南宋的社会与经济状况,金朝进入中原以后的封建化,北方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情况。元朝的建立与灭亡南宋;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元朝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教学重点 北宋的统一与加强集权的措施;南、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教学难点 北宋的统一与加强集权的措施;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单 元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明清学时2教学内容纲 要1、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对外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3、明清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明朝前期专制皇权得到加强,经济恢复发展很快,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明英宗正统以后,明朝开始走向衰落;了解清朝社会的特殊性,尤其是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复杂与变化;康、雍、乾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维护统一与反对侵略的斗争,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教学重点 明朝前期专制皇权加强、清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难点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后记 分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原始社会课次1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学时2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第一讲 原始社会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虽然形成,但与现代人类仍有差别,其体质形态还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学家根据原始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将原始人类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与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期又基本上互为相应。猿人 大约在三百多万年前,人就完全形成了。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发展的摇篮之一。我国的原始社会是从中国猿人开始的。古人类学家把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在我国南北各地,发现了许多有关猿人的遗骸与活动的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等。猿人遗址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乡发现了二枚古人类门齿的化石,经鉴定属于同一男性个体,生存年代距今约为170万年,在同地还出土了一些旧石器,发现了用火的灰烬。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猿人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的洞穴中发现了古人类的下臼齿,1929年发现了第个完整的头盖骨,命名为“北京猿人”,是近百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解放以后不断有新的考古报告,到1966年止共发现6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以及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各部位化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石,还发现了9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用火的遗迹。经鉴定,距今约为四、五十万年。北京猿人的平均身高,男的约为1.62米,女的约为1.52米,均低于现代人。他们的脑容量,最大的为1225毫升,已接近现代人类的平均值1400毫升,最小的为1059毫升。他们的上肢骨、下肢骨与现代人非常接近,说明北京猿人已逐步摆脱猿类特点,趋向于现代人类。生活状况与社会组织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有目的进行劳动。在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等猿人遗址中,均发现大量石器,并有人工初步打制的痕迹,表明他们已具备制造工具的能力。在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以上。石器的类型也很丰富,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的打制方法比较简单,加工也较粗糙,考古学上把这种使用粗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元谋猿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屑与灰烬,这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火的使用,使人类可以熟食,缩短了消化吸收过程,增强了体质。同时,火使食物来源扩大,突破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的限制。