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期中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761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第一单元1、忆读书一、文学常识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有“世纪老人”之称。诗集有繁星、春水,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这两部诗集的主题。二、日积月累悬(xun)念 笸箩(p luo ) 天罡(n) 地煞(sh) 无聊 消遣(qin)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索(su)然无味 不能自已(y) 津津有味 风花雪月 人情世故 若有所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四、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读书好,多读多,读好书”这一中心,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首先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往事,主要有:(1)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2)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3)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4)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5)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6)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其次,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的情况,并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五、知识延伸有关“书”的名言句子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试读下列加点生字词:确凿( )菜畦( )桑椹( )油蛉( )斑蝥( )积攒( )攒聚( )觅食( )收敛( )罕见( )秕谷( )渊博( )宿儒( )蝉蜕( )沸腾( )狗窦( )叵耐( )绅士( )盔甲( )荡寇( )荆楚( )锡箔( )拗口( )拗过去( )珊瑚( )( )长妈妈( )倜傥( )( )一、知识重点:1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合理即可)一面是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相比,而“我”美好快乐的童年在百草园中度过,百草园自然是“我”的乐园,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2.揣摩下面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说明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的失败。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却在儿童的心中却完全不一样,认为那是十分有趣的。可见童心的可贵。 (2)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作用:承上启下 直接抒发了“我”对百草园难分难舍的感情,表达 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表示了“我”遗憾的心情,“常”字用得十分准确。到三味书屋不是不能到百草园,而是不能经常到。 (4)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表现出了先生的正直,与前“先生是极正”相照应。再说,先生 再狠,也不应该体罚学生。在此之中,我认为,鲁迅是将他的启蒙老师刻画的较好,与当时社会成反比。 4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精彩段落赏析:默读下边两段文字,完成练习。1.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 )的黄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 )趣味。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 );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会拍的一声,从( )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 ),还可以摘到( ),象小( )珠(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连用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写捕鸟的动作: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写游戏的练笔,要写得清楚、真切、生动。】 3.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1这段文字起过渡作用。2.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3.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4.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3.爸爸的花儿落了(看书复习)一、作者: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作家。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二、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衣襟 (jn) 鸡毛掸子 (dn) 玉簪花(zn) 骊歌(l) 花圃(p) 抽屉 (t) 雇车(g) 咻咻(xi) 哭号(ho)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 文学常识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有“美国文坛巨子”的称呼。他写有儿童惊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姊妹篇,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小说名篇百万英镑。二、日积月累滑稽(j) 撰文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sh)费苦心 煞有介事 刮目相看戏谑(xu) 煞(sh)风景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i) 盛气凌人 虐待(n) 趾(zh)高气扬 乳臭(r xi)未干 大动肝火 诽谤(fi bn) 闭门羹(n)二、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这四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其中,第一、二、四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的原因、写作的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三件事是略写)第二单元5、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学常识朱德,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二、日积月累溺(n)水 拾掇(du) 啜(chu)泣 辍(chu)学 点缀(zhu) 私塾(sh) 劳碌(l) 和蔼(i) 宽厚 管束(sh) 慰勉(wi min) 为富不仁(rn) 节衣缩食 迁徙(x) 佃(din)农 祖籍(j) 狼藉 韶(sho)关 勉强 任劳任怨 妯娌(zhu l) 周济(j) 衙(y)门 匿(n)笑 人才济济(j)三、文章思想内容体裁:回忆性散文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文章结构严谨,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记叙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和议论抒情。(总叙分叙结叙)四、重点问题1.第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2作者从哪三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6.台阶一、文学常识揩ki黏nin尴尬gng凹凼dng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二、1.文体:小说。 2、父亲的形象:非常要强,有志气,渴望提高地位,获得尊重,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老实厚道,谦卑。 7、我的老师一、文学常识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三天所见。她的老师安妮莎利文。二、日积月累纳闷(n mn) 启蒙 无垠(yn) 毛坯(p) 预兆 温存 绚(xun)丽 觅(m)食 筑巢 (cho) 颤(chn)抖 恐怖(b) 琢磨(zu m):思考,考虑。琢磨(zhu m):动词,雕刻玉石,使成器物。三、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的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带领她走出不幸的是她的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本文是作者送给老师的一首赞歌。四、写作特色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从侧面表现和运用反衬的手法。8.老王一、文学常识1、线索:“我”和老王的交往。 2、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选自杨绛散文,著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唐吉诃德。 3、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作为幸运者,有责任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5.重点字词取缔d伛y翳y愧怍k:惭愧。骷髅lu 塌败 滞笨:呆滞笨拙。 扶病:带着病。 愧怍:惭愧 伛:弯 第五单元25、诗五首一、 文学常识1.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擅长写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与孟浩然和称为“王孟”。 2.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小李杜”。3.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4.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著作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5.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诗集有刘宾客集。二、理解填空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彼此也许有些伤感,但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对彼此最好的劝慰。虽然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但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涵哲理一致的诗句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8.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9.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主题1. 回乡偶书:通过对诗人初来乍到故乡之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2. 夜雨寄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3.准上与友人别: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第21课 论语六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著有尚书春秋等。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限四字)三、成语1、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2、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3、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4、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5、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字形字音不人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 思而不学则殆(di)诲(hu)人不倦(jun) 不亦说(yu)乎 默而识(zh)之五、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六、古今异义:1、学而不厌 古:满足 今:讨厌,厌烦2、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七、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理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而:学而不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默而识之(表修饰)敏而好学(表并列)八、词性活用不耻下问(以为耻,意动用法)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学而时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九、句式归纳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文”也。)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十、重点问题 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2、学习正确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3、学习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4、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答:人不知而愠。 启示做人应该宽容。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二、字形字音歆(xn) 辄(zh) 尊君在不(fu)三、重点实词日中(正午) 下车引之(牵引,拉) 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四、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不2.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五、古今异义1.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2. 与人期行。 古:约定 今:日期3. 相委而去。 古:丢下,抛弃 今:委托4. 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5.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古:离开 今:到,往六、一词多义舍: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 可:何为不可(肯,同意)屋舍俨然(房舍) 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同舍生皆披绮绣(客舍,客店) 皆有可观者(值得)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顾:元方入门而不顾(回头看)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以谓之“文”也(此,这样)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可以为师(凭借)或以钱币丐之(用)七、词性活用歆辄难之 (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八、翻译句子1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2.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九、重点问题1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错:父亲的朋友“下车引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23、伤仲永一、 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2.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pn) (y ) ( y) 泯然众人矣(mn) 不能称前时之闻(chn)三、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同“攀”,牵,引)四、古今异义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2.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纷纷 今义:稍微3.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五、一词多义自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并自为其名。(自己) 于舅家见之(到,介词)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自从) 何有于我哉(对于,介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皆以美于徐公(比,介词) 公道自在人心。(自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介词)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并 并自为其名。(连词,并且)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副词,全,都)名 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有仙则名(形容词,著名,出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名之者谁?(动词,命名,起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然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还来就菊花(动词,靠近,欣赏)六、词类活用1.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形容词意动用法2.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形容词意动用法3.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或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意动用法。4.利其然。 利: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意动用法。5.伤仲永。 伤: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6.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七、特殊句式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译:不让他学习。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译:让他作诗。3.还自扬州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倒装句,(我)自扬州还。译:(我)从扬州回乡。八、重点问题1.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详略又是如何安排?第一阶段: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主旨鲜明。3.概括本文的中心?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矣”,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人的天资与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5.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通过学习,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点成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