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书-张海燕.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527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书-张海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书-张海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书-张海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书推 荐 学 校 长江大学 项 目 名 称 流浪未成年人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项 目 类 型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法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民商法学 项 目 负 责 人 张海燕 申 报 日 期 2013-9-11 湖北省教育厅制二一三年五月项目名称流浪未成年人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 ()创业训练项目 ()创业实践项目项目实施时间起始时间: 2013 年 9 月 完成时间: 2014年 9 月申请人或申请团队姓名年级学校所在院系/专业联系电话E-mail主持人张海燕11级长江大学法学系152725984031163802715qq.com成 员李俊11级长江大学法学系152726118321109484797qq.com指导教师姓名徐前权研究方向民商法年龄50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系主任主要成果1.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慈善事业视野下中国救助管理制度研究”2. 湖北省检察院项目“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监督制约机制研究”3. 湖北省检察院项目“审判人员职务违法监督的程序与工作机制研究”4. 中国法学会项目“流浪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5. 流浪少年儿童法律保护问题实证分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6. 救助流浪无名孕妇中的法律问题,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7. 论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8.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1 9. 司法社会化语境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0. 诊所法律教育中国化及具体实践,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 11. 基层政府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的作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12.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13. 完善检察机关办案监督机制的若干问题,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一、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的学理价值首先在于论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改革的时代意义,其次从制度和管理技术上分析目前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完善的立法思路,设计出具体的制度框架,提供更为系统的操作性程序,更好地落实十八大有关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推进我国社会救助保护体系的完善。本课题的实际应用意义在于既能指导救助保护中心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稳定救助保护中心的内部秩序,化解受助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结,又能帮助有关部门做好源头治理,预防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现象的产生,并确保受助的流浪未成年人返家后不再重复流浪,还能帮助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社会保障)工作,形成救助合力,进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及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本课题的实施对于法学专业学生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培养专业的法学思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尝试用法学视角来解释并提出建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2、 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组拟在对湖北省荆州市救助管理站的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照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吸收国内外成功地区的经验,对我国救助保护制度进行准确定位,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救助保护中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救助保护建设的新思路、新架构,提出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方案和程序,促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社会保障)工作。课题组主要学术旨趣在于:一是制度重构的研究。从立法技术、立法层次入手,分析理解相关政策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给出完善的途径和方法;二是运行机制的研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提出建立现代救助制度的框架。3、 项目研究与实施的基础条件(1) 国内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当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是我国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年龄在12周岁至18周岁之间)和儿童(年龄在12周岁以下)。城市流浪未成年人作为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失助或遭受困境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之一,它与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某些家庭的贫困化、解体和解组有关,也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有关。随着2012年贵州五名流浪少年闷死垃圾箱事件引起举国震惊,目前人们的视线正日益聚焦在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身上,这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干预和支持。然而,由于新制度的内在缺陷以及流浪未成年人群的特殊性,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如何针对目前流浪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在社会救助保护工作中,实现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是当前救助管理工作以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一个新的课题。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包括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对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进行了诸多深入研究,大致有如下三种研究视角:一是制度变迁学派的研究。国内学者普遍形成共识,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成为我国收容遣送办法转向救助管理办法的政策拐点。