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前关注:2011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设问规律与解答技巧指导.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1541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前关注:2011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设问规律与解答技巧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年高考前关注:2011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设问规律与解答技巧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年高考前关注:2011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设问规律与解答技巧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前关注2011年高考历史卷试题设问规律与解答技巧指导一、卷材料分步解答题设问规律和解答法卷试题呈现的基本思想,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使用材料创设情景,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多地在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中呈现。所以,解答这种形式的问题一定有其基本原理在其中。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三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2.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3.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三道题均为高考试题,我们注意总结规律和答题法:第一,材料阅读的长度和问题设置全国(陕西用)卷材料长度约900字/题,第1题属于一类;省自主命题材料300400/题,第2、3题属于一类。第1题,材料文字多,设问集中,共有两小问,有3个发问点。回答中,必然“战线长”或相对深入程度要高。在资料呈现上,给予的材料分量大,也是希望能够从所给的材料中获得“战线长”或“深入程度高”的可借鉴信息。第2、3题,材料文字少,设问分散,各题有三小问,分别有6个和8个发问点。在材料呈现上分量轻,发问就自然分割的比较多。同学们在作答中要根据这个规律,灵活处理考场上回答问题的分量。第二,上述三题中的共性发问和回答对策1“指什么”,是考查了你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这需要借助所学的知识,没有历史事实的话,“指什么”所指就没有根据了。2“怎样的变化”“变化是什么”“怎样的主张”等,考查的是你对材料提供的信息,再根据大脑中储存的有关该问题信息,是否能提取、理顺、呈现。尽可能地防止漏答某个“变化”、“主张”的内容。回答的时候逐条清晰展现,不能含糊,不要拖泥带水,解释过多。3“各指什么”“差异”“不同”等,考查的是你对事物从表象到内在意义区分、鉴别的能力。回答的时候,注意使用对比项目,这样表达出来,比较赏心悦目。4“影响”“作用”“评价”等,主要考查的是你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认识,评说,应用等综合能力。回答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客观和科学的方法;并注意针对性(针对发问的事情谈作用、影响等)。5材料中某一个“词”,某“一句话”指什么,这样的问法,往往需要借助所学习的知识,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结合材料所呈现的具体情景,来判定要回答的内容。如第3题,第(2)小问。6“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问题的回答,说明材料所提供的“新情景”不能够完整地承载提出的问题,需要借助于所学知识。这时,必须判定好材料提供的问题是哪个部分的知识内容,否则,“结合所学”必然离开了要回答问题的范畴。这样看起来,为什么许多考生从考场出来,发出感慨:不用复习也能回答。这是因为,试题提供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景,我们是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历史学的观点、做题的技巧等来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平时历史课程学习和形成的,并不是直接应用课本知识。这种似乎没有用到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的感觉,其实不然,没有课本知识为载体的话,我们有可能对问题考察的范围都不易确定。所以,历史事实要储备;材料应用是铁定的,没有用到材料的回答,说明你的作答一定是没有内涵、内容的,也必然会丢分。二、卷材料分步解答题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读问题入手,读懂材料(1)确定主题,宏观掌控(2)先读问题,后读材料(3)问题分割,阅读针对(4)通读材料,注意细节(时间、标点符号、层次、出处等)材料解析题的分“层”,通常有三种情况:如果一个材料是由几段文字构成,“段”就是分层形成答题“要点”的主要依据。如果一个材料是一段文字构成,分层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利用“段”中的标点符号,常用于分层的标点符号有句号、分号、省略号等。第三是材料与材料之间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层”。 第二步:审准确审题,神合教材 (1)审清问法,整理思路“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特点、趋势”理解材料,描述和阐释事物“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宏观把握,结合现实,开放认识(2)抓住中心,明确主题抓住中心问题,宏观切入知道考查什么主干知识(3)问题切入,神合教材抓住关键句、词、字,微观切入知道问题具体藏身处提炼材料观点要切合教材观点一般与教材观点勿相违背第三步:写条理规范,精确作答(1)紧扣题意,简明扼要(2)条理清楚,字迹工整(3)书写完整,语言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