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0876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西周时期,就已公开进行人口调查。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王拜而受之,登之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司命实为专司人口统计的专职官员,并上报周王,“王拜而受之,登与天府。”充分说明统治者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补充兵源,保证给养,扩大兵力,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大都推行人口增殖政策。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增殖人口的措施则更为典型,他提倡早婚,刺激了越国人口增殖,使国家实力倍增,民气大涨,最终建立霸业。 在增殖人口上,墨子提出了许多方法,早婚、非攻、不聚敛百姓、节葬、节制“蓄私”。墨子的人口增殖措施,除早婚外,其他方法不可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对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力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办法的是商鞅,他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他注意人口管理。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口进行管理并且经常进行人口调查的人。 两汉至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时期,人口数时起时落,增减频繁。人户数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人户的多少,决定着国家赋税收入。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变动。 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其人口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移民实边说上,对后世影响深远。早在秦代就推行强制的移民政策,致使中原人口减少,后果是灾难性的。晁错吸取秦移民的教训,他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他的主张深谋远虑,但历代统治阶级并没有重视。东汉末年的徐干,其著作民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论人口问题的著作,篇幅不长,内容简略,但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他强调的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补充了“民为邦本”“农为国本”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他认为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国家分配土地、制定赋税、征收徭役、配备军队的依据,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 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是对当时户口流散、人丁逃亡、生产凋敝现状所采取的政策。他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他的这一思想和徐干的“民数周为国之本”相吻合。但杜佑的思想及观点,当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到了宋朝,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渐移到长江流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这时人口思想上表现出与前期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北宋文学家苏轼,其人口思想主要内容是“均民”,即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苏轼认为“中国土地足以食中国之民有余也,而民常病于不足”是因为人口分布不均,致使人口与土地的平衡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苏轼是提出通过移民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并作出理论说明的第一人,对后世启发很大,影响很大。 (节选自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办法的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口进行管理并且经常进行人口调查的人,他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 B西周时期,设立司命,司命专司人口统计,并上报周王,这说明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C越王勾践建立了霸业得益于他采取了提倡早婚的措施,从而刺激了人口增殖,使得国家实力倍增,民气大涨。 D晁错吸取秦移民的教训,他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这对后世影响深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至唐代,因为人户的多少,决定着国家赋税收入,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变动。 B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补充兵源,保证给养,扩大兵力,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都在推行人口增殖政策。 C墨子提出了许多增殖人口方法,虽然他的方法大多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对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力进步意义。 D徐干认为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国家分配土地、制定赋税、征收徭役、配备军队的依据,是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重视人口品质,所以我国现在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 B东汉末年的徐干强调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他认为只要做好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工作,统治者就能将天下治理好。C唐代杜佑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这和徐干的“民数周为国之本”相吻合,然而杜佑的“户口人口论”,没有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均民”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人口思想,即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通过移民来缓解社会矛盾。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剌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注】诘朝:次日早晨。迟明:黎明,天快亮的时候。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B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C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D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等。文中“真宗即为”指宋真宗继承皇位做皇帝。 B“寻”,有“不久”之意,时间副词,类似的还有“未几”、“既而”。例如:“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的“寻”就是不久的意思。 