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华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498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卷一、(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韶(sho)光 蓓蕾(li) 差(ch)事 为虎作伥(chng)B. 诨(hn)号 傀(ku)儡 豆豉(ch) 白雪皑皑(i)C. 炽(ch)烈 逮(di)耗子 豢(hun)养 家给(gi)人足D. 龃(j)龉 钤(qin)记 蓦(m)地 不容置喙(hu)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妙谛 乖刺 折跟头 学识精湛B. 褪毛 修葺 天然气 赧颜苟活C. 褫夺 针砭 绵中针 迥然不同D. 羸弱 痉挛 口头禅 风生鹤唳 3. 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已在那个研究院 了五年。在他的研究领域里,虽然他想出了一些好的论点,但当他手头掌握的证据难以为他的立论提供依据时,他就悄悄地将这些证据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知道他的这些做法后,他的老师不禁感到 :一个曾经那样认真的学生 也堕落到这种地步。A. 渡过 偷梁换柱 惋惜 居然B. 度过 改头换面 惋惜 竟然C. 渡过 改头换面 可惜 竟然D. 度过 偷梁换柱 可惜 居然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他人、群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B. 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C.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D.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和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240年的部分历史,由西汉刘向编纂。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B.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后来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晚年写了散文集随想录,这部书是巴金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小狗包弟一文就出自这部散文集。C.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官署,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它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命运和人生的悲哀之情,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黑暗动荡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有着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6. 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B. 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C. 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 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合法货币。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B. 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 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D. 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8.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B. 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C. 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D. 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9. 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摩D.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D.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其孰能讥之乎 11. 下列句中可以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理由的一组是(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A. B. C. D. 12. 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B. 文章的每段议论均顿挫有致,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C.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D. 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第卷四、(21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3分)译文: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2分)译文: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3分)译文: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钱穆父是苏轼的朋友,时被贬出知瀛洲。改火:指年度的更替。筠:竹(1)“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一句。(3分)答: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3分)答: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3)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4)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5)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纤夫沈天鸿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听到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的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不过大约二十年前每到冬天的相对澄澈,对于它与对于我一样,都已成为过去的“永远”了。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的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再会有老式瓦房从檐边倾泻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就我所见到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介绍或赏析这幅名画的非美术类报纸杂志,就有五六家之多。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路的路上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至于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顾不上地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地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纤夫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是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就唱红了两位歌手,并风行了全国么?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已的,已是纤夫的爱中在卡拉OK画面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需要背纤之时总是逆水,而且有足够流速),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咆哮,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么?(选自散文2003年第8期) 16. 作者为什么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苍老的黄色,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的颜色?(3分) 17. 作者说:“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为什么会这样?(2分) 18. 作者在文中第4自然段细致回忆自己“背纤”的经历,其作用是什么?(5分) 19. 第6自然段“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是我?”,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0. 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选取两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2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本文以介绍自己在“雨夜”的习惯开篇,引出对江水、雨夜及相关幻觉的叙写,由此唤起对一幅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记忆,行文自然。B. 第2段写长江水颜色“浑黄”,说“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是为了突出中国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并为后文写油画色彩做铺垫。C. 文中提到纤夫的爱,其作用是用虚假的纤夫形象与画中的真实的纤夫形象作对比,用欣赏虚假及缺钙的美的风行与遗忘了画中的纤夫精神作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中国现实社会中具有阳刚之气的,勇于承担一切苦难及重负的精神十分欠缺,呼唤这种纤夫精神的回归。D. “欣赏缺钙的美”一句中的“缺钙”这一比喻,意在形象地说明有些缺少真实的人生阅历、扎实的生活基础和基本的生活常识。E. “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与“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中,两个“纤夫”的含义是相同的。六、(12分) 22. 作为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尔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如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60字左右)(5分)答: 。 23. 下面这份请柬共有六处不当,请指出其中的四处并加以修改。(4分)请柬刘湘老师:您好!工作一定很忙吧!我校定于十二月二十日召开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请您做好准备,务必光临。此致敬礼!黄河中学校长办公室2011年10月31日 (1) (2) (3) (4) 24.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和重要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利用语言来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语言,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以便相互了解,协调共同的生活,组织社会的生产答: 。七、(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请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试题答案】三、文言文阅读9. D 解析:干:谋取,谋求,追求。10. D 解析:D都是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A用作助词,不译;作代词,第一人称“我”。B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C作连词,表目的,来;作介词,用,凭。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接近人的常情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四、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1)(2分)“淡月微云”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2)(3分)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3)(3分)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3分。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1分。)15. 略五、现代文阅读 20. (4分)(1)“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照应开头,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严谨。(2)“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咆哮,不为谁流淌地流淌”,通过排比句加强语势,看似突出河水“不为谁”的客观状态,实则为后文的转折蓄势。(3)结尾设置问题“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么?”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主题:虽然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但纤夫精神是任何时代都必需的。 21. AC22. 用激励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从而形成自觉的努力。23. 本题目主要考查:语言得体(每处修改1分)(1)“您好!工作一定很忙吧!”多余,应删掉。(2)开会时间不明确,应说明是上午某时或下午某时。(3)开会地点没有说明,应具体交代。(4)“请您做好准备”语意不明确,应说明“准备什么”或改为“请您做好发言准备”。(5)作为请柬,“务必”应改为像“敬请”之类具有比较虚心、谦和等意味的词。(6)格式不对。“此致”要退两格,“敬礼!”要在下一行顶格写。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