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读50首古诗.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852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必读50首古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生必读50首古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生必读50首古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必读50首古诗1、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 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寤(wu):睡醒。寐(mei):睡着。 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毛:拔取。【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读解】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2、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也有一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可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的全部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雅的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都是贵族的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憎以及他们的反抗和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在形式上诗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注释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国风王风,标题是后人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于,在。役,服役,指当时统治者征调劳动人民服役。丈夫在外面服役。 不知其期:不知道他要去多久。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h)至哉:怎么才能回来呢?曷,能“何”。至,回到家。 鸡栖(q)于埘(sh):鸡进窝了。埘,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日之夕矣:天(已)晚了。之,句中助词,无义。夕,傍晚。 羊牛下来: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下来,指归家。 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想念呢?如之何,就是“如何”,怎么(能)。 不日不月:不能拿日和月(来计算)。意思是为期漫长。 曷其有佸(hu):如何才能相会呢?其,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有,词,无义,佸,音活,相会。 桀(ji):(鸡栖的)小木桩。 下括:也是“下来”的意思。括,至。 苟无饥渴: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苟,姑且,表示期望的副词。译诗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遥远无期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儿栖息的窝里的小木桩上,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赏析 这首反映徭役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思妇诗,共有两章。 首章,抒发思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的心情。这个山村民妇称他的丈夫为“君子”,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无限尊敬和热爱,透露出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的感情。这样的亲人远役在外,既不知道他的归期,又不知道他的地点,怎能不引起她怀远之情呢?“曷至哉?”问得是多么恳切,感情又是多么强烈啊!首三句暴露了当时最悲苦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表达了苦难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抒发了思妇对其丈夫深切怀念的心情。丈夫去服这样无归期无定所的劳役,她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特别是在日之将暮时分,这种思念就更难以忍受。她看到夜幕降临了,鸡进窝了,牛羊从山坡下来了。正是行人当归时,偏偏自己的亲人不能回来,这情境叫人“如之何勿思”呢?对此,朱熹说:“君子行役,不知其还返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鸡则栖于埘矣,日则夕矣,羊牛则下来矣。是则畜产出入尚有旦暮之节,而行役之君子乃无休息之时,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诗集传)读这样的诗章,我们似乎听到了思妇沉重的叹息声,她思念丈夫的深厚感情,透过这深沉的叹息巧妙地绵绵不断地吐露了出来,在叹息之中饱含着对无休止的徭役的控诉与揭露。 第二章,进一步抒发思妇对丈夫怀念。这一章写得更具体更深刻。她思念役人的感情前进了,希望丈夫归来的愿望退却了。朱熹说:“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计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时可以来会也。亦庶几其免于饥渴而已矣。此忧之深而思之切也。”(诗集传)“不日不月”,丈夫去服役不可以日月来计算了,可见服役时间之久。“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回来团聚,可见思念之切。“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丈夫服役不能回来也罢,只要在外平安无事无饥渴之苦就算万幸了。这种思念上的前进,希望上的退却,表现了她在丈夫被迫远离不能回来的情况下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想念。这一祝愿之辞,蕴含着无限的忧愁和纯朴而深厚的感情。 真情实景,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点。方玉润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诗经原始)“宣圣”之见倒未必是,说抒发了思妇的真情,描绘了特定的实景,则是。这种以情绘景和以景托情的表现方法,显得情感更为真实而纯厚,使诗有了极大的感染力,诗上下两章都写了“鸡栖于埘(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括)”的山村傍晚景色,没有一点铺陈夸饰的描写,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画面,我们不仅领略到山野农村的风情和劳动的气息,而且似乎看到了在暮色苍茫、炊烟袅袅的傍晚时分,一个个满身尘土手执长鞭的牧民赶着群群牛羊,挥着响鞭,下了山坡,进了村庄,一个山村中年妇女依傍着柴门,望着归来的牛羊,默默地在叹息,痛苦的泪水不时地滴落,似乎还听到了牛羊的欢叫声。她看到别的人家在这个时候都能团聚,连家禽家畜都能进窝归圈安歇,偏偏自己的亲人不能回来过团聚生活,怎能不忧伤呢? 此诗境界如此完美也在于它取景典型。从时间来看,是天色将暮之际(“日之夕矣”),这一特定时间所呈现出来的景色,是苍茫的、暗淡的、静谧的,这最容易引起愁苦人们的深思系念之情。从事件来说,是太阳落山之际的家禽家畜进窝归圈的常见小事,试想牲畜家禽尚能归宿,而人当归不归,这又怎能不让思妇产生倍加念远的愁情呢?从地点来说,是门口、村头,这正是一般农人迎送亲人和劳动之后回家必经之地,当然也是思妇的丈夫往昔从事农牧劳动后回家的老路。她看到这些地方,自然要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对丈夫的冥想。不难看出,诗里选择的景物,不仅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和思想,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它最能感动人。 这首诗还有独特的抒情方法。“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这些叙事兼抒情的语句,表面上淡如白水,细细体味又浓如纯蜜,它丝毫不加雕饰渲染而自自然然地说来。尤其是诗的第三句“曷至哉?”使思妇的心扉敞开了,那情激语切的问话,使读者感受到她随着无归期无定所的叙说而逐渐强烈起来的深沉感情。在这一叙事抒情的基础上,引起了对“鸡栖于埘”等景物的描写。在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又进一步引出愈加强烈的直接抒情:“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而“苟无饥渴”要比“如之何勿思”的抒情色彩浓重得多。她竟然以不敢相信的热切希望祝愿丈夫在外只要免于饥渴就是万幸了,这就深刻地表达了她急切怀想和无限关心丈夫的情意,有力地控诉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简言之,这一抒情方式是:前一叙事抒情是后一写景的基础,后一写景又是再后一直接抒情的前提,这一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的抒情艺术,把思妇一步深似一步的思情抒写得淋漓酣畅。