C“赠”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赠侍中”就是“死后追赠为侍中”之意。 D“左右”的意思(1)附近、两旁;(2)身边;(3)近臣、随从。文中“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中的“左右”就是指皇帝的近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大举入侵,康保裔与诸将约定第二天联合作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B真宗即位,康保裔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养,所以辞官奉养母亲。 C康保裔战死沙场,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5分)(2)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8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颈联是全诗情绪凝聚的名句,颈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氓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会发生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以鸟、鱼为喻,表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诗句是: , 。(3)短歌行中诗人感叹人生如朝露一般短促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谁先看见村庄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的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莫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路。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 “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该是激动的呀。你说这是为啥呀,二丫?” 二丫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哩。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有回来,快两年了啊。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丫的姑娘没有应声。 “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丫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 不叫二丫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我想哭。”二丫说。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 “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 “不会。”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 “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 “你真能瞎操心。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会写着字?” “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说成黑的。”不叫二丫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白天不懂夜的黑。”然后她说:“我要唱歌。”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我也唱。”二丫说,“唱完咱们爬坡。”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她们唱歌。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什么调子。 “呀,”二丫说,她突然住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丫的姑娘愣着。二丫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二丫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来,说我是个妖怪。”不叫二丫的姑娘哑了声。她看着二丫。她们互相看着。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她们每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二丫说。 她们开始找纸巾。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她们甚至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惟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见一汪水。但是,没有。沟川是干的。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色的外套上留下不同颜色的斑迹。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它。”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会中毒。” “不管它,”二丫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她们擦呀,抹呀,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脸上的样子。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因为太阳早已熄灭了。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 “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摘自小说界2011年2月期,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人物之间强烈的矛昏冲突,是一篇平淡无奇的作品。 B“谁先看见村庄”既是“她们”比赛的内容,也表现了“她们”对家乡的眷念,还暗示“回家”是她们一个永远的期待。 C“她们”用纸巾擦火车上的茶几和汽车玻璃,还擦了几次鞋,这一情节表明“她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城市文明中。 D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手法来刻画“她们”,小说中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暗示了平凡的“她们”具有普遍性,写的是小人物却有沉重感。 E这篇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人生况味,渗透着现实主义的苍凉之美。(2)请从手法、结构、意蕴等方面对文章末尾划线的句子“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进行赏析。(6分)(3)作者安排“她们”擦掉口红和眼影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她们”是在南方谋生的农村姑娘,她们身上充满了城乡矛盾,结合全文探究“她们”矛盾的思想性格和普遍意义。(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陈寅恪教书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当他了解季羡林的学业后,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相关链接】陈寅恪一生喜欢对联,1932年夏,他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出了一道以“孙行者”为上联的对联题。陈寅恪是清华惟一的文史两系双料教授,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学贯中西。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陈寅恪毕生的信念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威之时,他仍然主张不学马列,保持了一个学人所应有的气节。