在制度变迁方面,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国家由维护稳定到提供服务、由强制救助到自愿受助、由生存救助到关爱救助的理念转型;充分体现了转型中国社会的政策进步和人文关怀,也显现了我国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进步(参阅王思斌,2005;李学举,2004;李迎生,2009;李志强,2013)。二是具体经验层面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由于新制度救助管理办法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未能很好的迎合城市流浪未成年人作为流浪乞讨人员的特殊社会性需求(参阅秦前红,2005;吴亦明,2007;李东方,2009)。救助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权、重新社会安置等合法权益难以落实;由于规定出台仓促,制度设计粗糙,缺乏操作性,部门职责不明,工作协调不够,相互推诿。关于问题的解决,秦前红(2005)分析了救助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也指出了其缺乏可操作性及其运行中的困境,强调了救助对象的定位及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协调配合问题;同时,现行制度没有关于流浪未成年人的专门规定,导致在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救助保护时,遇到诸多障碍。三是知识建构层面的研究。部分学者尝试反思流浪未成年人人群何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是社会建构和学术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参阅江立华,2011;张霁雪、田毅鹏,2011)。“被问题化”的流浪未成年人印象建构主要还是借助国家政策、大众传媒、学术文本、社会舆论等活动形式而得以表现出来,“问题化”色彩也给流浪未成年人贴上了各种“污名化”标签,对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造成一定障碍作用。(二)目前学界在此课题研究上的薄弱方面和未解决议题纵观当前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调查,诚然,自2003年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的社会救助管理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针对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研究也存在一些些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和未解决的议题。首先,当前研究的薄弱方面:一是,田野实证调查尚显不足,流浪未成年乞讨者的生存空间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还属于一个特殊世界,带有一定的隐秘性,目前仅能通过一些新闻描述或摄影爱好者来了解这个生活世界,对流浪未成年乞讨者真正生活样态的研究目前还未有令人信服的研究,以至于这一群体正接受着他者的“被叙说”,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潜力受到学界忽视;二是,对智障、精神病等特殊性的流浪未成年人有深度的研究尚不多见;三是,学术界对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建议不多,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宏观建议的抽象层次上。其次,目前研究未解决议题:一是,如何从纵向打造出一条职责清晰, 权利义务明晰的市、区、街道、社区的救助管理社会化链条,从而凸显救助合力作用;二是,如何从横向上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救助社会化体系,从而培育救助管理事业的民办代养等民间机构;三是,如何动员民众力量的参与,形成救助新公共空间;四是,怎样提高救助管理站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对此, 学界应当在研究的过程里将体制与机构嵌入社会之中,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为创新社会管理新方式,增加社会救助的力量提供更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建议。(3) 课题研究的基础设施条件2013年民政部全国24个预防和解决流浪未成年人的试点地区之一荆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位于荆州市三湾路,便于课题实施团队就近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该救助站经过整修,现已可容纳140人,救助站内设施齐全、工作人员的配备也较齐全。(4) 课题研究的其他基础条件长江大学优秀的教师资源是本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不少教授学者对与本课题相关的论题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学术成果。4、 项目实施方案(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实地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为主要研究策略。实地研究,通过走访、座谈、个别交谈、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救助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检讨相关问题。课题组拟集中聚焦2013年民政部全国24个预防和解决流浪未成年人的试点地区之一荆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材料。在调研工作中,将分别与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流浪未成年人、志愿者、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直接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感受,并设计相应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在深入收集相关经验资料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作类属分析,注重比较研究各地区在流浪未成年救助保护方面的政策规定和相关实务中成功的做法,作为完善我国救助保护立法、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决策参考。(2) 计划进度2013.9-2013.11 主要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研究救助保护中心的定位和管办分离、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及相互配合问题,定点医院的医疗支持、流浪未成年人受伤害和伤害他人的问题;2013.12-2014.3 研究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职业教育培训、义务教育和流浪未成年人的安置、防止重复流浪问题;2014.4-2014.9 研究国外关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相关做法、分析对我国救助保护制度的借鉴作用,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原因,落实保护中心监护人地位,救助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的资料和相关数据撰写2-3篇论文,尽可能整理出一份咨询报告。5、 学校可以提供的条件1.图书资料以及相关学术参考资料;2.课题研究开展工作的指导及帮助。6、 预期成果对流浪未成年人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入客观的了解,从制度和管理技术上分析目前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完善的立法思路,设计出具体的制度框架,提供更为系统的操作性程序。本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撰写论文2-3篇,争取提交咨询报告一份(字数约为2-4万)。七、经费预算图书资料费 3000元其他开支(劳务开支、车旅费等) 2000元 合计5000元八、导师推荐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九、院系推荐意见院系负责人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十、学校推荐意见: 学校负责人签名: 学校盖章 年 月 日十一、主管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注:表格栏高不够可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