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那么有诗情画意,就在于它写的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是思妇的真情,用的是农户习以为常的口头语,说的是长期聚积在心底的话。它是人民生活、思想的真实反映,形成了平易浅淡、朴实淳厚的风格。诚然,精炼的语言、恰当的句式,是一首好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就启发我们,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诗来。3、 陌上桑 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有版本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难读字音】 隅(y) 敷(f) 笼系(x) 倭(w) 堕(du) 髻(j) 缃(xing) 绮(q) 襦(r) 捋(l) 髭(z)须 著帩(zhu qio) 踟蹰(ch ch)姝(sh) 宁可(nng)共载(zi)不(fu)千余骑(j) 骊(l)驹(j)系(j)马尾 鬑鬑(lin)趋(q)【词语解释】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15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稍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黑色的小马。这里指马。 骊):纯黑色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皙:指皮肤洁白。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致词: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示选择关联。 【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致(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作品译文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黑色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内容透析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作品鉴赏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欲赚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化的完美。十分明显,如果没有嫉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的。尽管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一种创作经验,还是值得后人借鉴。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因从东汉其它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确实美,并且美得超凡,美得脱俗,以青丝做提篮的背带,桂枝做提篮的把手,好像能让读者们闻到一丝淡淡的桂花的香味。杏黄色的绫罗裁成轻柔的裙子,紫色的绫罗做成合身的短袄,和谐的色调搭配,好似芙蓉出清水,一尘不染。更独特的还是他那头上的装饰,头上梳的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式,耳朵上带的是明月宝珠。使她在高雅中透出几分富贵。 这些都是罗敷的外在之美,是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如果作者只是着重表现这些外在的美,那么罗敷充其量只是一个“美人儿”,绝对不能成为中国文学长廊中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罗敷的美是内外统一的,是全方位的。“罗敷喜蚕桑”一句,表现出她的勤劳,这是百姓对做人的最基本的人格要求,也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和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里,对一个家庭妇女最基本的要求。但这还不是罗敷最可贵的品质,最能体现罗敷高尚人格与品质的是她面对权贵时的杰出表现。当诗中的“反面”人物“使君”出场之后,罗敷的形象才真正得到升华,面对“使君”的厚颜无耻,罗敷首先是不畏权贵、义正辞严,其次是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斥责“使君”,使显赫的“使君”无言以对、无地自容,最后罗敷大获全胜,不仅保全了自己,也打击了权贵。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4、 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i)国谯(qio)县(今安徽亳b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类的实用性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少受传统的束缚,下笔无所顾忌,具有自由通畅、质朴简约的风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注释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庄子秋水)。寿,长寿。竟,尽,完。 腾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骥(j计):千里马。枥(l力):马槽。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长。缩,短。 但:仅,只。 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永:长久。译诗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全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是一种神灵的龟,典出庄秋水篇:“吾闻楚有神龟,死亡已三千岁。”意思是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到三千岁才死。诗人反用其意说,神龟虽然长寿,也有终了的时候,即使活到三千岁,它也要死亡。腾蛇,是一种神话里的蛇,与龙同类,能兴云驾雾。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诗人则说,腾蛇虽有这么大的本领,最后也还是要死亡,化为灰土。诗歌一开头,就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因此,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千里马虽然老了,卧在槽旁,仍旧有驰骋千里的志向;有抱负有志向的人,即使到了暮年,其雄心壮志也毫不减弱,以上四句,可以说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看法,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接着,诗人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主题思想:“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全诗以形象的比喻、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非宿命论的思想,体现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昂扬、进取的精神。它告诉人们,事在人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它激励人们,不要哀叹时光的流逝,丢弃那种人到暮年无所作为的悲观消极思想,要象那匹老马一样,老当益壮,奋斗不息。龟虽寿与观沧海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地步,但两诗在写作手法上并不相同。观沧海以“景”取胜,在写景中,包含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龟虽寿则是以“理”见长,作者犹如一位饱经世故的哲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述着一个人生哲理,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和强烈的共鸣。5、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解题】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注评】东临碣(ji)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n),山岛竦(sng)峙(zh)。水:指海水。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阳和月亮。之:结构助词,可不译。行:运行。若:像,好像。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即天河,银河。灿烂:光彩耀眼。里:义同“中”,里面。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歌:动词,歌唱。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咏:用诗歌来抒发。志:心愿,胸怀。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译文】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简析】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志在容纳,以海自比。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澹澹“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萧瑟“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