火也可以用于照明取暖,防御猛兽的侵袭,从而人类加强了保护自己的手段,提高了对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社会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当人完全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指出:“一俟原始群团为了生计必须分成小集团,它就不得不分成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血缘家族按班辈婚姻,排斥了不同班辈间的婚姻关系,即实行同辈群婚制。由同辈群婚组成的血缘家族,是猿人时期的社会基本单位。从元谋猿人到北京猿人,经历了百余万年的缓慢发展。他们使用原始的工具,以有限的劳动经验与简单的劳动协作,与自然界进行艰苦的斗争。他们顽强地改造自然,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身,推动了原始的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二、古人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前,人类的体质发展到个新阶段,即由猿人发展到古人。古人的体质特征比猿人有明显的进步,他们的脑壳逐步变薄,脑容量逐步增加。前额增高,嘴部逐渐收缩,开始有明显的下颏。他们的手更加灵活,腿骨弯曲度更小。虽然,从猿人时期遗留下来的体质特征并未完全消失,但已更接近现代人。古人遗址古人的遗骸与遗址,在我国发现的远比猿人多。如1978年在陕西发现的大荔人,距今约30万年,是由猿人向古人过渡时期的代表。1958年在广东发现的马坝人,距今约20万年。1956年在湖北发现的长阳人,距今约10万年。而古人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则是丁村人。丁村人于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市的下丁村,在那儿发现的二枚牙齿化石,属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1976年又在同地点发现了右顶骨化石。经鉴定,距今年代约为10万年,在体质特征上是由猿人向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类型。生活状况与社会组织在丁村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有2000多件,这些石器比猿人的进步,有了第二步的加工,即在第一步的打击碰砸以后,再进一步在石砧上碰击修制。因此,考古学界将古人时期定为旧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些石器有了适合不同用途的分类,而且大多已定型。如有单刃的砍砸器,有大、小尖状器,有三角形、四边形、园形的刮削器,还有用于狩猎用的球形投掷器。在古人遗址中普遍发现用火的遗迹。二石对击取火的技术,在此时可能已熟练掌握。我国古代有燧人氏“砧石取火”的传说,是掌握取火技术的反映。古人的社会组织,比猿人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婚姻状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血缘家族是按班辈进行婚姻,现在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逐步被排除,开始向族外群婚制发展。 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这种发展非常缓慢,开始只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以后又排除了旁系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变成一个家族的一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群姐妹发生婚姻关系。这个发展过程,直到新人时期及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才完成。新人 大约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原始人类发展到新人阶段。新人的体质特征,已基本上消失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柳江人”、“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已达1300-1500毫升,已属于现代人类的变化范围。大脑的结构更加复杂,头颅的高度逐渐增大,前额进一步增高,眉嵴骨变平,嘴部明显后缩,下颌非常显著,牙齿也由大变小。总之,已具备现代蒙古人种的头骨特征。新人遗址新人遗址发现的数量较多,如1958年在广西发现的柳江人,距今约三、四万年。1956年在广西发现的麒麟山人,距今约二、三万年。另外,在四川资阳、江苏泗洪、山西朔县、河南安阳、辽宁凌源等许多地方,均发现过新人遗址。新人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是1933-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所发现,故名山顶洞人。在遗址中先后发现了分属于7个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完整的头骨、上下胯骨、牙齿及体骨化石,经鉴定距今约为18000年。生活状况与社会组织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许多石器,这些石器的类型特点更加明显,刃部更锋利,形式对称均匀。因此,已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遗址中还发现一些磨制过的骨器,这是制作工具技术的一大进步。在新人遗址中,普遍都发现用火的痕迹。而且此时已开始进入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期,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人时期基本上进入人工取火的阶段。新人的社会组织也在发生变化。劳动中出现了按年龄班辈组合的分工,人类开始从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逐步演变成比较固定持久的团体。在婚姻方面,族外群婚制已基本形成,即族的男子与另族的同辈女子互为婚姻关系。由于在族外群婚制下,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家族的血缘世系只能按母系来确定。加上新人时期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生活方式,女子成为家族经济的主要承担者。