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2201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地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完整地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完整地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地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万禄幼儿园 冯连英 一、什么是“完整的幼儿” “完整的幼儿”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形象?大家对此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很多。要培养完整的儿童,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正确的儿童观是: 幼儿是一个整体,即是小树,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 幼儿是一个主体(对客体及活动而言,不是容器、被动体); 幼儿是一个独特体,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幼儿是一个有多种需要的个体(生理的、安全的、智力的、情绪的,对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言,幼儿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的,是人); 幼儿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能力的发展中的个体。 “完整的幼儿”应该是一个能逐步独立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个体,主要表现在能够逐步认识自己,并逐步从“身体的我”向“社会的我”发展,即有健康的身体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大胆表达和善于表达自己的各种需求;有了解周围世界,积极感知和善于感知周围生活中各种现象的需求;有和同伴交往的热情和需求,能积极交往和善于交往;有获取知识、技艺信息的兴趣、爱好和操作能力;有尝试、探索、幻想、创造的欲望;有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意识总之,一个“完整的幼儿”应当作为环境的主体而存在,应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可能的和潜在的两个方面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什么是“完整的教育”国内许多教育思想家对“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教育”有过大量的论述。阿拉伯教育思想家阿维森纳明确地把“个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目的,他强调教育不只是着眼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也不单单是重视道德教育,而应以“德、智、体三方面为依托形成完整的个人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前教育已不再纯粹是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而是影响一个人终生发展的,为了一个人终生发展、为整个人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必须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为落脚点,培养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体发展的“完整”的人。“培养完整的人”与培养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历史总结,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也是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新的理念。“完整的教育”应是“教育要承担起从整体上影响幼儿人格形成的任务。”“完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把人确确实实当作“人”(有血有肉的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知识的容器来灌输。我们希望幼儿“完整”地发展,并不是要幼儿在每一个项目上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或者都是“强项”,而是要求我们老师注意施加给幼儿的教育目标、内容的整体性,方法的对象性;教育不仅要注意整个幼儿阶段的完整性,还要注意一个方案、一个主题的、一个活动的完整性;教育既需要正规的,也需要有非正规的,更需要有随机的,没有“教育痕迹的教育”才会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完整”的幼儿教育应是全面的、全心的、全人的、全体的、全面的、全程的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结合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完整”教育是按照纲要精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对传统幼儿教育进行扬弃的过程中,努力设计幼儿个体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课程模式。“完整”教育从培养幼儿在诸方面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健康的身体;对社会、长者和同伴的亲情;感知、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的热情;友好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尝试、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以及操作简单的生活用具的能力。三、如何进行完整的教育 (一)、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对幼儿进行“完整教育”的素质教师素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要对幼儿进行完整教育,教师手下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救出来,具备完整的素质,才能实施完整的教育。1、 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对幼教事业的一份热爱,诚然,工作着养家糊口是我们的本能,但如果把这份职业只看成是挣钱的一份工作,那么,幼儿教育永远没有春天。因此,一名想培养完整儿童的老师,应该把这份职业当成事业来看,心中萌发对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对幼儿园的爱,对家长的爱。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为孩子的哭泣而感到心碎,才会用心去抚慰幼小的心灵;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孩子分离焦虑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才会如母亲般去关爱孩子;只有这样,你才会为工作中的片刻差错而感到内疚,并努力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时激起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坦然面对领导、同事对你不足的善意指出,并油生感谢。所以,一名幼儿教师,这些思想素质会伴随着你的成功,伴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2、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幼儿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幼儿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幼儿期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幼儿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幼儿阶段,如果一位教师连续从小班带到大班,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有这样一项研究,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3、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1)引导型教师。信息社会呈现出开放教育的背景,教育环境充分展开,儿童面临的学习渠道与以往相比丰富得多,如各种书刊、电视节目甚至是互联网。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已经不再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如果继续充当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还会禁钢儿童的头脑和思维,限制儿童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防碍儿童更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所生长的环境。因此幼儿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从输出型的教师转换成为引导型的教师,即幼儿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支持者,幼儿教师是鼓励儿童“士气”、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有力援助的“后盾”。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肯定儿童在优势智力领域中取得的成绩帮助儿童树立起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优势智力领域活动中表现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思维、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韧性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将这些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同时在儿童完成了需要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并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的任务后,幼儿教师要及时肯定、赞扬儿童,并在适应的时机提出需要儿童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从而巩固儿童取得的成绩,井促进儿童持续向前发展。 (2)创造型教师。