陈寅恪没有国内、国外的高等学位,却能成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其他三位是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之首,却能被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为汉学教授,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籍讲座教授,却能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座“文化昆仑”之一。(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陈寅恪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主要归功于梁启超的极力推荐。B陈寅恪在国文考试加试时还是采用科举时代的“对对子”的方式,说明他思想陈旧,与当时新文化、新思想格格不入。C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铭时,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亦是他自己一生人治学的写照。D“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表明陈寅恪教学认真,治学严谨。E季羡林经大师陈寅恪推荐,便可顺利当北大教授,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重实力,重名气。(2)陈寅恪作为教授,有独到的教学风格,请简要概括。(6分)(3)作者在介绍陈寅恪时,为什么要写到曹云祥与梁启超的对话、王国维之死和季羡林给他写信?请分析其用意。(6分)(4)“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高度评价了陈寅恪的个性成就和人格魅力,请结合原文探究陈寅恪的人格魅力。(8分)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埋骨他乡70余年后,347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将从缅甸运回中国境内安葬,抗战老兵们听到这个消息都 地流下了眼泪。 本来有些紧张的张伟,当听到台前优美的音乐响起时,便 地跳起舞来。 我到这儿来也是 ,既然国家需要,就只好服从分配了。 A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 身不由己 B情不自禁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C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身不由已 D身不由己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受信贷和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会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但大约7%左右的增速会更稳健、更具有可持续性。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2015年是开局之年,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环节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C我市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有机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主导企业的功能,不断延伸有机产业链条、壮大有机产业规模。 D“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不仅仅定位了襄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更是一个城市品牌的宣传口号。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活着, , 。 , , 。 ,它可以让你的精神永远丰赡。 阅读可以让人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阅读是一种精神收藏 这个平衡点就是阅读 并给予物质以某种人性的光芒 最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求一个个平衡点 可以让精神提携物质 A B 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 ,没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不懈地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 ,也能顺应机缘、宠辱不惊。17下表是我市某校对校园周边噪音污染进行的调查统计表。在阅读这些数据后,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校园周边噪音污染的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字)(6分)校园周边噪音污染源(表一)交通车辆65%集市噪音20%校外建筑工地5%商业社区活动10%噪音带来的干扰(表二)干扰很大86%有干扰但可容忍12%无任何干扰2%学生对噪音污染的态度(表三)默默忍受,不会主动采取措施75%采取一些行动,如向学校反映25%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林清玄说:“情感是我们心的眼睛,智慧是其中的一只,慈悲是另一只。”蒙蔽我们双眼的,往往不是眼前的障碍,而是心灵的枷锁。为心灵点一盏灯,我们心得眼睛就会明亮,为心灵点一盏灯,我们的心就会灵动。 请以“为心灵点一盏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体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单项选择题27分(每小题3分,)题 号123456131415答 案DBCADBCCB一、现代文阅读1D(张冠李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晁错的“移民实边说”,而他主张的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没有重视”,所以谈不上影响深远。)2B(原文是“各诸侯国大都推行人口增殖政策”。)3C(A强加因果,与文无据;B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D扩大范围,原文是“通过移民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而不是整个社会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关注文言文中的主语。“为所”表示被动;“赴援”的主语是“重贵与凝”,应从此前断开,排除B、D;“退”的主语是“敌”,应在“敌”之前断开,排除C) 5D(“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中的“左右”指的是康保裔身边的随从,而不是皇帝的近臣。) 6B(“召还”指的是皇帝把康保裔召回朝内,而不是康保裔辞官回乡奉养母亲)7(1)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从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及”、“没”、“破”各1分,“诏以保裔代父职”前省略主语“皇帝”1分,句意1分)(2)皇帝回头看着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在沙场,现在他自己也在战斗中牺牲,他们世世代代都有忠心,很值得褒奖。”( “顾”、“左右”、“身”、“可”各1分,句意1分。)8描写了送别的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气氛,(2分)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是在严冬和送别的地点在故关郊外。(1分)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全诗围绕“悲”来写,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2分)9诗人少小而孤,因不幸的身世而感伤。诗人很早就客居异乡,饱受漂泊困厄之苦。历经生活磨难的悲苦。诗人因“识君迟”而遗憾,为刚识君又别离而痛苦。(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10(1)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11(1)E (3分),B( 2分),C(1分)。