所以,一般情况下女子留在本家族,成年男子则离开家族去另一家族婚姻。这样的婚姻亦称为“普那露亚婚姻”,它催生了人类社会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第二节 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的时候,漫长的旧石器时代结束了,人类步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一是出现了磨制石器,二是出现了陶器。人类开始农业定居,原始农业和家畜的饲养,为人类提供了较稳定的衣食来源,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母系氏族公族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达到全盛,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期,直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所替代。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我国发现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址非常多,已超过7000处,遍及全国各地。除了著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还有甘肃的马家窑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河南的裴李岗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等等。仰韶文化于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现在发现的仰韶文化的遗址,已超过1000处,大致分布在黄河中游一带。其中以1954年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最具代表性,另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洛阳王湾、安阳后岗等也较著名。各地仰韶文化各有自已特点,时间上也有差异,总体年代约为距今6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于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而命名。经两次发掘,共发现依次相叠的四个文化层。其上层距今约5050年,下层距今约7000年。在河姆渡所属的江南地区太湖流域,先后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早期遗址,如嘉兴马家浜、青浦崧泽、吴县草鞋山、吴兴邱城、吴江梅埝等等,都与河姆渡文化有密切联系。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址,一般都比较大,文化堆积层也较厚。说明在远古时代,已有了人口相对较多的村落,且这些村落较为密集。如西安附近的沣河中游,在长约20公里的两边河岸上,共发现10多处村落。在西安半坡附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30多处。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在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原始农业的遗迹。在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的遗址中,都发现大量粟壳。江南地区多河流,气候温和潮湿,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种植。余姚河姆渡曾出土了大量碳化的稻谷,经鉴定为籼稻。由于狩猎工具的改进,捕获的禽兽有了多余,人们逐渐明白可以将它们饲养繁殖。由于农业活动的发展,人们趋于定居,更促使禽畜饲养的发展。在西安半坡发现许多猪骨与狗骨,经鉴定这些骨头相对较弱,应当是人工饲养的。在余姚河姆渡,发现了水牛骨骼,同样也属于人工饲养。不过,从发现情况来看,各地都是以农业为主,兼养家畜。因此畜牧业尚处于原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原始手工业也有发展,只是当时农业与手工业尚未明确分工,原始手工业是由对农业生产比较有经验的人兼任的。这一时期最有特色的手工业是制陶业。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窑的遗迹。仰韶文化以在陶器上绘有各种几何图形与动植物图形(如奔鹿、飞鸟、游鱼、人面等等)而著名,被称为“彩陶文化”。而河姆渡的陶器,因原料陶土中掺有碎草稻壳等有机物,烧制后呈黑褐色,称为“夹炭黑陶”。制陶业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储存液体,也有了用来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一项伟大发明。可以与制陶业媲美的是纺织与缝纫技术。在许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石制或陶制的纺轮,以及骨梭与骨针。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社会组织也随之不断缓慢地变化。在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每个氏族成员都聚居在起,形成一个定居的村落,西安半坡遗址即是其典型代表。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首领,负责处理氏族内部与外部的事务。氏族首领一般由年老的妇女担任,经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什么特权。所有的氏族成员在共同的土地上共同劳动,互相协作。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每个氏族成员除了从集体中获得维持艰苦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什么剩余。这种情况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说明当时私有观念还未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也没有产生。