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培养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澄海中学林淑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0191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培养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澄海中学林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培养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澄海中学林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培养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澄海中学林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培养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 林淑文汕头市澄海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培养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只有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学校形成正气、和谐的高尚校风,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将剖析高中生存在一些不良品德的心理因素,并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索矫正不良品德、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的依据和做法。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和形成过程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其中,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它们不仅决定着品德的性质,而且也决定着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技能和习惯的发展。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知情意行这4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要帮助高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使知情意行这四种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但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几方面心理成分的培养不是齐头并进的。一般认为,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由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影响着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选择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虽然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最终还是要使多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展,形成道德信念。高中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能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针对一些学生存在不良品德行为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剖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入手,从源头上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养成和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二、高中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心理因素概括起来,高中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个人需要不健康,道德认识错误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构成人的行为动力,而且只有当客观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需要时,才能成为活动的动力,并以某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来衡量个体发展的不同水平。作为青少年,其需要结构正处于不断变化和改组时期,因此呈现其独特的状况:其一,生理需要。青少年正处于第二迅速生长期,出现体能发展的高峰和性机能的发育。其二,交往需要。随着青少年人际关系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青年人要求挣脱成人的约束和赢得同伴的成人与尊重。其三,认识与求知需要。青少年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不仅涉足专业知识领域,还对其他学科知识、国家政治、体育文艺等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四,自我实现需要。随着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人生观基本确立,青少年开始关注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争取做出成绩,创造美好的前途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价值混乱、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不良社会风气也会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负效应。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合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或成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被无理剥夺时,他们就会产生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和消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二)情绪体验消极,道德情感匮乏部分高中生从初中升上高中后,由于对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的不适应,心里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抵触,迟迟不愿意融入新集体,从而无法找到归属感,终日留恋初中生活,影响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部分学生无法为自己在高中学习生活重新定位,无法接受自己学业中出现的挫折,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变得沉默寡言,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还有的学生从小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在集体中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这些现象都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过错行为和不良的品德行为。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我们也存在许多“假、大、空”现象。许多教师只是依靠纯言语讲授,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有的学校借以“德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中”为名,“架空”德育工作,造成学生缺乏充分的道德体验,不但不能形成道德认识,还形成不道德的行为习惯。(三)自我意识强,道德意志薄弱只有凭借一定的道德意志来调节道德行为,高中生才能完成预定的道德任务。但是高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高中生的道德行为除了自身的道德意志调节外,还需要外界的督促和检查。由于高中生的动机结构复杂,自主性强,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并不会“盲信”教师的“说教”,并时常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将一些正确道德观念视为“唱高调”,甚至对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产生反感,错误的道德行为时常反复,表现出薄弱的道德意志,无法完成正确的道德任务。(四)矫正不及时,道德行为偏向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高一学生,由于刚从初中升上来,还没有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许多学生便放松自己,不但将以前养成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丢失了,还很容易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他们一旦形成了不良的道德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多次重复从而定型。高中生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能力强,家庭和社会对其的道德影响相比较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如果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统一战线”,共同负起养成高中生良好道德行为,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那么高中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三、养成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心理依据和实践探索当我们找到了高中生不良品德养成的心理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采取符合高中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矫正其不良品德。(一)满足正确的心理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开展道德认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课堂教学,使正确的道德知识进入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实现德育内化。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类文化知识、掌握尽可能高的生活学习技能;怎样把教育意向性转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意向性,并引导学生自己本身去克服年龄阶段的各种心理、情绪、意向冲突,承担起自己的学习生活责任,并有效地规划且执行自己学习生活进程,逐渐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和成长需要,有助于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德的渴望,从而增强学生道德认识完善的自我意识。(二)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情感体验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只有以高中生活和真实的社会事件作为依托,高中德育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也才不会流于虚空和无效。一方面,我们要用真心和实际行动去关爱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对立的情绪;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和正直的学风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对于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教育要选用真实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能够引起学生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发自内心地检讨自己道德认识的错误,感受到自我强烈的道德谴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从德育的角度选用教材中的事件,或重构真实的生活事件,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情,比如班级活动中、内宿生活中、师生交往中等出现的矛盾,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道德情境的创设、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在活动中理解和接受道德行为规范,逐步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并且通过实际行为训练来形成道德行为。总之,营造丰富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道德情感,养成健全的德性。(三)增强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大部分的高中生还是能够在犯错后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德行为,也会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产生一定的转变。但是转变过程中由于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经常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积极关注和反复引导督促,增强其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和榜样引导法等。针对高中生在道德行为方面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我们要正确交替使用批评和表扬来纠正不良道德行为,巩固正确的道德行为。批评学生应把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态度要诚恳,评价要客观。教师批评学生,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地教师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其次,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面对同样情形,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语言批评学生,效果可能截然相反。再次,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当时的情绪状态。批评学生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时间、地点、周围有什么人)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情绪状态来决定。最后,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步,教师不能批了完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教师判断失误,错批了学生,应主动向学生承认错误,赔礼道歉。这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还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当教师在情绪不稳状态下批评学生时,言词难免激烈、过火,事后要请求学生谅解,并冷静地指出其错误,帮助学生知错认错,认真加以改正;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批评之后要做一些疏导工作,理顺情绪,以防发生意外事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见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只有仔细分析实际的德育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才能最终达成。参考文献:【1】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