(C 项“已经完全融入”不够准确;A项“平淡无奇”错,应是平淡中见波澜;D项没有“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手法,将“黑夜”比喻为“汹涌的黑水”,形象地突出了黑夜力量巨大,将归家的“她们”完全淹没;(或者:运用双关,“黑夜”既实指天黑了,又象征一种看不见的巨大的力量,给人以无边的恐惧和未知的凶险之感)结构上,按时间顺序,水到渠成。从开头的“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到“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再到“太阳早已熄灭了”再到“黑夜”,首尾照应,结构自然;以景作结,意蕴丰厚。“她们”还未看见村庄,却已经被黑夜淹没,“她们”能归家吗?引人深思,含蓄地揭示了主题。(每点2分,共6分)(3)使情节有波澜。在“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中准备爬坡归家时情节陡生波澜,突然意识到化妆的“她们”回家会被认为是妖怪,擦妆的情节使“她们”归家的节奏再一次延迟放缓。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担心化妆会被家人责骂,可见其内心淳朴;以为擦掉化妆就很本色了,可见其天真。使主题更深刻。“她们”回村前要先擦掉留有城市生活印迹的脸,否则很难被乡村接受。城市不是“她们”的归属,而“她们”已不再本色,乡村也难回去,“回家”只是她们心里一个温暖的回忆,“回家”永远在路上,引人深思。(每点2分,共6分)(4)答案示例:“她们”既节俭又养成了城里人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了省路费两年没有回家,但又用纸巾擦火车茶几、汽车玻璃,甚至擦鞋。“她们”爱城市人的美丽而回到家乡为了免遭非议又要保持乡下人的本色。在城里她们涂口红、画眼影,每天都化妆,但回到村庄须回归本色。“她们”眷念故乡但又不得不在城市里打拼。故乡又不知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但为了省路费,多给家里寄钱,不得不留在城里打工。“她们”游走在城乡的夹缝间,处在想做城里人而不得,想归家而亦难的尴尬境地。在这种城乡文化的碰撞中,“她们”矛盾的思想性格与生存现状让人心酸,具有普遍意义,引发社会思考。(每点2分,共8分)12(1)C (3分),D(2分),A(1分)。(A项梁启超的推荐只是外因,关键是他学问广博精深; B项“思想陈旧”错;E 项“不重实力,重名气 ”错,应是他提携后进不遗余力。)(2) 崇尚创新。有“三不讲”原则,内容新;不点名、不小考,做法新;倡导学生提问有创新,开风气之先,提示并指导学生走新路,理念新。治学严谨。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讲课投入。重视传统。 加试时以“对对子”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功底。(每点2分,共6分)(3)曹、梁对话从侧面表现陈寅恪不重学位,而“以求知识为职志”的求学宗旨以及他深厚的学养;借为祭奠王国维而撰写的“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的碑铭,来突出陈寅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生态度;以季羡林给他写信,表明陈寅恪在当时影响力之大和他对年轻人的赏识与提携(每点2分,共6分)(4) 求真务实、学识广博:陈寅恪不求虚名,而以求知识为职志,在多个领域皆有建树;学贯中西,是“活字典”、“ 教授中的教授”;享誉海内外。 坚守气节:国难当头,不食嗟来之食;不追新潮学马列,崇尚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重视友情:与王国维私交深厚,王国维去世后行三跪九叩大礼,送挽联、赋诗、撰写碑铭等以示纪念。 提携后进:把季羡林推荐给胡适,使他顺利做了北大教授;推荐季羡林的论文,使他“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奖掖新人不遗余力。(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如“富有诗人气质,是纯正学者”、“善开风气之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等也可酌情给分)13C(“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被某种情感所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强调没有意识到就不自觉地做某事;“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做主,强调身体受到外在力量支配。) 14C(A“大约”“左右”重复赘余,删去“大约”;B搭配不当,应改为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D递进不当,应改为“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品牌的宣传口号,而且定位了襄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向”)15B(第句应是阅读的作用,不能与“人活着”的提示语相衔接,因此排除C、D;再根据各句内部之间的关系衔接紧密,阐述了阅读的好处,第句与“它可以让你的精神永远丰赡”是对阅读所达到的作用的总括。) 16(1)就是学会放下 (2)提不起,放不下 (3)能够随缘进取(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4分,答对三个给5分)17大部分同学认为交通车辆的噪音污染对自己干扰很大,却较少地采取行动。或:校园周边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车辆,大部分学生认为干扰很大,却很少采取措施。(6分,“交通车辆”、“ 干扰很大”、“ 不主动采取措施”各2分)18作文(评分标准见“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卷”)附1:【作文评分的具体要求】(参照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评分标准)。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40分内容20分A、凡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题立意,均视为“符合题意”;B、凡是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可视为“中心突出”;C、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可视为“内容充实”;D、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E、凡是行文合情入理,可视为“感情真挚”。A、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题立意,视为“符合题意”;B、凡是能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视为“中心 明确”;C、所选材料基本能表达主题,视为“内容较充实”;D、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E、行文朴实自然,不造作,视为“感情真实”。A、题意尚能把握材料含义,但行文中有所游离,视为“基本符合题意”;B、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游离在中心之外,视为“中心基本明确”;C、虽有一些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单薄”;D、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视为“思想基本健康”;E、行文有造作痕迹,总体尚自然,视为“感情基本真实”。A、仅仅抓住材料中的枝节立意行文,视为“偏离题意”;B、没有明确的主题,视为“中心不明确”;C、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视为“内容不当”;D、凡是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与道德规范,视为“思想不健康”;E、行文矫揉造作,视为“感情虚假”。表达20分A、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B、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可视为“结构严谨”。C、能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用词准确,句与句衔接自然,句式选择得当,可视为“语言流畅”。D、字体书写规范,可视为“字迹工整”。A、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B、有头有尾,分段合理,可视为“结构完整”。