在母系氏族公社逐步发展中,切亲属之间的通婚更加严格地被禁止,族外群婚制也逐渐被不稳定的对偶婚所替代。这种对偶婚组成的家庭, 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婚姻关系,是不很稳定与牢固的,所以还不会使人产生家庭经济的意识。父系氏族公社 在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加快,男子在农业和畜牧业中逐步占据主要地位,社会财富也开始增加,男、女在经济生活中的分工开始明确。在山东宁阳堡头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凡尸骨旁有纺织品的都是妇女,而男子身边大多是农业生产工具。这证明维持生活来源的主要经济活动,已由男子来承担。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有了剩余财产,这又使家庭私有制迅速增加。这切给对偶婚与母权制的氏族公社是沉重的冲击,因为在母系氏族公社中,男子死后财产归属氏族。现在,由于私有财产的增多,男子死后他的子女便要求继承,而财产又不能流出本氏族。所以,改变了以往女子留在氏族、男子外出婚姻的办法,改为让女子出嫁。血缘关系也开始按父系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原来那种不稳定的对偶婚逐步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由于男子在家族中已掌握生产经济大权,而妇女则成为管理家务、生育子女的承担者,母系氏族公社让位于父系氏族公社。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因为从此以后,个体家庭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并且以威胁的态度与氏族公族对抗,使原始社会逐步解体,最后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各地众多的氏族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大体来说,在中原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成为龙山文化,而且地理分布更为广阔。在渭水上游,由马家窑文化发展成为齐家文化。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继续发展,演变为山东龙山文化。在江汉地区,在仰韶文化的影响下,则产生了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发展成良渚文化。其它各地,各种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文化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表明各氏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文化的典型。山东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它的龙山文化,大致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又各有自已的地区特点,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分支。经济生活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农业发展的速度较快,耜耕技术提高。已使用种大型的磨光石斧,使开荒时砍伐树木的效率提高。 学者们推测,此时畜牧业很可能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即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以制陶业的发展为最快。红铜的加工与冶炼,是这时期手工业的另重要成就。 学者普遍认为,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此时期完成。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公社的解体随着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两次分工,以及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交换也随之进行,最初的产品交换是氏族首领代表氏族进行的。后来,随着私有制成份的扩大,氏族首领在产品交换中将部份产品占为己有。这样,产品交换形成了最早的私有财产的拥有者,加快了氏族的瓦解。另一方面,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本来需要氏族集体力量进行的劳动,现在只需要个或几个人就能完成。于是,个体劳动逐步代替了氏族集体劳动,一个个小家庭从氏族大家庭中分化出来,并且逐渐取代氏族公社,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随着个体生产的出现,私有财产逐步增加,贫富分化开始形成。氏族公社那种原始共产制,已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部落战争则进一步加速了氏族公社的瓦解课后思考教学后记 分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夏、商、西周课次2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学时2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兴衰一、夏朝夏朝的建立约在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左右,夏王朝建立。夏本是一个部落名称,后来又成为王朝的称号。夏人活动的地区,大致上在今天山西省的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联盟中实行军事民主制,即禅让制。军事首领即部落首领,是由氏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的。但随着战争性质的改变、部落首领权力与财富不断扩大,这种禅让制也遭到破坏。出现一些部落首领开始将职位作为私产授给子孙的情况,原始社会也随之瓦解。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死后,本应传位给有扈氏的首领益。然而,禹的儿子启却破坏了禅让制,起兵伐益。 