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形式下学校选修模块课程开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5856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改革形式下学校选修模块课程开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改革形式下学校选修模块课程开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改革形式下学校选修模块课程开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借高考改革东风 扬合作选修之帆 当涂一中 肖仁宗一 选修课的春天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和反复实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更新,更多的是包括学生、教师、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这其中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与践行,使得选修课的教学异彩纷呈。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大幕拉开序幕,教育部随即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学完必修内容参加合格性考试后,学校要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在评价内容部分,也明确指出学业水平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些文件的出台不是仅仅停留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多么重要,而是给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合适的名分,是份实实在在的干货,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方向、鼓足动力。二 选修课的窘境 高中语文选修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合格健康的公民而设置的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它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让学生在必修的共同基础上通过多样的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大规模开设选修课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但也正如顾之川先生说:“选修课的开设是最大的亮点,选修课的实践成为最大的难点。”确实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令人尴尬。选修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选修课的价值没有能够彰显,选修课成了晚宴后下饭的小菜,没有正式列入菜单。爱,却难有真心付出,长此以往,选修课真的伤不起。究其原因,选修课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现实难题。困难之一:课程量大,课时不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各选修模块教学都是36个学时,但就实际情况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设一门选修课是不大切合实际的。每趟列车就像“动车组”,无法从容地欣赏窗外的千山万水和万紫千红。困难之二: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对于老师来说,选修课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抓住一本教参、两本资料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重新学习,熟悉教材,开发教材,积累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总之,备课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困难之三:长期学习一门选修课,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某种程度上,选修课是把必修的一个专题章节的内容拓展开来,变成一门完整的课程。于是教学中就不得不面对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所必然带来的厌倦、懈怠和疲软。唐诗宋词是好东西,可是天天吃,学生不免会倒胃口;史记是好东西,读一两篇学生兴味盎然,可作为课程来学就会遇到新的矛盾和困难。仅仅凭着学科天然的吸引力和学生自发的兴趣是很难将选修课进行到底的。这方面老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困难之四:难易度的把握和怎样评价的问题。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进入选修课后对学科难易度的感觉丧失了。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这种对学科教学难易的失控与未来这门选修课评价方式的不确定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老师们对选修课教学的焦虑,导致教学中求深求难、逐点过关等应试倾向,从而背离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 困难之五:教师自身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最后和最佳裁决者。因为教师是改革理论的执行者,教师的实践活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毫无疑问,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的开设,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不是单纯看他必修课上得如何,而要看他能否上好选修课,并且能上几个选修课。以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是少数人。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急功近利,我的眼中只有你-高考,教师的选择的目光首先关注的一些核心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是考纲规定的,必须教。与高考考纲考点有直接关联的课程青睐有加。高中语文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共有十六本,以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脱离了选修的初衷。选修课的选择脱离不了高考指挥棒,这样就脱离了选修课的开设的初心,选修课上成必修课也就见怪不怪,不足为奇了。其次,教学教研上的惰性。没有把选修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放在心上,必修教材到高二上就基本结束,学业水平考试对大都数学校而言,当成负担,甚至累赘。搞高考复习又觉得过早,怕人诟病,那么选修课正好填补了这段时间的空白。教学思想的懒惰,学识上的短板,认识上的近视,氛围上的弱化,教学上的便利等等,把选修课基本上上成必修课,满堂灌,或者上成高考练习课,成为高考的附庸、陪练。至于像把选修课上成大学里的专题讲座也非常少,哪有这般心思来研究。放眼扫描现在的县级及以下的学校的选修课教学现状,有点类似诸侯割据,我的地盘我做主。学业水平考试成了鸡肋,考完立仍;选修课,成了痒痒挠,痒时挠挠;考纲,才是师生心中的男神女神。三选修课的跋涉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侧重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需要着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既然是选修,那么该如何选,又如何修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新课标的精神,也要号准高考改革的脉搏。我们备课组和工作室同事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一些基本共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 “选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怎么选?总的设想是:尊重实际,量力而行;面对高考,考虑兴趣;衔接高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研究学情:我们的学生现阶段语文素养到底怎样?他们的语文薄弱的环节到底是什么?中考语文成绩着实喜人,但中考与高考的要求有天壤之别。高一学期结束,通过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几个部分的学习。学生对那些模块有兴趣,对那些模块感觉薄弱,应该心中也大致有底。工作室进行了问卷调查,五个系列的选修内容及教材篇目提供给学生。根据问卷,进行分析、遴选。尊重个性爱好,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终研究确定我们选修的课程。研究师情:我们的教师的语文素养到底如何?在那些方面有专长?那么多的选修教材,就是通读一遍,做到的教师不知道有多少,有的选修教材我根本就没有涉猎,很是惭愧。同时由于个人积累的不同,强弱有别,各有所长。为了解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也开会讨论,畅所欲言,敞开心扉。明确各位老师主要选修的方向,大致进行分工,每个专项保证有两位教师。正如韩愈所说,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五个指头有长短,但握紧了就是拳头。其次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重视教师的培训。选修课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学术化特色,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特别重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校培训和个人的自我学习。