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2256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一)文言文阅读 (20分)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4.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B.食不重肉 重:重叠C.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 报:回复,答复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 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素善留侯张良D. 吾尝终日而思矣 知明而行无过已6.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为人恢奇多闻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老在任上。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911 题。(11分)别舍弟宗一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9.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_10.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答:_11.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4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2. 准确清晰地填写空白内容,(每小题1分,共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 , ,而迁徙之徒也。 贾谊 过秦论(5)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贾谊 过秦论(6)是故 , ,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 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题。(25分) 走 出 沙 漠 沈 宏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这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时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最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D“天边的夕阳殷红的,如流淌的血”,此处以景物描写来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E“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我要摘下水壶”,由此小说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肇教授是怎样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感人,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明,请从这两方面结合全文,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8分)4、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之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文章略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C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E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格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2)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3)作者卞毓方说“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6分)(4)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8分)第卷 表达题5、 语言运用与表达(共19分)注意:1516题答案请涂卡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B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C我国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D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17. 请结合语境正确地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4分) 这就是当今正在开发的虚拟技术。你面对镜子站在这一侧,正窥视虚幻世界的“那边”如果设法让你闯入“那边”的世界去,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镜子里的人是你,可你并不在镜子里。而且,你得到的是在你神志完全清醒情况下的感觉。而“那边”的“你”不会有任何感觉。现在,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18请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句话。(4分)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19. 提取下面材料要点给“寒食节”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5分)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之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有寒食节的风景。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而今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寒食节 六、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哲学家在一片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堂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说:“用铲子铲。”有的说:“用火烧。”也有的说:“撒上石灰。”还有的说:“把根刨出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7题涂卡,每题3分,共计21分)1. D(D项由第一自然段可知,是对该段主要信息的概括。A项主要信息在第一段,正确的信息是孔子创立的儒学“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并没有忽视该哲学思想。B项“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等内容,不是孔子所创建的,“隆礼”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文中也明确表示不是孔子所创造的,“尚中道”也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尧舜时期就已存在,故该项错。C项的表述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体现儒学思想的内涵,答非所问,故该项错。)2.D(该题信息涉及到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自然段,涵盖了孔子儒学的内容。D项见第四自然段,是孔子对中道思想的理解。A项信息在第二段,礼教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到了西周的周公才编制礼乐,故该项中说“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错。B项信息在第三段,“仁政”的主张是孟子提出的,张冠李戴。C项信息在第四自然段,该项中前提条件错,唐尧舜时期不是春秋时代,故该项错。)3.D(D项信息涉及到全文,是对文中主要信息的正确概括。A项信息在第二段,“唯一保证”错误;“始终起着积极作用”错误,原文是说“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故该项错。B项信息在第四段,“中庸.过.不及”是指事物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C项信息在最后一段,“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错误,原文只是说要“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而不是全部的哲学思想,扩大了范围,是对文中信息的错误理解。)4 、A说5、 B“倍” 通“背”,背叛,违背 6、B7、B是对“故人所善宾客”很大方8.(每小题4分,共8分) 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9、(3分)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忠而见斥,内心悲愤与堂弟离别10、(4分)“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11、(4分)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12、( 每题1分,共6 分)(1)猿猱欲度愁攀援。 (2)数罟不入洿池(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5)锄櫌棘矜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3.(共计25分)(1)(5分)C、D(C、“我”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肇教授;D、说“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不当,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不会出现同事之间的流血斗争。因为壶里装的是沙子,维护它只不过是维持一种信念。全答对5分,答对一项得2分)(2)(6分)线索作用,用“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说“两个故事”),肇教授与 “我”的故事和“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关联起来;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水壶”叙事,考察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揭开了“水壶”的谜底,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每点2分,共6分)(3)()6分(肇教授是一个在生死关头具有先人后己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点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面对死亡“一壶水”的主意来支撑大家走出沙漠,挽救了考察队队员的生命(一项2分;情节说明2分,共6分)(4)(8分)探究示例:小说故事情节启示我们:人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走出困境。从肇教授人物设计安排“一壶水”最后挽救了考察队员的生命这个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性格特点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伟大的一面,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从孟海人物设计的言行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利己的一面,可以引发人们对伟大与渺小、奉献与自利的思考。从“我”人物设计认真履行肇教授的重托,带领大家走向希望的言行中,我们坚信这种崇高的人类精神是永远可以发扬光大的。(上面的4点仅供参考。只要阐发的道理符合文本即可,就情节与人物的某一点探究即可,不必强求一律)14、(共计25分)(1)(5分)选A E。【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归纳和概括把握。B“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不是季羡林在清华颂中的表达;“这一切”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学习了新知”“学习有所收获”;C 断章取义;D四篇文章均为季羡林的作品。(全答对5分,答对一项得2分)(2)(共6分,每点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首先明确“引用” 手法的运用,其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表达了季羡林对两所学校深厚的情谊,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这样的笔墨使传记的记述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引用传主的话,让传主自己站出来展示自己的思想,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为作者解读传主的精神境界提供了依据。(3)(6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把握文意的能力。根据文章第1、2段中季羡林对北大、清华的深情依恋之语可以分析筛选出答案。【参考答案】清华其神是指清华大学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那种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在季羡林的生命中留下的烙印,成为了他的人生根基,使季羡林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3分) 北大其魂是指北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季羡林恰恰也有着深沉的爱国思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3分)(4)(8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挖掘文本的时代精神、社会价值。首先要结合文本概括总结季羡林成功的因素,然后结合成功的因素谈给自己的启示。【参考答案】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打下坚实的基础。清华的求学历程成为季羡林日后学习新知、学有所获的根基。(2分)成功的因素之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北大为他一生的治学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2分)启示部分学生可结合以上成功因素的一点或两点进行阐发,言之成理即可。(4分)注意(1516题涂卡,每题3分)15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使用能力。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屈指可数:形容寥寥无几。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分析这些成语内部的词或语素开始,还要看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16D 。解析:A 动宾搭配不当,“增加”与“免疫力”搭配不当,应为“提高免疫力”。另外“中风发作”不属于“疾病”,应删掉“发作”。B项是句式杂糅,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C项“将对”与“起到了”自相矛盾,应删去“了”。17.(4分) A (先逐一查看,确定第一局;再看四个选择项,依次排下即可。关注关联词语。) 18、(4分) 示例一: 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孤舟、浊酒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 示例二: 王昌龄豪放而悲壮,在黄沙、雪蜂、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 19. (5分)(寒食节)是我国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应扣住4个要点:我国时间采用的形式目的】20. 作文 题目解析 本题是一道比喻性试题,指一个人不仅要关注和思考我们的外在世界,而且要审视我们的内在心灵,与自己的精神对话,通过有意识的铸炼来培育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精神更丰厚,心胸更高远,心灵更纯粹“欲无杂草,必种庄稼”这句有着丰富寓意的格言,自有其辩证的思想性: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反过来思考,你种上庄稼,它就不长杂草。所以,我们在立意方面,就应当从两方面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地分析这个材料的寓意。当然,“庄稼”的寓意就是一个人的正面的追求:个人的修养、知识的丰富、正义的献身、为社会为他人,真善美,等等。那么,“杂草”,就是反面的东西,假恶丑、极端个人主义、奢侈享乐、虚度年华,等等。由此,作文时就可以由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立意和论证。这是最佳立意。另外两个方面,就是单纯从正面或从反面立意,即“种庄稼”或“长杂草”。以上是从三个立意的分析。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等。关键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错误立意 常见的审题立意失误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竞争,适者生存;做事必须讲究方法;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材料所交待的事件确实可作多种理解,如除草的关键和根本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除草更合适,但为了限制和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题目设计者明确给出了中心句:“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从而使同学们只能从哲学家的做法中发现对生活的指导。即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作文题立意也就单一化了。所以,审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另外,同学们在行文中还易出现若即若离,议论隔靴搔痒,事实论据不典型,观点基础不坚实,材料运用过多,详略失当,观点加论据,无因果分析,缺乏论证过程等问题。 好的作文题目:守护心灵的那方净土经营自己的心灵花园为心灵除草让心灵之地开满鲜花种知识树,开智慧花心灵,我们生长的土壤拔掉心灵的杂草耕耘心灵之地参考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