启杀死了益,又击败了有扈氏的反抗,启自称夏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为什么说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呢?因为一个国家要有二个条件(列宁) ,一是按地区划分管理,而不是按血缘氏族进行管理。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即建立国家机器,包括军队、刑罚、监狱等。这二个条件夏朝都具备了。左传襄公四年载:“茫茫禹迹,划为九州”,说明夏朝把居民按地域分为九处进行统治。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说明已有了刑罚。启伐益、伐有扈氏,说明有了军队。而且启伐益时,曾召集部下开会,启在会发表讲话,说“用命赏于祖(祖廟),弗用命戮于社(社稷),予则孥(儿子)戮汝(把儿子也杀掉)。(尚书甘誓) 。这说明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启己有了很大的集权。所以,夏是一个王朝是无疑的。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个重要变革,国家形态超越了原始社会的部族聚落形态,并从此奠定了我们民族四千年文明史的基础,是历史的重大进步。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夏朝从禹开始,到夏桀灭亡,共传了十四世、十七帝,400多年。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是夏代政治生活中二件大事。夏启建立了夏朝,但政权并不巩固。启自己好酒耽乐,在墨子中有记载。屈原的楚辞离骚也说启“不顾难以图后兮”。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太康更加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完全不管政事。太康兄弟五人争位,武观发动武装叛乱。太康兄弟五人被迫逃到伊水,洛水一带。(今河南南部)。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利用夏朝内部矛盾,攻入夏都阳翟(河南禹县),夺取政权。这就是“太康失国”。羿夺取了夏的统治权后,自恃武力(善射),不修民事,到处四猎享乐,把政事交给寒浞(音茁)。寒浞一方面对羿必恭必敬,极尽奉承。另方面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把羿的一部分亲信也拉拢过来。发动政变,杀掉了羿与其子,取得王位。太康死后,弟中康即位,即仲康,不久也死。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夏的同姓斟灌氏与斟寻氏,二氏又被寒浞派兵攻败。相被杀,相的妻子缗已怀孕,从墙洞爬出,投奔母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县),生下少康。少康后来作过有仍氏的牧正(管畜牧),寒浞的儿子浇派人追捕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氏那儿(今河南虞城县),作了庖正(管厨师的)。有虞氏的君主虞思很器重他,把二个女儿都嫁给他,还把纶邑地方(虞城县境)封给他。少康在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并各方收集夏朝残余。另外,夏的遗臣靡在有鬲(今山东德州)也招降夏的余部。两相配合,终于灭掉了寒浞,重新恢复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死后,子季杼继位。季杼在灭寒浞时,就拥有一支有力的军队。继位后,更加扩大武装力量。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世本说“季杼作甲”,不是说开始作甲,是说他制甲有名,表明他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夏人对杼很推崇。夏朝的灭亡从夏初开始,一方面是统治阶级过着极为奢侈放纵的生活,一方面是“夏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迫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类矛盾交织在一起,严重地削弱了夏朝的统治。到了夏末孔甲时期,统治者更加奢侈,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淫,夏后氏德衰,诸候畔之”(叛)。(史记夏本纪) 。孔甲以后四世是履癸,即夏桀,夏桀更是一个暴君。夏桀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乃大淫昏” 。百姓都这样咒骂夏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 。(你什么时候完蛋?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 尚书汤誓) 。由于阶级矛盾十分激烈,东方兴起的商汤乘机兴兵伐夏。夏桀战败逃走,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北岸) 。夏王朝灭亡,中原地区进入商朝统治时期二、商朝商朝的建立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叫契。夏末,夏桀无道,汤乘机起兵。汤首先在商丘旧邑上兴建亳邑,作为新都,积极扩充势力,争取小邦。夏桀举行盟会,企图压服东方诸候。有缗氏叛离,夏桀虽然镇压了有缗氏(今山东金川),但实力大损。汤出兵灭葛国(河南宁陵县),打通往夏都的道路,然后开始大规模进攻。孟子滕文公下载:“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进攻夏的经过,在诗经商颂长发中也有详细地记载。主要是汤先打败韦(河南滑县)、顾(河南范县东南)、昆吾(河南洑阳县南)三个方国,灭了夏的羽翼,控制了大平原,夏桀便孤立无援了。接着,汤与夏桀在鸣条(河南封丘东)大战,夏桀败绩,仓遑南逃。死于南巢(安徽巢湖北岸)。商汤灭夏后,回师毫丘,诸候都来朝会,表示臣服,商王朝正式建立。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盘庚迁殷商人前期,从仲丁(第10位王)开始,王室多次迁都。迁都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农业粗放,地力不足,水旱灾害都有关系。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王位争夺事件就有9次,想迁都来介决矛盾。