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验.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7847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新课程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新课程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领爱与敬重的阅读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 蜗角亦乾坤 【教学目标】1抓住能表现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感受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鲜明的思想者的风采。2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对文中重要语句揣摩品悟,引领学生对鲁迅不屈于专制邪恶,敢于担当的精神与人品产生爱与敬重的感情。【教学设想】1阅读就是以他人的情感体验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以他人的思想境界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复杂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之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成为语文课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不应该脱离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话语方式,通过品味揣摩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世界,是语文教学的正确途径。2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说实在话,中学生中大多数人对鲁迅并不喜欢,没有好感,认为他性格古怪,动不动就骂人,整天横眉冷对,缺少宽容之心,心地狭窄;而很多人更不喜欢他的语言风格,认为晦涩艰深,不好理解青少年学生对鲁迅的陌生和拒斥,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概念化处理是有密切关系的。一个理应为民族所珍视的思想者,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活生生的人日渐远离年轻的一代,不能不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英国诗人蒲柏有这样几句诗:“自然以及自然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降临于世!于是世界一片光明。”其肃穆庄严的语气和无可争辩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崇高与伟大之物的遐想!与鲁迅相遇,与一个杰出的伟人的心灵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感应,就是引领灵魂走向崇高和伟大。3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鲁迅作品,也是一篇传统篇目。这篇文章以1926年北洋军阀段琪瑞执政府血腥虐杀青年学生为背景,熔哲理、激情与批判锋芒于一炉,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思想者内心深处的爱与恨。当一个政府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践踏社会公理和正义,抛弃道德良知,违背法律尊严,倒行逆施,大肆屠杀无辜民众和爱国学生的时候,面对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罪恶,以鲁迅为代表的一部分进步文人悲愤喊出“我控诉”的最强音,揭露真相,鞭挞丑恶,表现出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把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正义的坚守与维护的可贵形象定格在历史深处。鉴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高中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的各种习惯、规范和方法还比较欠缺,因此,教学这篇文章,宜将其简化处理,抓住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的重点词句,联系学生初中所学语文知识,品悟揣摩,借此引领学生对鲁迅不屈于专制邪恶的精神与人品产生爱与敬重的感情,像鲁迅一样去爱其所当爱,恨其所当恨。【课前准备】1交代高中语文学习应具备的各种习惯、规范和方法,强调预习。2诵读课文,落实字词读音及意思。3学生自行或分组收集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文化人的反应等资料。【教学步骤】一介绍背景。除注释外,简述两点:1当时的政治现状:北洋军阀统治。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到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2此时鲁迅在北平已居住10多年,其间时局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不管政府如何变,不变的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力,置人民于水火。二检查预习: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学生分组汇报所收集的材料:惨案发生后,很多文化人都给予高度关注,鲁迅也连写多篇文章,一再表现出对枪杀事件的始料不及,越如此,越说明段政府的无耻和凶残。据参加者回忆,学生请愿时很有秩序,当人们发现段不在政府,准备转去段公馆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案。鲁迅把三一八叫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可他没想到,这以后又有许多可爱的青年被虐杀:一年多后的四一二,几年后的上海龙华,许多杰出青年相继血沃大地三理清感情脉络。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加以体会。