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0370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明珠成人中专学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钟 玉 龙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幼儿艺术专业10401班,学生均为女生,班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半年数学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用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将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数学基本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组织幼儿计算教学活动的能力。因学生之前没有学过教育学和课程与教学方面知识,因此在本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教育学知识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二、教材分析:本课程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计算教学法,教材共九章。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形等几个方面的初步知识,具体有以下几项:物体的分类和排序、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法、简单的几何形体、量的比较、空间方位、时间等;特别地,教材最后一章详细介绍了幼儿计算教学课程的组织,为学生提供幼儿园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引导。从教材的总体结构上看,这本教材侧重于实践课的组织,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引导,因此,本门课的教学将计划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幼儿计算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交给幼儿一些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具备这些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2、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五、学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自己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实验,学生上课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考核方式将通过学生平时成绩和学生方案设计综合考评,从而促动学生形成幼儿园计算教学的设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六、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课件、教学光盘等七、作业安排:本门课程将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阶段性幼儿计算教学的方案设计。八、学期教学计划:周 次时 间教 学 内 容(章、节)备 注第一周2月21日2月27日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知识第二周2月28日3月6日第二章 幼儿园计算教学的意义、任务和内容第三周3月7日3月13日第三章 幼儿园计算教学的方法补考第四周3月14日3月20日第四章 物体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教学第五周3月21日3月27日第五章 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第六周3月28日4月3日第五章 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第七周4月4日4月10日第六章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第八周4月11日4月17日第七章 认识量的教学第九周4月18日4月24日期中考核期中考核第十周4月25日5月1日第八章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期中教学检查第十一周5月2日5月8日五一劳动节放假第十二周5月9日5月15日第八章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第十三周5月16日5月22日第九章 认识空间方位和时间的教学第十四周5月23日5月29日第九章 认识空间方位和时间的教学第十五周5月30日6月5日端午节放假第十六周6月6日6月12日第十章 幼儿计算教学的组织第十七周6月13日6月19日复习,考查课考核第十八周6月20日6月26日期末考试第十九周6月27日7月3日教学资料归档管理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学内容: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教学目标:1、认识“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相关概念;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了解不同社会教育形态的区别。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教育”一词的三种用法。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A、 实践性B、 耦合过程C、 动力性D、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教学反思: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教学内容: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目标三、教学的定义四、教学方法五、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目标:1、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2、区别课程与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目标;3、掌握并灵活运用常用教学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程的定义辞海中界定:功课的进程;教学的科目。辞源中界定: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释义为:课业及其进程。在我国古籍中,早已使用这一词汇。朱子全书学六中就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中“课程”一词就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语源出自拉丁语,本意指跑道,就象运动员沿着一定的运动场跑道赛跑一样,在学校里孩子们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美国经验主义者艾伯蒂认为:“学校为学生所准备的一切活动,构成它的课程”。日本教育界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它将教育目标加以具体化,多层次地设定多样的亚目标,并且选择、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内容。课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不同的教育主张和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课程的含义被扩展了,学校生活中那些非学科的经验也受到了重视,认为这些经验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明显的作用。当代课程观注重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的全部经验。另一方面,把课程主要看作是教程而不重视学程的静态课程观也受到了挑战,课程不再被看作是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双向的流动实践过程。当然,教学的科目、课业的结构及其进程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一般还是被认同的。因此,我们认为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氛围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也体现人们对课程理解的深入。二、课程目标课程的组织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材料(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一)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陈述,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二)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的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三)课程与教学材料(又称课程内容)所谓课程与教学材料,就是指课程教学中师生使用的各种文字的和非文字的材料,主要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课本(又称教科书)、辅导资料、教师指南、补充资料和课程包等。其中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被统称为课程方案(现称课程总纲);课本、辅导资料、教师指南、补充资料和课程包,被称为教学材料(简称为教材)。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在欧美国家称为教育计划,在前苏联称为教学计划。我国建国后称为教学计划。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正在逐步改称为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及其专业的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做出全面的安排,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的主要依据。2、课程标准我国过去称教学大纲,现在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正规教育中最古老的教学工具,它作为一种桥梁,使预期学习的组织和结构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连接起来。在国外,“大多数书面形式的课程标准包括:进程纲要、教学单元、教学指导、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指导。”我国的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部分:(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有的大纲还列出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作用有以下两方面:(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情感、智力和能力因素,确定需要吸收的新知识、新技能。(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3、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本是教材的主体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此外,教材的编辑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1)教材的编排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教材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准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2)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有利于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三、教学的定义(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是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即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据此,我们认为,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活动。教不能脱离学,学不能没有教,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相互依存的统一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合乎社会需要的培养和发展。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二)、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是设计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目标,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尺度。只有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才能发挥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的作用。明确教学任务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内容和方向问题,它是正确制定和深刻理解各科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教学的基本任务是: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主要是教学的智育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同时,又是其它各项任务的基础和核心。而在这一教学任务中知识是基础。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奠定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的方向、目的和内容等,总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在教学中也总是以一定的观点和思想意识进行教学和影响学生。