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写法参考-在石灰石片上刻篆字(广元实验小学张华).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8208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写法参考-在石灰石片上刻篆字(广元实验小学张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写法参考-在石灰石片上刻篆字(广元实验小学张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写法参考-在石灰石片上刻篆字(广元实验小学张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石灰石片上刻篆字广元市实验小学 张华一、案例呈现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篆刻的基本原理。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体验篆刻的乐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篆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1、篆刻的造型。2、引导学生欣赏篆刻的独特之美。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器具:名家篆刻作品、师生篆刻作品、石灰石片、篆刻刀、宣纸、印泥、复写纸等。(一)教学过程描述上在石灰石上刻篆字这一课,我是在学校操场的一个角落里进行的,秋日的阳光使五十多张天真的脸庞显得格外灿烂,孩子们挥舞着手中的篆字、复写纸、印泥,他们或坐或站或蹲,气氛十分热烈。我端出一筐石灰石残片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工作台上,拿出一块石灰石片,用刻刀有节奏地敲击着,清脆的声音和我装模作样的动作立即吸引了全体学生,我用眼神扫视了每一个学生,什么话都没说,然后把手上的残片在砂轮上磨起来,时缓时急,伴着幽默滑稽动作,直到把它磨平。磨平之后,我站起身来,吹了吹石灰石片上的灰尘,又从口袋里掏出自己常用的两枚印章在学生眼前晃了一圈,学生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随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前准备好的“林”“鱼”“火”等几个篆字卡片,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猜认之后,我提出了篆字的概念,讲出了篆字的渊源,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了它们的造型结构和特点。然后,我把北京奥运会的会微“中国印”挂在树干上,一挂出来,同学们就欢呼起来了。“是个篆字!”“是一个人在打拳!”“是一个人在跳舞!”“是一个人托着太阳!”“是中国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竖起大拇指,鼓着掌,激情洋溢地说:“棒极了,中国印,它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篆字还可以制作成自己的私人印章,私人印章在古代非常盛行,印章还是一个人身份的体现,今天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篆字印章?”“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兴奋,纷纷想试一试。那篆字怎么刻呢?我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把“写篆字”、“在石灰石上刻篆字”、“转印篆字”的方法和步骤都一一向学生进行了展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揣摩。然后,我站起来,把我制作的印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传阅的同时我反复强调:“印上刻反字,印到纸上才是正的”。“让我自己试试吧!张老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大家试试吧,用自己的名字制作一枚印章。”我又补充说到,“自己名字的篆体写法,可以在我为大家准备好的篆字字典里查找.。”说完,学生们立刻开始完成自己的篆刻,课堂再次热闹起来了。最后,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二)教学评价学生完成作业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评价。首先,我让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作品贴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展板上,并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请全体学生评出了大家最喜爱的十件作品,并以文字的形式分别对这十件作品进行一一评述,在学生撰写评述的过程中,下课铃声响了。二、教学解析(一)设计意图我校的工地上有一堆石灰石残片,石灰石残片质感细腻且易雕刻,我思考着利用它来让学生学习篆字雕刻,小学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上过书法课,更不用说刻篆字了。所以,此课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下面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进行几点解析。1、“引领”和“尝试”是这节课教学行为的灵魂。上这堂课,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引领”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我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地认识篆体字、刻印,把他们带进篆刻的世界里,让他们自我探索相关的知识,比如,传阅印章,学生代表分析篆体造型,看老师示范写、印篆体字等。2、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走出“笼子”般的教室,在室外教学,其意在于改变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方式相互呼应,正所谓“大美无限,心宽意活”,同学们能够不受环境约束,放飞思绪,感悟自然。材料是新的,环境是新的,教学内容是新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激情和对学习兴趣。3、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体现“教”的作用,树立“学”的地位,提升“评”的价值。“引”要适时、恰当,“学”要有趣、有效,“评”要客观、有据。(二)教学思路1、我上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认识汉字篆体,知道这些文字的结构特点以及汉字篆体的造型要素,只有在先认识篆体字的基本特点后,才能实施刻、写、印的教学。在导入的阶段,首先让学生体会汉字篆体字严谨的结构和生动的造型。