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第七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一此记念刘和珍君!”面对暴行,说还是不说,怎样说,都在严酷地检验着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和勇气。课文中这些翻来覆去叙说的话语,让人深切感到鲁迅心中的悲慨痛惜和愤激不平。四品味关键语词,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感情。抓住上面梳理出来的重点语句,在相关语境中,联系旧有知识具体品评。(一)第一、二节:叙说文章写作缘起和目的。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也”“早”为副词,表示“写一点东西”是自己内心之需要,并不因别人的提醒。它针对追悼会上程君的“正告”。作为教师出席学生的追悼会,何其惨痛!何况这样的学生“爱看先生的文章”,且不惧“生活艰难”,“预定莽原”!所以,对鲁迅而言,“写一点东西”,是为安慰生者,更是为纪念死者这寂寞逝去的优秀青年。可又为什么“无话可说”呢?“实在”传达出内心的极度悲愤和无奈。在第3段中,作者一方面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一方面说“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洋溢”“尤”,一实一虚,这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学生死难和恶势力的无耻,让鲁迅深感悲愤,“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早”“正”,显现一种紧迫感,见出鲁迅作为一个思想者难能可贵的品质:他不仅仅是痛惜学生的死,愤恨专制的恶,更把批判的锋芒对准庸人。“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的客观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庸人的大量存在。他们或许也有悲痛,也有不满,但是,他们不敢爆发,容易遗忘,而遗忘则是对野蛮的纵容,对罪恶的漠视,对自我的放弃。“写一点东西”正是为了给庸人以当头棒喝,为了反抗平庸,拒绝遗忘。由此,一、二两节就把惨案发生以来短时间内方方面面的反应写了出来:正义力量,执政府,卑劣文人,庸人。可以这样认为:鲁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二)第三、四、五节:回叙死者事迹,揭露当局凶残无耻。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为什么会说不出话?先要看他所纪念的是什么人:第三节追忆刘生前几个片段。她热心学生运动,为人正派,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反抗精神,不愧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回忆中反复突出几个关键词:“态度温和”“常常微笑”“始终微笑”一位可爱的青年。特别是“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斗争最艰苦时,作为先驱者的和珍是擎大旗的人物,可这几句又分明见出她的寂寞与失落。她关注母校前途,赶走一个校长,而旧势力还在,制度没变,还会有新的艰难。在旧中国,反抗恶势力的群众运动往往是“一哄而起”,然后“一哄而散”,鲁迅明白刘的忧虑,但他又能说什么呢?鲁迅说过,他最感悲哀的就是可爱的青年的死。国民有爱国热情,国民有想法要申述,这有什么错?不但遭杀害,且还极尽污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连在黑暗中洞若观火的鲁迅也没想到,政府竟会对这样温和的学生开枪,作者当然说不出话!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但是”转折,掷地有声,高亢激昂,“还有”一词凸现鲁迅不甘沉默,倔强不屈的性格。面对这样的杀戮,政府还振振有辞,文人还为之辩护,国人竟平心静气的麻木,作为一个斗士,鲁迅怎能昧着良心缄口不言?!这一节作者详叙刘和珍等烈士请愿死难的经过,意在揭穿真相,暴露罪恶,展示段政府的凶残。(三)第六、七节:讲述烈士死难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应关注几句话:第六节“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第七节“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鲁迅为烈士而痛,颂其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其斗争方式。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本质,认识到恶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醒。他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一段话告诫民众,要变换斗争方式。第七节讲了三点“意外”,重点落在“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上,鲁迅甚至认为“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鲁迅不赞同请愿的方式,可得知学生遭屠杀,他立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表现出一个思想家的理智与情感。19世纪70年代末,巴黎工人准备起义,马、恩认为条件不成熟,不主张行动,而公社起义后,他们立刻坚定地站在起义者一边,因为这是立场问题。五设计几个语言练习题,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可由学生预习时提出,教师加以整理,并与课堂上的讨论生成结合)(一)揣摩几个句子中虚词和实词的意味。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解说:这段文字用了多个虚词。虚词起联结语词、表达语气的作用,但不能仅作表层理解,还须结合语境弄清其语里含义。上叙文段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学生请愿并不知情,是事后得知消息的;一是听到噩耗后的心理反应。从黑体字词性看有连词,有副词。连词不只起连接作用,更有表意功能,如“但”“然而”“况且”等词所传达的内心极度震惊和怀疑;副词的表意功能更强,如“才”“便”等副词表明请愿是临时发生的,并没有经过“预谋”,而惨案发生又多么突然。“居然”“竟至于”“更何至于”等都真实再现了作者内心的惊和疑。