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9891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正在经历三个重大转变,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 一 农村教育的严峻现实 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 1、 学校建设的城乡差距。 2、 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 3、 师资水平的城乡差距。 4、 辍学率的城乡差距。 5、 升学率的城乡差距 。 6、 教育呼声的城乡差距。 二 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农村教育 1、农民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要平等地对待农民;要给农民同等的机会,农村义务教育是一种制度性的公共物品。现代社会强调教育公平;国家要使农民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同感。 2、农民的绝大多数应成为稳定的社会结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最粗的一部分,即现在的农村青少年绝大多数应成为应成为“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教育公平在消除贫富差距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 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中应发挥决定作用 中央政府要: 1、 关注农村教育,促进农村教育协调发展。 2、 改革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3、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4、 制定对地方政府具有强硬约束力的教育制度和措施。 农村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正经历着三个大的转变:一是管理体制转变,教育事权由乡镇管理转向“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投入体制转变,在税费改革中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农村义务教育;三是收费体制改革,农村学校正在由一费制转向免收杂费。现在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教育的一些问题依然突出,甚至非常尖锐。特别是免收义务教育杂费后如果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甚至会使农村义务教育走向破产,引发社会动荡。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当前重大的战略方针,而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甚至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下面就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农村教育的严峻现实 当前,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差距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而城乡之间的差距则是教育差距的核心。 (一) 学校建设的城乡差距。城市的学校建设,一切由政府包下来,所有的重点学校全部集中于城市,而农村学校建设,长期以来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办孬都是农民的。学校的危房主要集中在农村,有的农村学校的校舍已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人民教育人民办”时期还能够由“人民”来办教育,现在减轻农负担,教育不能由“人民”办了,基层政府又不愿办(基层政府都把教育视为负担,它不如招商引资、建大楼显示政绩)、无力办(县乡政府财力保工资已经非常困难)。对农村学校建设,中央政府没有明确的硬性的制度要求,农村学校建设已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境地。 (二) 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别。国家对城乡教育的经费规定差距是非常大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小学,城镇是农村的1.71倍、初中是1.68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相差异,小学,成这是农村的3.39倍,初中,城镇是农村的3.24倍.这还是符合政策的差距,实际情况是,农村中小学绝大部分学校从不知公用经费是何物。不少地方不但不拨付公用经费,而且还挪用截留学生杂费。特别是,电业部门把学校的用电视为商业用电,高价收取电费,有的学校的电费已占到学校杂费的百分之四十,连水电费都已缴纳不起。特别是实行一费制后,学生的单元测试费、考试费等不许另收,而公用经费拨付不到位,因缺少印刷费用,现在学校连学生考试也不敢组织,更不要说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了。 学校负债经营,已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由于政府投入不到位,农村学校都担负着巨额债务,很多学校采用付息的办法借款,一旦债主同时讨要借款,学校就会无法运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财政分灶吃饭,学校分级办学,是对农村教育的第一次打击,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却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配套制度,是农村义务教育承受的第二次打击,现在,中央决定二年内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如果经费配套措施跟不上,这项惠民政策实施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农民一年少交一百多元的费用,却要接受更劣质的教育。它会成为对农村教育的第三次打击,而且打击要重于前两次,有的学校可能连水也喝不上,连粉笔也卖不起。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三) 师资水平的城乡差距。在我国教师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中国教育的焦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焦点在教师。在县乡政府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不愿吸纳新教师。现在农村教学第一线的主力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加入教师队伍的民办教师,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现在原来的民办教师已经进入退休高峰期,再过几年,农村学校可能会出现学校无教师的现象。特别是新的教师编制标准,不顾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的实际,简单地按县域学生数核定教师数,由于农村生活困难,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县城内教师超编,农村教师严重不足。现在有“有远见”的“专家”提出城内教师轮岗支援农村教育,听起来理由冠冕堂皇,其实是在保护城乡差别,是对城内教师保护是对农村教育的歧视和抛弃,是对农村学生的残忍。 教师待遇城乡差距巨大。在有的地区,县与县之间工资相差近一倍,同一县内,城乡教师工资相差三分之一,而且农村教师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不敢看,看了也不治疗,在家中坐以待毙。 由于以上原因,当前农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低、年龄老、人数少、待遇差。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村教师罢课上访,教师队伍问题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辍学率的城乡差距。如果说受多少教育、受什么教育、受怎样的教育是受教育质量高低的话,那么,辍学则是能不能受到教育的问题。在农村,严重存在的辍学现象,对农村教育质量提出了最尖锐的挑战。在不少地方,存在着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情况。河北的一个县甚至出现了辍学率90%的局面。目前,农村普九面临严重的反弹。 (五)升学率的城乡差距。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普通高级中学,不包括职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1985年是农村的1、8倍,扩大到现在的3倍。而且还有很多好不容易考入高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不上的人越来越多。 (六)农村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弱。农民是我国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农村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恶化,很多有能力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入城内学校。对农村教育最有影响力和决策权的农村基层干部,将子女安置在城内学校就读,有钱的富人花大钱把子女也送入城内学校(对这些农村富人来说,也是严重的不公,他们本来是不应该花这部分钱的。)农村学校只剩下了无权无势的老实农民的子女,他们不善于为自己呐喊,喊了也没有人愿意听,有的人听到了也装聋作哑充耳不闻。这更加剧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恶化。 二 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农村教育 为了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和国家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那么,农民和农村教育在其中居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作用呢? (一)农民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表明,人类在某一个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以和谐生存,那么也一定是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建立了一种使人类得以和谐生存的政治基础。在任何一个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其社会成员在其生存方式、生存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是社会不和谐的基础,甚至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但国家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抑制这种差别和不平等,使人类社会的秩序越来越完善。差别和不平等是一个无法消除的客观事实。人类的差别和不平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的,一类是社会的。自然的差异由于具有客观的特征,往往能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和认同,它不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是一些人为的差别和不平等。在承认人与人的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国家要建立起一套公平和正义的机制,这种机制不是绝对的铲除差别和不平等,而是要努力构建一种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使这种差别和不平等能够符合人们的理性原则,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达成最广泛的认同和理解,就可以建立起和谐社会的基础。具体到农民和农村教育上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平等地对待农民。要使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感到,他们和极少数人之间虽然有差别,但是一种自然基础上的客观差别,而不是社会制度的不平等。我国古代就主张平等,如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固然有我们仍然要反对的平均主义倾向,但是孔子的“不均”其实也有不公正的涵义。因此,我们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正义。城市教育国家“包”起来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再忽视农村教育,再让农村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办孬都是农民的,这是对农民的极不公平的对待,就是对我们社会制度的自我否定。 农村义务教育是一种什么性质呢?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使义务教育成为公共物品,既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是没有价格的物品,有关的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是其根本特征。我国长期的二元结构,使身处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的人,享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而身处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人,却只能获得较少的教育资源。过去,我们经常用教育资源稀缺、经济还不发达来解释这一问题,现在,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济实力已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愿意不愿意解决以及解决的决心大小。 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一个基本原则是:必须从总量上增加大多数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使多数人从改革中得到好处。人们之所以说中国的改革获得了成功,并不是没有看到部分人的相对利益受损,而是看到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因改革而得到了明显增加。但是现在差距却在急剧扩大,使农民这个社会最大的群体不能再继续感受到改革的利好。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农民又是人民中的大多数,政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解决公平问题,要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现有的义务教育法,对各级政府的责任规定的太模糊,国家应该制定具体的配套法律。解决了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权问题,可以说就基本解决了中国的公民教育平等权问题。 二是给与农民和其他群体以同等的机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公共性的问题作出权威性的决定以及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应当贯彻给预不同的人以同等的机会的原则。这好比体育比赛,只要公平,被淘汰者也毫无怨言。政府在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给农民子女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 ,让他们平等地和城市孩子竞争。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就整体来说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如果过多的倾斜城市,农民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就会对社会不满。 三是要使农民产生最大程度的认同感。在一个社会里,公平正义的原则是否得到了体现,一般来说需要有最少受惠者的认同,使惠利最少的成员体认到公平与正义的存在。由于农村人口的庞大,一般说来,国家的政策执行中惠利最少的群体往往是农民,教育也是这样。但国家应使农民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感受到国家的照顾,从而产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和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容回避,农村特别是农村教育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城乡教育差别甚至引起了农民的社会认同感问题,使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和谐音。