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9433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阿房宫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导学案课题:阿房宫赋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文中文言知识点。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3、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预习案】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 (朝代)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 ”,与 并称“ ”(以别于“李杜”)。著作有 (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3、字词积累:给划线的字注音。廊腰缦回( ) 囷囷焉() 蜂房水涡( ) 媵嫱()管弦呕哑() 梳晓鬟( ) 鼎铛玉石() 剽掠() 架梁之椽( ) 锱铢() 庾之粟粒() 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 ) 尽态极妍() 逦迤( )【探究案】*预习课文,参考注解和资料书完成下列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 今: )2、明星(古: 今: )3、经营(古: 今: )4、精英(古: 今: )5、可怜(古: 今: )6、直走(古: 今: )7、气候(古: 今: )二、一词多义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3)黄鹤一去不复返(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 爱: 1)秦爱纷奢( )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士大夫之族( ) 4、使:1)使天下之人 ( )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4)人皆得以隶使之( )5)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三、文言虚词1焉 (1)盘盘焉,囷囷焉。( ) (2)且焉置土石( ) (3)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6)犹且从师而问焉( )2而 (1) 骊山北构而西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 (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3)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之 (1)杳不知其所之也( )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 ) 2、朝歌夜弦( ) 3、鼎铛玉石( )4、金块珠砾( ) 5、楚人一炬( ) 6、族秦者秦也( ) 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9、可怜焦土( ) (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 )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3、蜂房水涡 ( )4、辇来于秦( )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四)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五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五、文言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3、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 )4、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 )5、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 ) 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7、秦人不暇自哀。 ( ) 8、戍卒叫,函谷举。 ( ) 【训练案】1.下列划线词语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完了)直走(趋向)咸阳 输(与“赢”相反)来其间 戌卒叫(呐喊) B.四海一(统一)各抱(依随)地势 几千万落(座) 可怜(惜)焦土 C.缦(萦绕)回 缦(弯腰)立 王子(王侯之子)皇孙 辇(被趋赶)来于秦 D.剽(剽窃)掠尽(极)态极妍 函谷举(攻占) 族(灭族)秦者2.“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一日之内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取之尽锱铢 架梁之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独夫之心 后人哀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A. B.C.D.3.各句中“焉”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不焉若不过焉则不及若甚怜焉且焉置土石心不 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用亡郑以陪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惴惴焉摩玩之不已A.B.C.D.课堂导学案课题:阿房宫赋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预习案】*阅读课文后两段,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2、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 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楚人:指刘邦 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 B C D3、对文中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唐统治者;是指秦人。B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特指唐统治者;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相同,都是唐统治者;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探究案】一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运用了哪些手法?二、第二段写了什么?分别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三、第三段运用什么手法极力地表现哪两者的对立矛盾?怎么写的?四、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了什么?五、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训练案】【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2)简要分析本诗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