C、文从字顺,可有一两处语病,但不影响表达,可视为“语言通顺”。D、字体比较规范,容易辨认,可视为“字迹清楚”。A、有文体杂糅痕迹,但尚能分辨出文体类型,可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B、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可视为“结构基本完整”。C、有三到四处语病,但对语意表达并无很大的影响,可视为“语言基本通顺”。D、字迹不够规范,但尚未能辨认,可视为“字迹基本清楚”。A、不能辨别文体类型者,可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B、段落划分有严重缺陷,杂乱无章,可视为“结构混乱”。C、语病达五处以上,影响语意表达,可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D、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作文评阅,可视为“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20分内容“深刻”: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C、观点具有启发性。表现“丰富”:A、材料丰富;B、论据充足;C、形象丰满;D、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A、用词贴切;B、句式灵活;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D、文句有表现力。写作思维“有创意”:A、见解新;B、材料新;C、构思巧;D、推理想象独到;E、有个性特征。较有文采:A、词语恰当;B、句式有变化;C、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较有创意:A、见解正确;B、材料选择得当;C、想象合理;D、较有个性。略有文采:A、词语较恰当;B、能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略有创意:A、要有一定想象力;B、有一定个性。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补充说明:(一)基础等级40分内容项(20分)1、内容部分评分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思想、感情两项在等内浮动定分。2、四等卷中,凡各项指标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字者,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0分。表达项(20分)3、表达部分评分以文体为语言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结构、字体两项在等内上下浮动。4、四等卷中,凡各项指标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字者,在3-5分内打分。不是空白卷不准给0分。(二)发展等级20分1、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4项16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可根据其中的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2、发展等级应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和“说明”要求评分,再参照“基础等级”的打分结果适当量分。3、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两项得分都是四等的,“发展等级”分只能在四等给分。(三)其他1、关于字数:试题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5分。2、关于错别字: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3分。3、关于标点错误: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4、关于未完成作文:主体已写出,只是没有结尾的作文,按基础等级标准评分,不影响发展等级的评分。主体没有写出,或300字以 内(不包括300字)的作文,在10分(包括10分)以下给分,直接计在“内容”栏中,其他三个给分栏计0。5、关于文不对题:凡是与材料内容含义没有任何联系的作文,可视为文不对题,此类在10分以下(包括10分)给分,直接计内容栏里,其他项给0分。6、关于套作和抄袭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构思及立意,仅对原材料进行简单扩写或对已有文章进行简单改写的,均视为套作。凡 属于套作的作文,基础等级在三等以下(包括三等)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怀疑为抄袭的作文,经提供抄袭文章的线索,确认后,此类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内给分,发展等级不给分。7、关于有严重问题的作文:内容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答卷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有特殊标记;泄露个人信息。此类答卷由题组长提交学科领导组审核处理。附2:古文参考译文: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从太祖征讨李筠,又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担任代州知州,接着调任深州知州,担任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登上皇位,把康保裔召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皇上赐给他上等的酒、茶和米。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担任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作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与诸将约定第二天早晨联合作战。但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康保裔左右的随从都劝他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打了两天,杀死杀伤敌人很多,地下踏践起的尘土有二尺深,士兵们全都用光了箭,但援兵却还没有到,最终战死在那里。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听到康保裔战死的消息震惊难过,两天没有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谢恩说:“父亲不能在决战中胜利就战死了,陛下没有因此对他的儿女治罪,就是大幸了,但我们还是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于是悲伤流泪,匍匐在地不能起身。皇帝伤感地说:“你父亲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应该更厚重。”然后皇帝回头看着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在沙场,现在他自己也在战斗中牺牲,他们世世代代都有忠心,很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这些箭箭尾连着箭头接连落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多次经历大战,身上有七十处创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他的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又重重赏赐他。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到,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覆没时,李重贵与张凝赶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杀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保全部队回到驻地,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深深叹息说:“大将都陷于敌阵战死了,而我们却想计较功劳,有什么脸面啊!”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