然后在他们对此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逐步深入认知,循序渐进,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2、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教授篆刻的“印、写、刻”等方面的知识,它是这堂课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我采取了示范加尝试的方法,我对怎样复写,怎样用刀,怎样用纸等进行了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完成对阴阳刻技法的认识,力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三)教学要素分析1、导入。导入时我运用了风趣幽默的肢体语言,意在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行为表演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美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和示范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师之教导,方寸得失,相机授宜,共同成长,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2、讲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但必要的知识讲授是不可以缺少的,尤其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薄弱的小学生。同时,也要对讲授内容的多少进行控制,适时、适当的讲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要素。3、示范。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放任,对于技能性的美术课堂教学,老师的示范和引导是必要的,该引导多少,该在什么环节进行示范,我们应该预先策划,作为美术老师,必须要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要能够有效地进行示范,这样才会使课堂更精彩纷呈。三、学生学习活动分析1、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美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本课开始时,我没有使用常规的语言讲述来导入课题,而是通过“敲击石灰石片”“、“摆弄篆刻工具”等一系列的行为动作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工具的兴趣,进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如此来引入课题,达到此时无声似有声的效果;在其它环节,如教师篆刻示范和对篆刻步骤、技法的了解认识都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活动来完成的。2、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中理解感受篆刻的乐趣、体验篆刻的独特之美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小学生学习篆刻的一种阶段要求,本课的教学强调了学生对篆刻制作过程、方法、材料以及艺术审美的感受。“感受”是基本要求,通过“感受”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法的理解,具体体现在对北京奥运会会微“中国印”的了解、篆刻制作的过程和最后的作品展示等环节中。3、学生在探究中创造探究性学习也是美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所设计的“以自己的名字刻制一枚印章”,这一学习活动引导了学生对现代简体汉字的篆体写法、篆刻阴刻阳刻的技法、字体正反的写法和转印等篆刻过程的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四、教学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篆刻的乐趣。这可以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参与中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情绪表现中体现出来;二是学生完成篆刻作品的质量。尽管有不少作品似篆非篆,甚至幼稚笨拙,但是它们不乏童趣。本次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学生体验学习篆刻的乐趣,了解篆刻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篆刻的兴趣。从最后展示的作品看,本次课程的目标是完成得非常好的,也就是说整个教学活动是成功的,这也是导之良策,学之良好的最好见证。五、经验分享1、要善于捕捉精彩,因势利导。“让我自己试试吧!张老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大家试试吧,用自己的名字制作一枚印章。”我又补充说道,“自己名字的篆体写法,可以在我为大家准备好的篆字字典里查找.。”当教学引导使学生出现某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或兴奋点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化和深化,要“借力打力”,因势利导,使课堂教学紧凑、高效。2、要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本课的教学对“好奇心的激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当老师端出石灰石框时,制造了“不知下文”的悬念;当老师展示篆体字时,制造了“篆体字是如何创造”的悬念;当作品展示时,制造了“如何鉴赏篆刻”的悬念;这些悬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动力”的作用。六、问题探讨1、在外来卡通文化的影响下,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感受、体验篆字美感?怎样培养小学生对中国篆刻艺术的兴趣爱好?2、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是否应该把篆刻的笔划、线条、形体、方圆、曲直、布局、阴阳等讲清楚,通过怎样的方式能讲清楚?3、怎样和学生一起讨论篆字印的审美要素,比如:黑白对比,粗阔相生,细柔兼备等。4、篆刻用刀的方法,应在哪个环节介绍或示范比较合适?七、改进构想1、在引导学生认识篆刻作品时,可以出示名家示范作品与学生作品,对其特征进行比对教学。2、在演示雕刻技法时,可以用语言适当介绍一下刻刀的功用和具体的握刀、阴刻、阳刻技法。3、评价学生作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现场修改。4、评价的方式可以再多样一些。如,学生参与点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用相机搜集实况资料,请学生家长和其它学科老师参与评价等。八、参考文献1张广斌.教学情境的结构与类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年第30卷,第5期第52-65页。2李上一.篆刻艺术.北方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S3朱小曼.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试J1999年第1期,第7页。4龚浩然等译.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0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