一门课要驾御得得心应手,总要教一两轮下来才能“焐熟”,别的不说,课程资源就必须慢慢积累。上史记选读时,我们给每个授课老师配置了韩兆琦的史记(评注本)、杨燕起等人翻译的白话史记,还有史记通论等,学习了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经典著作,以完善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还收集了秦汉战争挂图、百家讲坛:王立群说史记等图象影视资料,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为选修教学提供了方便。新课改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教材要同步发展,这一点在选修教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明显。我们工作室和备课组目前正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资料的积累,有关理论的集体研修,相关选修课的培训,力争让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能够适应选修课的要求。研究课程: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共识上相应的延生和提高。我们着重在延伸和提高上要花大气力。选修的教材,我们工作室和备课组的同事,首先要做到熟悉教材,然后根据分工,进行重点研究,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探究。例如,选修中的古代诗词与必修教材古代诗词的对接与提升,或者从品质意志或者从艺术手法或者从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梳理、衔接、归类、提升。这既要进入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整合必修和选修资源,形成专题教学,完成专题检测,自己要动起来,让学生也动起来。研究考情:正如课标组组长温儒敏先生所说:“大家最关心的是新课改如何面对高考,这是核心问题,成败也在此。我主张一定要考,而且在高考中要明确显示选修部分。如果不考,那就等于要放弃选修。”当下我们县城中学的高考升学压力山大,脱离高考来谈选修既是无稽之谈,也是自欺欺人。安徽从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虽然2015年安徽高考语文卷某些考点与全国卷悄悄接轨,但是安徽卷与全国卷存在诸多不同。为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常态,研究新课标与考试大纲中对选修课的考查,增设选考内容,考查探究能力,考查实用类文本,强化应用,淡化机械性记忆,强化书写等。必须密切关注全国卷高考考点与选修课之间的联系,尤其近几年全国卷,高频考点有64项,对考点进行梳理分类,做好与选修课知识和能力的对接和整合、提升,规划好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做到双赢、多赢,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何修?共同研修,确定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正确理解选修课的开设对高中语文及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我们把课程纲要中对选修的部分列出来,结合人教社编辑对选修课的解读,顾之川、温儒敏、巢宗祺等大家对选修课的解读,也结合一些一线的教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山东、江苏和省内名校等课改先行者的成果,廓开思路,厘清认识,统一思想,展开选修。首先合理调配,完成对接。目前我们选定的选修教材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国小说鉴赏、语言文字应用、新闻阅读与实践。结合我们几所学校的学情和教情,同时根据课时安排,对选修课时段重新编排。原先是先上五册必修教材,这样到高二上学期必修课基本结束。高二余下的四分之三的时间集中上选修课。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进行了重新编排。把语言文字的学习调到高一下学期。把必修四调到高二上学期,把中国小说鉴赏调到上学期。高二下学期主要完成必修五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学习,我们分散到必修教材相对应的单元进行整合梳理。对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学习散入到整个高中学段,尤其高三。其次分工明确,任务到人。在学情、教情、考情的分析基础上,研究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知识点对接,分析哪些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例如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把近三年的全国卷和各省的高考卷中的文章,按照人物传记、新闻类,科普类,整理归类考点体系,结合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文本,形成实用文的分类教学模块和评价检测,承担任务的老师要有专题教学的视野,制定出实用文的分类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检测练习(与高考考点对接)。其他成员对此专题序列,有一说一,使之更加完善,然后在各学校展开。在提高兴趣,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文的实用,这可能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再次研究教学模式 ,提高选修含金量 我们选修的教材,主要有语言文字运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小说鉴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在市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借鉴一些选修课开设模式,结合我们的校情和学情,进行消化、吸收、提炼、整合、运用,我们经过共同探讨,形成两种主要的教学模式。(1)“勾连整合”模式“勾连”,即勾通串联;“整合”,即整理合并。在“勾连整合”过程中,注重“选”和“组”。所谓“选”,即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源,在满足不同基础、兴趣的学生对选修课涉猎的广度与深度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或增或删,或详或略,或调整次序,以优化教学构成。所谓“组”,就是对选择的内容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必要的重组,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使学习进程更具吸引力,学习时间安排更为科学,从而让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这方面我们借鉴曹勇军老师在选修课教学方面的经验。选修课教学任务重,应该也必须加强选择性,学会做减法,对教材进行开发。苏教版史记选读原来有七个专题: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三、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五、摩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述艺术;七、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如果不加选择依次教下来,不仅课时不够,而且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从教科书18篇文字中精选出10篇,重新组合成四个学习专题:一是“春秋战国风云人物传”专题(包括管仲列传屈原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滑稽列传6篇),二是“汉代风云人物传”专题(包括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4篇),再配上一个“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探究,最后加上一个“史记研究”的活动展示。这样既保留了课程精华,又放大了史记史传文学的魅力,构成了学习探索的平台和空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教学的主动,实现了这门选修课经典育人的课程价值。 例如教学虞美人,首先选李煜的词组元,再选择婉约派词组元欣赏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等大家的词作。欣赏婉约词风,再进一步探究古代诗词愁思的描写手法。结合以上词家的作品,“虞美人、青玉案、武林春、长相思”等词作,进行赏析。(2)“分类集约”模式运用“分类集约整合”法,即运用分类梳理、整合流转、合并转换等方法,在某一单位“板块”中集合最大化的信息,并对零散的信息系统梳理,最终形成一个线索明、密度大、配置好的整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换言之,即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将大量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一个个相互有机联系的“集成块”。从教学目的要求看,着眼于一组文章;从教学设计环节看,将几篇课文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这样通过对个体、部分的领悟,发现共性,统筹整体,触类旁通,体现出教学的连续性、阶段性、专题性。教苏轼的游沙湖,以感悟苏东坡为主题,将苏东坡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在如教李白 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可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这样可将几篇课文视为一个整体,变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变零碎教学为系统教学,打破教材之间的壁垒。选修课的教学任重道远,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不揣浅陋,恭请大家指正,更想倾听各位方家有关选修课的高瞩远见。2015-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