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8309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完小 毛言令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98101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能力目标: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情感目标: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具准备:若干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若干张边长17厘米的各种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剪纸艺术图片,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剪纸作品吗?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多幅剪纸图片,如贴在窗上的剪纸-)师:漂亮吗! 师: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普及性、装饰性和趣味性。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与剪纸有关的知识。(板书:剪纸中的数学)2、出示情景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1:4位小朋友在剪纸。生2:他们已经剪成4幅漂亮的正方形纸花了。生3:长方形纸的长是18厘米、宽是12厘米。生4:要求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生5:剪完后没有剩余。生6: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二、 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要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等。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生:拿正方形纸片摆一摆。师: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师: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有没有剩余?师: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正方形纸在长方形纸上摆一摆,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分组进行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学生操作。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摆边长是2、3、4、5、6、7厘米的正方形。交流汇报。师:请第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生:我们小组用边长2厘米、5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摆的,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2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摆没有剩余。用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摆有剩余。生: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后发现,用这些正方形摆,有的有剩余,有的没有剩余。(课件出示)师: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最长是多少厘米?生:观察发现。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生: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应既是长方形长24的因数,也是长方形宽18的因数。(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师: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生: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长方形宽的因数。师:也就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的意义。)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师:请你找出24和18的因数、公因数。(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交流。)课件展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24和18的因数、公因数。根据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生:1、2、3、6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因数。生: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师:4是18和24的公因数吗?生:不是,4是24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师: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课件出示)(板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丰富对因数的感知,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24和18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还能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生独立做,集体交流。师:哪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展示学生做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是: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列举法;集合图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3、学习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师:除了刚才同学们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短除法来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教师引导:每次用什么做除数去除。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怎样求出最大公因数。教师规范短除法书写格式。师:你能用短除法求出16和28的最大公因数吗?(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你是怎样求出16和28的最大公因数的?生:4、回顾总结,反思找公因数和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师:同学们这一阶段表现的非常棒!那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可以采用哪几种方法来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师: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我们可以采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采用列举法和短除法。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1、“自主练习”第1题。(填写集合图的题目,这里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用集合图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联系与区别。)2、小猫钓鱼(找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分数的约分做准备。)3、分糖果。有45块水果糖和30块奶糖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都正好分完。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用短除法)(学生运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形成必要的技能。)4、小红家的厨房长36分米、宽28分米,她家打算在厨房里铺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如果不用裁剪,你建议小红的爸爸买什么型号的地砖。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渗透审美教育,并不一定是地砖越大越好,当然要考虑美观及价格因素。)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板书:剪纸中的数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 12 18 用公因数2去除 3 6 9 用公因数3去除 2 3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评析一、分析基础知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毛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准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力目标:一是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二是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目标: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二、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而本节课毛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毛老师从“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用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去拼、去摆,通过操作,发现边长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才能正好将长方形纸片摆满,且无剩余。用边长4厘米、5厘米、7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摆满,有剩余。其次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宽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的关系,对正好摆满和不能正好摆满的原因作出解释。三是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三、把握内涵外延,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的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因数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因数的基础上学习公因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本节课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也是”即“公有”。教学中,毛老师首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找出24和18的因数,然后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揭示出“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含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这对加深概念的认识很有好处。本节课毛老师注意利用反例,来凸现公因数的含义。在用集合图法来表示18和24的公因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4是18和24的公因数吗?从而让学生明白4只是24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4不是18和24的公因数,不能填在并集里,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因数的概念。四、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叙述此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时,有一个词在表述有所改变,原来我们都说: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现在改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将“求”改为“找”,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述上的变化,更是教学目标要求上变化。课标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变,可能有一下两点:“求”更多关注的是“算”,而“找”则更多关注的是“对意义的理解、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降低教学难点。课标把找两个数的公因数限制在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就可以了,最大的数才是两位,大大降低了找的难度,相比之下“求”的必要性就有所削弱。基于以上两点,毛老师准确把握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来,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如教学“怎样找12和18的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可能从12的因数里面找18的因数、列举法、集合图法、短除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