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解说:要理解猛士性格,需把握两个动词的意义“直面”和“正视”。“直面”就是直接面对,不回避;“正视”就是不推诿,不漠视。正因对惨苦现实和淋漓鲜血敢于直面和正视,才有改造的激情和勇气,才有无所畏惧、不避牺牲的勇者风范,有宽容博大、悲悯众生的仁者情怀。(二)理解几个单句、复句的意味。1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解说:这是文中一个很复杂的单句。理解此句不妨简化:事实则更足为明证。此句写出了鲁迅对几千年来中国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更写出了鲁迅对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女子身上所表现的勇毅和友爱精神的高度赞美。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解说: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它指出了沉默的两种前途:要么爆发,要么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作者以这充满哲理性的语句,表达了对暴虐者的警告,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三)理解几个长句、短句的意味。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解说:长句以其复杂结构传递出丰富信息和感情。此句状语部分很长,试加诵读,有喘不过气之感,它与追悼会现场沉重悲凉的氛围合拍。同时,状语部分还明白指出这一天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天,照理,这样的民国政府应该是民众的政府,可现在却沦为了屠杀民众的凶手,这是怎样的民国政府呢?2、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解说:短句的修辞效果在于它的简捷干脆,能较好地表现特定情景中人的心态。这句话一字一顿,气断声吞,声声泣血,字字含悲,人只有在极其悲愤的心境中才会有如此不连贯的表达。(四)理解几个句子修辞手段的运用。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解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反衬。作者将善恶两极并置,在赞颂三位女子之后,一转“赞扬”“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则中外杀人者之凶残卑劣的嘴脸暴露无遗。2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解说:鲁迅是深刻的思想者,但他从不作枯燥说教。此句以形象比喻表达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思考。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前进,是需要斗争,需要付出大量牺牲的。但徒手请愿只会造成无谓的流血,让人痛惜。六讨论小结,从整体上把握本文要点。1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品格。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予无限哀思。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2研讨提升对文章的总体认识。批判庸人,疗救国民的思想。作者将锋芒直指反动势力和走狗文人的同时,还特别提到了“庸人”,这三者有没有关系?他为什么很注意“庸人”的存在?他的笔触为什么涉及“无恶意的闲人”?庸人的不自觉维护是专制制度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这些庸人苟且偷安,冷漠麻木,不可能投入变革现实的运动;从皇民变国民,他们脑袋后少了一根辫子,但一样是奴隶,奴性人格没变;他们谈论英雄被杀,却不懂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时有五分钟热度,但狂热过去,很快将一切遗忘鲁迅对恶势力不抱希望,他曾寄望于民众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药中茶馆里的茶客,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祝福中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男女老少,还有那个开口闭口“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的阿Q这些群体庞大、历史悠久的“无恶意的闲人”,都曾给过鲁迅无比悲愤和痛苦的记忆。他不怕“在沉默中爆发”,怕的是“在沉默中灭亡”,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其作品中。彷徨于绝望与希望的情绪。从儿时去给父亲抓药到人到中年,从甲午海战的战败赔款到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这么多年来,这个国度就没有给鲁迅带来什么值得愉快的事。其内心沧桑悲凉的情怀可以想见。而此次政府虐杀爱国学生,所受刺激尤深。虽然他还在用自己的呐喊去慰藉战士,但他早已看透这个世界。几年后,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又一次悲愤地喊出“这是怎样的世界呢?”。有人说,鲁迅的一生,是独肩黑暗的闸门,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彷徨的一生。【教后反思】语文教学的“本”究竟是什么?我觉得,离开了语言的习得训练的语文课其实是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本质的。文本语言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与人格,要让学生切实地走进经典,走近大师,就是要让学生有明确的亲近语言的意识和习惯。只有从血肉充沛的语言中才能感受到鲁迅为什么痛苦,为什么会有“绝望”情绪,才能更深刻地对中国的昨天以及昨天的人们有全面而清醒地认识,在自己的内心中唤起爱和敬重的情感。抓住语言这个根本,才能去有效地构建语文教学的厚度、宽度、亮度和深度。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诱导,也正端赖于文本语言的品悟上,以文为本,进而做到以人为本,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人文性,让其转化为润泽学生现实生命的甘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