3、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四、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受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一定的教学方法又是以一定哲学的方法论为基础,教学目的与哲学方法论决定教学方法的性质。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及其体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历来存在着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种对立的指导思想。由于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必然会通过某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地体现出来,所以启发式和注入式又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是我国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并以此去观察和分析教学过程;而注入式教学方法体系则是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它无视人类认识的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特点。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上,启发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统一,它不仅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注入式则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式教学,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能力,并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它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之一,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二)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活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当,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压抑。讲授法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形式。(2)谈话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判断、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易于使学生保持注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但是谈话法只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而不适用于从不知到知,并不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巩固知识。(2)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进行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有效地使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眼界;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过程中受到生动而实际的教育。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印象深刻;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2)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的种类很多,按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心智技能的练习、运用技能的练习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3)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对于发挥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某一堂课,应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应考虑多种因素。1、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当不同。如果是传授新知识,教师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如果是复习巩固知识,教师可采用练习法;如果是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可采用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如果一节课要完成几个教学任务,那么同时可采用几种方法,或一法为主,多法为辅。2、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学科的性质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如物理、化学、生物课教师经常采用演示法和实验法;政治、历史课教师多采用讲演法、讲授法;外语课、语文课教师多采用谈话法。同一学科中,教材内容特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来选择针对不同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的学生,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也应不同,高年级多采用讲演法、实验法,也可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法,如“六步教学法”、“八字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低年级则多采用谈话法。此外,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考虑到学校的环境、条件和设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都应当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法或模式。当一定的教学内容确定下来以后,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综合考查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但教学内容、对象以及学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又重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五、教学的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6世纪,欧洲开始出现按年龄编班授课制。17世纪,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阐述,很快在全世界推广。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开始普遍推广。 目前,我国中小学仍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二)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之所以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因为它具有其它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因而,它能使较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系统而有重点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大面积培养人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组织形式。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再次,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由于编在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大家可以互相激励、启发和帮助,求得共同提高。同时,班集体的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的潜力;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现场教学所谓现场教学,是把教学活动安排在有关现场进行。这里的“现场”可以是生产现场,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现场等。现场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借助现实的有关条件。现场教学和一般的实习、见习课不同。一般实习、见习课是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研究客观事物,或进行操作练习,借以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巧,带有运用知识的性质。而现场教学则完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讲授新课,学习新知识,而且有时也不是只由教师讲解,而是由有实践经验的专门科技人员进行讲授。现场教学的优点是打破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到生产或社会生活现场,密切联系实际,或一边观察一边学习,或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2)个别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就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它是补充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生的智力确实存在差异,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教学就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扬长避短,各自得到发展。(3)小组教学它是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将同类型的学生编成小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吸收了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某些优点,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为灵活,便于组织,又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特点,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教学目标:一、了解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二、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把握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产生于生产实践,与人类文明同时开始,又随着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应用极为广泛。人的全部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最简单的事例,像小朋友有几只手,班上有多少位小朋友等,均要用数量来表示。数学还广泛地运用于音乐、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甚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蜗牛等也可用几何图形的组合予以表示。所以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人们还赞誉数学“是打开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促使数学日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中去,它涉及到数量遗传学、数量生态学、数量分子生物学、数量分类学等。反之,生物的“数学化”也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像生物统计学、生物概率论等。二、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儿童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因此,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教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们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问题。例如,在生活中,他们要用词汇“大小”来判别、表示和索取物体。“我要大的!”幼儿总是喜欢这样来表示他们的愿望。“请玲玲给妈妈搬个圆凳子!”幼儿需要具备简单的图形知识才能完成任务。在认识自然界绚丽多彩的现象和事物时,总是要和数、形知识的获得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客观而准确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认识小白兔的外形特征离不开必要的数学知识,幼儿必须知道小白兔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两只红眼睛、三瓣嘴、四条腿,还有一条短尾巴。这里1、2、3、4都包括在内了。又如早操儿歌:早早起,做早操,伸伸腿,弯弯腰,两手向上举,还要跳一跳。其中包含了对时间(早上)、数(两手)、空间定向(向上)等方面的简单数学知识。所以向幼儿进行初步数学教育既是儿童生活的需要,又是认识事物的要求。