盘庚继位后(第19位王)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再次迁都。他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河内地区的殷,但盘庚的迁都计划遭到贵族反对,盘庚对他们进行劝说并威胁,才实行迁都。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朝不再迁都,共计273年。武丁时期商朝的发展武丁(第22位王)对商朝发展的作用很大,武丁在位时期,是商最强盛的时期。据说武丁作过小人,即自由民,他在奴隶中选了一个叫傅说(即悦)的人为相,采取很多措施,稳定秩序,发展经济,使商朝国力强盛。武丁不断对外用兵,西北是黄土高原,伐鬼方、芍方、土方等。在南方,南征荆楚。在东南方,征人方,人方也称夷方。商后期,人方势力强盛,与商经常冲突 ,几次爆发大规模战争。随着这些战争,武丁时期商朝使用武力逐步征服邻近地区,疆城也逐步扩大。所以孟子说:“武丁朝诸候,王天下,犹运之掌上。”商朝的衰亡武丁以后,统治阶级越来越腐化。商末的纣王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又大兴土木,南从朝歌(河南淇县)北到邯郸,建立许多行宫。甚至建“酒池”“肉林” ,“为长夜之饮”。奴隶与平民在高压下,进行反抗,大批逃亡。“小民方兴,相为敌仇” 。( 尚书微子) 。说明平民也进行了反抗。由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各方国也尽力摆脱商的势力控制。纣王虽然亲自领兵东征人方。最后尽管征服了人方,但国力消尽,人力物力空虚,战争的沉重负担也使人民更加不满。所以左传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由于以上原因,商朝末年已是政治腐朽、众叛亲离,最后被周所灭,已成定局。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盘庚迁殷商人前期,从仲丁(第10位王)开始,王室多次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王位争夺事件就有9次,想迁都来介决矛盾。盘庚继位后(第19位王)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再次迁都。他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河内地区的殷,但盘庚的迁都计划遭到贵族反对,盘庚对他们进行劝说并威胁,才实行迁都。此后,商王朝不再迁都,共计273年。武丁时期商朝的发展武丁在位时期,是商最强盛的时期。据说武丁作过小人,即自由民,他在奴隶中选了一个叫傅说(即悦)的人为相,采取很多措施,稳定秩序,发展经济,使商朝国力强盛。武丁不断对外用兵,随着这些战争,武丁时期商朝使用武力逐步征服邻近地区,疆城也逐步扩大。所以孟子说:“武丁朝诸候,王天下,犹运之掌上。”商朝的衰亡武丁以后,统治阶级越来越腐化。商末的纣王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又大兴土木,南从朝歌(河南淇县)北到邯郸,建立许多行宫。甚至建“酒池”“肉林” ,“为长夜之饮”。奴隶与平民在高压下,进行反抗,大批逃亡。“小民方兴,相为敌仇” 。( 尚书微子) 。说明平民也进行了反抗。由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各方国也尽力摆脱商的势力控制。纣王虽然亲自领兵东征人方。最后尽管征服了人方,但国力消尽,人力物力空虚,战争的沉重负担也使人民更加不满。所以左传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 课后思考教学后记 分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夏、商、西周课次3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学时2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 西周的建立相传周的始祖叫后稷,名弃,姬姓。古公亶父又率众南迁(因为豳地处于洛水中游,西北方有游牧部落骚扰),定居于周原(今岐山)。此时,周的经济发展,耕地大规模扩大,交通便利了,人丁兴旺,所以国力较盛,先后击败了附近的游牧部落。商对周的强大很不安,杀死了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即位,名昌,即周文王,又称西伯。文王对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罪人不驽”“有亡荒阅” 。对外发动战争,并吞邻近小国,灭崇虎侯(商王亲信)。因而文王在世时,周人实力大振,“三分天下有其二” 。(论语泰伯) 。但没有最终灭商,称王七年而死,其子姬发继位。姬发即位为武王,迁都于镐(西安郊),积极准备伐商。公元前1027年,才正式出兵伐纣。武王首先在盟津,(或曰孟津)大会诸候,据称有800多诸候及部落首领参加。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卫队)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蜀、庸、羌、徹、卢、彭、洑等方国部落,顺利地渡过黄河,没有受到抵抗,很快进抵商的王都牧野。纣王仓皇发兵迎敌,纣兵皆崩。武王伐纣的胜利,一方面是周的势力增强,一方面是纣的倒行逆施所致。故荀子儒效说:“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即转向)。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周公东征周武王虽然打败了商王纣,但周进入阶级社会不久,商却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王朝,还有很大的潜在势力。为了便于统治,周武王一方面把大部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分商贵族作为奴隶,一方面又让纣的儿子武庚在殷地统治殷遗民,达到以“殷治殷” 。还把商的王畿划为邶(音备)、卫、鄘三个地区,让自己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带兵统治,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自己引兵回镐京。武王在伐纣的第二年死了,由子诵即位,为成王。成王年幼,周武王弟周公旦掌管政事,管、蔡二叔妒忌不满,武庚乘机与他们联络,图谋复商。武庚、菅、蔡联合商的原属邦国徐、奄、薄姑等,起兵反周,情况十分严重。周公引兵东征。经过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霍二叔,还平定了东方诸国。