作为创造型的幼儿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创造是幼儿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当成自己最起码的职责,当作是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其次,幼儿教师要树立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的信念,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儿童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进发,并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学习和发展。第三,幼儿教师要树立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信念,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儿童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儿童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每个幼儿教师要树立创造力必须培养的信念,并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把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给儿童提供各种能亲自操作、探索的实践活动,在儿童亲自动手、动脑筋的主体性活动中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落到实处,努力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使每一个儿童初步具有未来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进而为国家在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人才基础。幼儿教师应该让以上几种信念成为自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自己进行创造教育实践的推动力量。 (3)方法型教师。信息社会终身教育背景下,知识型的幼儿教师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转换为方法型的教师。信息社会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学习,而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拥有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在信息社会里,知识和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材料,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一些知识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儿童学会寻找有用知识、检索有用方法的方法,帮助儿童初步具有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初步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各种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 作为方法型的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能掌握相当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人。方法型的幼儿教师不仅应该是有方法和善于利用方法的人,而且更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意识、系统地将多方面、多层次的方法展示给儿童的人;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初步认识到知识和信息是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素材,方法才是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键;幼儿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揭示规律、点拨思路、提示方向,给儿童展现可以触类旁通的关键点,启发儿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使儿童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通过多种途径尝试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儿童认识身边各种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材料与场所,从而使儿童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与场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方法型的幼儿教师做的是“授人以渔”的工作,特别重视帮助儿童通过掌握一定的方法自主、有效地探索周围世界,获得有用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4)因材施教型教师。信息社会的个性化教育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认知类型、认知风格和学习进度等进行“对症下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得到适合他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与最优化的发展。 作为因材施教的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儿童观,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幼儿教师应进行“对症下药”的进行教育教学,同时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中对儿童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幼儿教师还应该多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由探索、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儿童结合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与学习方法,利用幼儿教师所提供的丰富多彩、具有一定刺激与挑战性的环境进行自发、自主的学习。(二)、教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三)、教师进行完整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众多的因素,应加以有机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只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整合,往往难于取得应有的成效,甚至整合往往会变成形式的整合,而不是实质的整合。(1)、观念的整合观念的整合,就是观念的联系和渗透。幼儿教育应关注多样化的观念,并注意这些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整合的观念,才会有真正整合的教育。避免机械的、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观念。如关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应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结合起来;应把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与教育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教育观念的整合,是先导性的整合,只有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的观念,形成一种与教育整合有关的观念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2)、目标的整合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教育目标在表述时,可能会划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教育目标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除了这种划分方式外,也还有体、智、德、美或运动与技能、认知及情感等归类、划分的方式。不管那种归类、划分方式,都是对整体发展的相对的划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使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时,不致笼统、无序。任何一种划分都存在对整体发展分隔的问题。这种分隔对年龄较大的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分隔能使学习内容分化、深入。但对年幼的学习者来说,分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应该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加以弥补的。因此,教育目标的原初形态并不是割裂的,要使教育深入和具体化,有必要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划分,但这种划分不应只是是单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而还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教育目标从总体的目标到现实的活动目标应该是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3)、内容的整合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的整合性,影响到活动的整合程度。(4)、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5)、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需要教育活动组织的应变能力。对教育活动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的成效为目的,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6)、发展的整合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实现了发展的整合,才能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幼儿教育整合中每一项整合都应关注幼儿发展的整合。发展整合的实现,是使整体性目标从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总之,完整儿童的培养需要有具备完整教育能力的教师,完整的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进行整合,同时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有整合的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到方法、形式手段有整体观,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个完整的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