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四中集团2015届高三信心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9186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四中集团2015届高三信心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省遵义四中集团2015届高三信心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省遵义四中集团2015届高三信心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四中集团2015届高三信心考试文科综合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25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答案】B 考点:清朝商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天下有四聚”“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可以看出清朝经济区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所以答案选B。26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A能鼓励垦荒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答案】A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当然能够起到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的积极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另外,BCD三项和材料的主旨是毫无关系的。27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答案】D 考点: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ABC项都是理学家的目的,但是都不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28有学者指出,当中国从农业、前现代化国家迈向准工业化、现代化社会时,大家庭体系和家族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近代最早由政府施行并对传统家庭产生瓦解作用的是A谕令各省广为制造增加就业 B开办近代学校发展新式教育C发布废跪拜礼命令倡导人格平等 D颁布近代法律否定家长宗法制度【答案】B 考点:近代教育。选项四项均能瓦解传统家庭的作用。但是A项是在甲午战争后;B项是在洋务运动时期;CD项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故选B。29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答案】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因此它推动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A项正确;BD项不符合洋务运动,C项只符合新文化运动,故BCD项排除。30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A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C项;B、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31“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C 考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认为,“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所以答案选C。32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答案】B 考点: 1787 年宪法。从题干中的信息“就在于它简洁” “它 是一块奠基石,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可知 1787 年美国宪法是不完善的,但它奠定了美国 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故 A、C、D 三项错误;1787 年宪法之所以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 的基础,正是在于其蕴含的原则与精神,即民主制、联邦制、共和制、分权制衡等原则,故 B 项正确。 33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答案】A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所以本题选A。B项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专门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而不应该抽签选举,并未涉及到人文精神。34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从表格中能反映出国别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德国141825406089100英国344453627985100美国141117396489100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以及学生正确阅读表格的能力,以本国1913年为100%,表格可以体现工业上升的速度,并不能读出是哪个国家经济实力最强,所以只能选择C项。35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答案】A 考点:欧盟。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的信息可以看出欧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的信息可以看出欧盟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因此材料认为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11分)【答案】(1)特点: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4分)背景: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6分)(2)曼彻斯特:近代新兴工业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4分)扬州衰: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上海崛起;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等。(5分)曼彻斯特兴: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6分)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和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1)依据材料“扬州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得出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原因从材料“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归纳得出。(2)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概括出特点;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后上海崛起、新式经济发展缓慢分析;曼彻斯特兴盛的原因从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41(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提取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说明其关系。要求:提取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从史出。【答案】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评分标准第一等: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第二等: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第三等: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第四等: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注:若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或从小农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回答都可酌情给分)选修题: 考点:小农经济。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做题的关键是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农耕图铁犁牛耕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体现的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专制主义皇权为小农经济提供保护。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光绪亲政,似乎机会正在眼前。这个时候正是康有为崛起并有条件改造清廷,以变法而求国家富强之际。可惜,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仍堕入传统政治旧窠,以人事纠缠与冲突而告终。摘编自李鸿谷戊戌政变及代际断裂梁启超材料二 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康有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有条件改造清廷”的活动的。材料一将这一活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什么?(9分)(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社会本身”解释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皇帝亲政后,面对危局产生了变法图强的思想。原因:顽固派和维新派的争夺与斗争。(9分)(2)封建制度根深蒂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当时中国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整体上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考生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6分) 考点:戊戌变法。(1)第一问考查的戊戌变法的背景,要从内忧外患的局面进行分析,第二问从材料“仍堕入传统政治旧窠,以人事纠缠与冲突而告终”进行分析。(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要从中国本身去分析,主要是从中国的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国封建势力强大,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等这些都使得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担负起改变社会的重任,最终变法失败。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陈炯明集下卷(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6分)(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观点的可取之处。(9分)【答案】(1)观点:以武力推翻专制统治;坚持主权在民;因民众民主素养的短缺,需实施训政以实现过渡。(回答任意两点即可)(6分)(2)分歧:训政是否必要。可取:材料二主张民主的实质在于民众自治,强调民众的政治素养和民主精神可以在具体的民主实践中得到培养,反对官僚和政治团体代治。这些都符合现代民主理念。(9分)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实践。(1)抓住关键信息:“主权在民”;“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可见是以武力推翻专制统治;“保卫而训育之”说明要循序渐进,先实施训政,培育民众民主素养,再实现民主。(2)第一小问分歧,材料一主张要先实行训政,材料二第一句就说“训政之说,尤为失当”,说明主要的分歧在于训政是否必要;第二小问可取之处,抓住关键信息“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说明作者主张先给民众民主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政治素养和民主精神,反对官僚和政治团体代治,这些主张符合现代民主的理念。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二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时间1939年2月1940年4月1940年10月1941年2月1941年4月数额2520255050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质统计(单位:百万美元)时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数额2610049531107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租借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简析美国援华的原因。(9分) 【答案】(1)原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阵营发生严重分裂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日本决定在亚洲实行南进计划罗斯福所做的巨大努力。(6分)(2)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9分) 考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第一小问涉及的是根本利益,所以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所以根本原因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解决第二小问的关键点是1941年的时间,根据背景知识,其原因主要包括:美国方面的政策失败、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和罗斯福新政等方面。(2)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对华援助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要受到国内外两种因素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世界地位和重大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等方面都是其对华援助的原因。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乾隆年间,贵州遵义府居民“疥日益甚”,知府陈玉璧“诸人购蚕(柞蚕)于山东者数四,又延蚕师教民缫丝,而其利遂兴”。同治年间,湖南南城步县“户有余粮,无所销售”,知县盛鉴源发动民工开凿阻河石岩,改变了过去舟揖不通、商贸鲜至的状况,为商人入境创造了条件。山西河曲县知县“晋北唯胡麻油其用最溥,胡麻产于口外,秋后收买,载以舟筏,顺流而下,乡人业其利者,以牛曳大石磨碎,蒸熟,榨取其汁为油,油净则取其渣滓饲牛,又其粗者谓之麻糁,并可肥田,故业农者多开油店,此商贾之业与农事相表里也”。摘编自大定府志、城步县志、河曲县志等材料二 清代地方官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在地方文献中可以见到不少这类资料,尤其是在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时期。他们的思想可以构成中国商业思想史上闪光的一页。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地方官员的商业举措。(6分)(2)根据材料一、二,简评上述清代地方官员的行政。(9分)【答案】(1)出资引进并推广蚕丝业,发展地方经济;主持交通建设,为营建地方市场创造条件;倡导发展以农为主的多种经营,把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相结合。(6分)(2)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行政具有针对性;依靠地方政府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经济,行政具有务实性;发展商业经济,顺应时代潮流,行政具有进步性。(9分) 考点:清代地方官员的商业措施。(1)从材料“购蚕(柞蚕)于山东者数四,又延蚕师教民缫丝”、“发动民工开凿阻河石岩,改变了过去舟揖不通、商贸鲜至的状况”、“故业农者多开油店,此商贾之业与农事相表里也”分析清朝政府为发展商业进行的举措。(2)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商业活动有了政府的参与,这种措施是顺应潮流的,能够活跃当地的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政府执政的务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