同时,又挑选一批商遗民,编成军队驻守成周,称为“成周八师” 。常见于青铜器铭文,用来镇压商残余势力,进攻东方部落。西周的分封制在修筑成周城同时,周统治者大分封诸候,以加强统治。周初分封的诸候,大多是同姓子弟,少量是异姓的,是周人的亲戚。还有原来小国的首领,有功的大臣。周与封国的关系:(1)、举行分封行赏的仪式。宣布册命与疆界,属民多少,给一定的祭器,给一定的爵位。(公、候、伯、子、男五等) 。(2)、封国内实行周的政令(礼、乐、征、伐之令,刑罚的规定)。(3)、某些诸候国的重要官吏,由周任命。如齐国的上卿有国氏、高氏,就是由天子任命的。(4)、天子定期巡视各国,称为巡狩。(5)、保护封国,封国受到侵略或内讧,周天子要给予保护与处理。各封国对周天子的义务。(1)、有的国君兼任周的卿士,表示服从周室。(2)、派军队去守卫王都,并随周天子出征。(3)、定期到周天子处朝聘,不是定期之年,由卿大夫代行。(4)、贡赋特产、献俘(即奴隶)。(5)、服役派人去筑王城、宫室。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诸候对属下也进行分封: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礼乐与刑罚礼与刑是相对立的,是为了严格等级制度、镇压反抗而设置的。西周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有明确的阶级性。礼,于西周初年制订,主要有吉、凶、军、嘉、宾五礼。刑,西周统治者在商代刑法基础上制订,刑法更完整,也更残酷。大致上有五刑,即墨(黥刑、额上刺青)、劓(割鼻子)、剕(音肺、砍足)、宫(破坏生殖机能、女则幽)、大辟(杀头)。然而,这些刑法是用来对付奴隶及平民的,贵族阶级可以不受刑法制裁,只要缴纳一定的罚金。规定,墨刑一百锾(六两)、劓刑二百锾、剕刑五百锾、宫刑六百锾、大辟千锾、即可免刑。或什么刑也不受,仅用礼“以导其志” 。(礼记乐记)西周的衰亡西周王朝在文、武、成、康的近百年间,是早期国家高度发展时期。然而,作为一个早期的国家,有着本身不可克服的各类矛盾。所以从西周中期的昭王、穆王开始,各类矛盾逐步尖锐,最后导致西周的衰亡。由于统治阶级的矛盾,官与民的矛盾,周跟各少数民族的矛盾,各类矛盾日益尖锐,西周王朝的衰亡已不可避免。国人暴动,就是西周末年各类矛盾尖锐激化的一次大爆发。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共和”(共伯和)执政,史称共和元年,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共和十四年,历王死在彘,召公推静即位,为周宣王。周宣王时期政局略趋稳定,(史称宣王中兴),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政治局势,西周王朝已近尾声了。因为各类矛盾并无缓和,愈趋尖锐。第二节夏、商、西周社会经济一、夏朝的社会经济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阶级社会的开始、早期国家的建立。农业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夏代的农业已很发达。传说我国在夏代已能造酒,在吕氏春秋、世本、战国策魏策等著作中,都有“仪狄作酒” 的记载,还说仪狄是禹臣。造酒要用谷物,因此酒的出现,说明农业的收成已有了多余。农业生产与季节气候有很大关系,传说夏代已有了历法。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 ,说明夏朝已有了历法。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夏数得天” 。说明夏历已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孔子所说的夏时,即“夏小正”,保存在大戴礼记中,到现在我们仍在称夏历。手工业不少古代传说中有夏朝铸铜器的记载。大型的青铜器,在夏代遗址中尚无发现。但在二里头类型的遗址中出土了青铜的刀、锥、锛、凿、铃、戈、爵等工具、武器、酒器。以及冶炼青铜的土甘 锅残片,和铸造铜器的陶范。除青铜器外,夏朝其他手工业的制作技术也有发展。从相关遗址中曾出土大量骨器、玉器、礼器、乐器。特别是陶器,种类很多,有觚、爵、盆、盘、鼎、豆、罐等,制作也较精良。车辆的制造,是较复杂的手工业,夏朝也已出现。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奚仲封于薛(山东滕县),为夏王朝的车正,即专管车辆的制作官吏。说明夏时已有了车辆制作的专管人,并有一定的规模。二、商朝的社会经济农业农业活动是商代的主要生产活动。众、众人(村社成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收入是商王朝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这些情况都反映在考古中发现的卜辞上。农具:当时虽然有了青铜器,但是不很普遍。农具基本上是木、石器为主,卜辞中有关农具的字较多。石器被大量使用,安阳小屯商后期遗址中,一次就掘出上千把石镰。农作物:商代主要的农作物有黍、稷(有说小米(粟),有说高粱)、粟、麦、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一些与耕作有关的字,也大都从禾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如“稼、黍”等。在郑州商城遗址还发现了水稻。蚕桑:蚕桑在商代已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商代的卜辞中有“蚕”、“桑”、“丝”、“帛” 等记载,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105个。1953年在安阳出土一条玉蚕,形态非常逼真。1953年还在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了丝织品的残片,有变形花纹的暗花绸(绮),说明当时已有了简单的提花织机。畜牧业畜牧业在商代已占有一定地位,主要饲养的牲畜有马、牛、羊、鸡、犬、豕等,以前三者为多。卜辞中与畜牧业有关的字也有许多:同时商王朝设立专职的牵臣,管理畜牧业。手工业青铜器青铜器的治炼制作在商代有很大发展,它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与时代特点,故学者把商周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制造成为商代手工业的代表性行业。商代青铜器制造一是规模大,二是品种多,另外,商代已知用铁。制陶业商代的制陶业发展也很快,各地都有一般民用陶器的作坊。在王都与贵族都邑内,有特制各种陶器的作坊,规模较大,分工固定,陶器也较精美。