从长远来看,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就没有解决中国近80%的“人”的问题,就不能有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发生的问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二)农民的绝大多数应成为稳定的社会结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最粗的一部分。和谐社会首先涉及到的是结构的和谐,稳定才能和谐,社会要稳定,就必须获得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拥护。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必须建立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达成和谐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社会大多数成员对其赖以生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等等的支持和认同的程度。中国和世界的政体更替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农民占我国人口的近80% ,国家应使绝大部分农民成为“中产阶级”的一部分,即国家获得了农民的认同,我们的国家才算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才具有“合法性” 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现在人们把消除贫富差距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了城市,其实中国最大的贫富差距是城乡差距。对消除贫富差距,教育能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k.墨菲揭示出,在当今社会,决定人之间贫富差距的第一位原因,是由知识累计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对物质资本的占有。另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p.阿格京提出了著名的谜:收入在不同群体(受高等教育和没受高等教育群体)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解决的办法是,尽一切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公平,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 每个人都是关心自己人种的延续的,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比自己优秀。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都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门第,提升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当农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城内孩子享受优越的现代教育,而他们却因国家对教育资源的不公分配只能接受劣质教育时,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就是很自然的。农村辍学率高,我们与其说是农民不重视教育,而不如说是农民对教育绝望。这是对社会、对未来的绝望,这是最可怕的绝望。青年农民及他们的后代成为“中产阶级”的办法,不是早早的辍学去打工,而是要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去创造。 三 政府在农村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近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权问题,关系到能否缩小贫富差距问题,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问题。各级政府要从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 (一)关注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要使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需要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我国教育财政结构,消除城乡教育双轨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在法制化的轨道上,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特别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问题,加快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步伐;通过规范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 (二)改革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以县为主”就是解决农村教育的灵丹妙药吗?一切问题在这一体制下就能迎刃而解?答案是否定的。我国教育差距的根本是城乡差距,而不是县域内的差距。“以县为主”是一个进步,但它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进步。它解决的只是县域内的教育差距,而处于落后地区的县域教育仍然还会处于落后状态,不要说全国的东西部差距不会消除,就是同一省内、甚至是同一地区的邻县之间非常巨大的差距也不会消除。更何况,县级政府大多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能力,很多县仅仅保工资已经困难,不可能投入巨资改善办学条件。中央宣布两年内免除义务教育杂费,这只是减轻了农民的一项负担,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是一次灾难。原来很多乡镇截留挪用学校的杂费,现在更不可能再让它从自己非常困难的财政中给教育拨付经费。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必须象有的专家指出的,教育要由中央至少是省级政府统一规划,由中央政府至少是省级政府作为投入主体,而且县乡两级的配套资金要划入教育财政专户,由教育部门管理,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千万不能把“羊”交给“狼”来看护了。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关键是让农村教师享受和城市教师一样的待遇。工资由省级财政拨付,省域内教师工资基本一样。除此之外,还要特别解决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问题,现在的农村教师最怕生病,要防止农村教师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要将农村教师的选拔、培训提高到关乎民族存亡的高度。要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 (四)制定对地方政府具有强硬约束力的教育法律和制度。教育是一种长线投入,投资教育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的显示是很慢的,甚至显示不出。这就使只想追求形象工程、尽快出政绩的地方官员对教育尽量不投资或尽量少投资。所以国家必须出台硬性法律制度,将教育指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事业之一纳入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特别是对那些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官员要以渎职论处:因为它透支的是国家的未来。要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象山西沁源县的学生,因操场太小在公路上跑操而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除了追究校长等人的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那些对教育漠不关心、犯有渎职行为的政府官员的责任。否则,此类事故决不能杜绝,肯定还要重演。只让地方政府官员“凭良心”去发展农村教育,是不可能的,是永远也发展不好的,是上级政府的严重“渎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