第二节 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数学知识的本质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动作(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从具体到抽象(二)从个别到一般(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四)从同化到顺应(五)从不自觉到自觉(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四、幼儿园计算教学的任务:、教给幼儿一些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一、了解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内容制定依据二、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把握学前儿童数学的内容。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儿童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特点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分按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分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目标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本领域重点追求的目标及其主要的价值取向。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目标的内容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三)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四)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各年龄阶段的要求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有哪些途径及各自特点 2、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基本方法的涵义及掌握的要求,重在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就是指向学前儿童实施数学教育的活动形式。幼儿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有效途径和手段。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提供数学活动环境并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数学教育活动。(一)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1、含义: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概念并发展其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2、特点:(1)事先有缜密的筹划(2)内容专门指向数学 (3)以集体活动形式为主在这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者操作活动。 (二)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1、含义:是由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数学活动。可以是专门开设的数学活动室,也可以是在教室里设置的数学角。2、特点:(1)没有具体、详细的计划(2)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3)以个别活动为主3、作用(正式数学活动不具备的)(1)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探索、主动探究的愿望。(2)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的操作,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收获和提高,既可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又能增强自信心。(3)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4)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及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上述两种数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两条主要途径,它们共同实施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着数学教育的早期启蒙。两种活动形式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在实践过程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二、渗透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渗透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其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灵活的。(一)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十分重要的途径。(二)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 。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 。)(三)各类教育活动的数学教育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蜂房、各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的中介,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中,教育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关系到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效果。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数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一、操作法(一)含义: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二)操作法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当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方式始于幼儿对物体的行动,也就是说,幼儿学习数学首先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动作。 (三)运用要求1、明确操作顺序:动手操作材料,发现问题语言表述动作结果教师引导讨论操作结果2、创设操作条件:每个幼儿一份材料;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时间;允许同伴间的交流。3、交待操作目的要求及方法:对缺乏经验的幼小儿童、使用新材料或工具时,要交待具体的要求和方法。4、体现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班在应用此法时要有所区别。(四)存在的问题1、只把操作法作为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2、重指令性操作,轻主动性操作3、缺乏系列化操作材料 二、讨论法(一)讨论法的作用1、操作前进行的讨论:目的是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规则。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看看珠子是怎么排列的?”通过这一讨论,就使幼儿懂得了要先找出珠子的排列规律, 才能按排列规律接着穿。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掌握操作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2、操作后进行的讨论: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有关形体的操作后,讨论形体的特征;在有关数组成的操作后,讨论数组成的关系等。这些讨论的着眼点都在于帮助幼儿进行抽象概括,使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向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3、操作中随机进行的讨论。有的讨论则是根据操作的进展随机进行的。如在图形块分类的操作中,大多数幼儿是按颜色、形状的标准给图形块分类的,当发现有人按厚薄标准分类时,便可乘机让幼儿讨论:“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和你们分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扩展幼儿的思路。虽然这种讨论不是列入计划的,但它针对性强,是有目的、有计划教 育的一种完善和必要的补充。(二)讨论的不同形式1、辨别性讨论。2、修正性讨论。3、交流性讨论。4、归纳性讨论。(三)运用要求在具体运用讨论方法时,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讨论的基础。2、要重视讨论的过程。3、注重差异,因人施教。三、游戏法(一)含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采用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效果很好。它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二)数学游戏的种类1、操作性游戏: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有一定的规则。 “图形宝宝找家”(认识或巩固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图形)2、情节性游戏:通过安排具有一定情节、内容和角色的情节来体现所学数学知识的游戏活动。如“猫抓老鼠”(体验1和许多)过“娃娃家”(3)竞赛性游戏:是带有竞赛性质的数学游戏。(4)运动性游戏: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如“老鹰抓小鸡”“占圈”、掷飞镖等(5)多感官参与的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的游戏。如“奇妙的口袋”、“看数卡做动作”(幼儿看到老师出示的数卡是几,马上拍几下手或跺几下脚,可以请个别幼儿做,也可以集体做。)“看动物卡学动物叫(或跳)”。(6)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3、运用要求(1)让幼儿与数学共同“游戏”。(2)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幼儿对数学的感知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四、比较法(一)含义: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异同。(二)比较的形式1、简单比较和复杂比较2、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一对应加以比较。具体分三种(1)重叠式:把一个(组)物体重叠在另一个(组)物体上,形成两个(组)物体元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进行量或数的比较。(2)并放式:把一个(组)物体并放在另一个(组)物体的下面,形成两个(组)物体元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量或数的比较。(3)连线式:将图片上画的物体和有关的物体、形状或数字等,用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非对应比较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单排比较:将物体摆成一排或一行进行比较。(2)双排比较:将物体摆成双排进行比较。包括异数等长、异数异长、同数异长(3)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将一组物体作不同形式的排列我,进行数量比较。五、启发探索法(一)含义是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启发引导主动发现和探索,从而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二)要求1、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2、要充分相信幼儿,放手让他们去发现、探索、思考、克服困难。3、教师要学会等待、观察,适当地启发六、讲解演示法 (一)含义是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往往是被动的。运用时要审慎的对待。(二)要求1、必须突出讲解的重点,且语言要简练、准确、形象、通俗2、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太新奇,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3、讲解演示可与操作法、发现法结合使用。七、寻找法(一)含义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二)形式1、在自然环境中寻找2、在已准备的环境中寻找3、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三)要求1、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适时适宜地选用2、可与游戏法相结合3、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八、其他方法: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归纳法、演绎法、情境法等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一、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一)数学的科学美(二)数学的抽象美(三)数学的创造美二、渗透数形结合,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三、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究与学习(一)借助幼儿园整体空间环境感知、学习数学(二)利用区角活动空间合理投放材料,刺激儿童有效的数思维1、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2、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