当时已能烧制白陶,它以高岭土作原料,质地硬,色泽白洁,形制与纹锦仿青铜器,吸水性弱,已具备瓷器的基本特点。另外,从考古出土看,漆器,首饰业,丝织业也都有一定水平。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周书酒诰中讲到,一些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是指一部分人成为专门从事远方贩运货物的商贾,“商人”的名称也许就由此来。贩运的货物称为“宝货”,指贝、玉、丝、帛、皮毛、珠宝等。商代已有货币,最早的货币使用宝玉与海贝,故称为“宝贝” 。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三、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西周实行井田制,全部土地属于周王室,周天子把土地及土地上的“民”按地区分封给大贵族,土地与“民”名义上属于周天子所有,即“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被封的诸侯也各自将受封的土地带民逐级分封,形成阶梯式的土地占有制。西周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已采用较先进的休耕制。每年耕种2/3,另外的1/3是休耕。农作物的种类,亦比商代增多。诗经中记载的有黍(黄米)、稷(小米)、梁、麦、稻、菽(大豆)与桑、麻等。手工业西周的手工业与商业基本上属官府掌握,所以有“工商食官”的说法。西周的手工业,是在商代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统治者对手工业比较重视,因为他们有专门的技术中。青铜器西周的青铜器,在手工业中仍占重要地位,产量、品种、质量比商进步。特别是大多有铭,酒器减少,纹饰简化,趋向实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史料价值很高,周末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制陶业西周的制陶业比商代也有发展,原始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性能比商进步。从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的大批原始瓷器看,数量种类大大超过商代。商业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必然发展起来。但基本上也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奴隶主服务。当时大的都邑有专门市场,函有管理市场的专门官吏“质人” 。买卖由“质人”制发契券。商业活动中,主要的货币仍是以朋为单位分 教 案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的贝,铜也作为货币,以锊(音略)与锾(六两)为单位,但不普遍,不能称作正式货币。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哲学 从夏、商到西周,统治者大力宣扬“敬天” ,天是世界万物的主宰,所以西周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 ,意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西周统治集团一方面倡导“敬天” ,一方面倡导“保民” ,即既要顺应天意、又要顺应民心,才能维持“天命” 。在商周之际,还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含有哲学思想的著作周易。 二、金文与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于十九世纪末发现于殷墟,已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片有十多万片。经文字学家的考证,所见单字已达4500多个。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内容多为占卜文辞。三、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四、天文历法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期,就有了观察天象的专职人员。五、医药学商代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很多疾病的名称,如“疾目” 、“丧明” 、“疾趾” 、“龋” 等,说明商代人们已对疾病进行最初的分类。西周已有正式的医学分科。课后思考教学后记 分 教 案授课主题(或章节)春秋战国课次4授课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课( ) 实验课( ) 习题课( ) 其他( )学时2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 学 内 容 纲 要备注第一节春秋战国的政治形势一、大国争霸 周的东迁与王室衰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平)西周灭亡,周王朝的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这一段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前481年(周平王元年周敬王44年),史书上称为东周。周室东迁前后,不断受到戎族的侵扰。加上诸候的掠吞、蚕食和王室不断的分封,使周王室“日蹙(音促)万里” ,力量越来越弱,即“王室衰微” 。由于东周王朝实力的减弱,各诸侯国就各自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想取而代之。春秋五霸随着周王室力量衰微,各诸侯国力呈增长的形势,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情况变得很复杂。这些诸侯国都想代周而立,但当时下有100多国,一国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都以拥护周天子的名义,即“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们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来进行争霸战争。由于各种原因,诸侯国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