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第四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308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第四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第四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第四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基于对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和理性追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现状分析(一)已有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德育为先理念牢固确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合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实践,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德育工作发展格局。二是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红色教育、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绿色教育、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金色教育、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紫色教育和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蓝色教育构成学校德育“五色教育”体系,成为全市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的重要内容。三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四是品牌活动不断涌现。五是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生命教育优秀案例等荣誉。(二)理性追求。尽管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多成绩,但与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相比,与党和人民对培养未来优秀公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德育工作的“学生立场”还需要进一步确立,二是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是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四是德育工作的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行动指南依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要求,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把握的方向:从总体要求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从工作原则上,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内容目标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发展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致力于提升公民素质,培育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人本德育;科学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程精品化、项目品牌化、活动系列化的实践研究,努力打造灵动德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德育氛围,努力打造生态德育;更好地提升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在促进学生成长、队伍建设、学校发展、社会文明等方面的贡献额度。四、行动原则(一)德育为首。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并作为区域、学校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二)以生为本。坚守学生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三)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党、工、团、队组织力量,努力引导全体教职工自觉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开发与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格局。(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时代发展对德育工作和学生培养的根本要求,改革陈旧德育模式,丰富和优化德育内容,拓展和创新德育途径,努力构建与时俱进、开放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机制,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五、重点内容(一)打造系列化、有特色的德育品牌1、具体目标:将2012年确定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活动创新年”。三年内,依托“五色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重点地设计精品活动,不断扩大我市中小学德育活动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学校常规活动系列化设计能力,突出学生立场,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年历;加快学校特色创建步伐,助推“一校一品”建设,丰富优质教育资源。2、主要举措: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办好每年九月份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通过少年团校和业余党校等渠道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每学期集中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组织好暑期“寻访常州历史,感受古城文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感动校园之星”、“美德少年”评选和展示活动,通过一月、一校、一主题、一寻访和一展示(五个一),让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每个校园中撒播,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开展以“生命高于一切”为主题的绿色教育。强调生命教育,实施“111工程”,全市建成100所生命教育示范校,培训1000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育100名生命教育研究员;出台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征集100个生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建设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展“阳光男孩(女孩)”海选活动,培育学生阳光心态,引导学生幸福成长。开展以“未来我能行”为主题的金色教育。强调公民教育,创新“公民教育展示月”活动,扩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率,在高中校全面推行公民教育实践项目,加强公民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研究社会公共政策问题,鼓励学生组建志愿者义工服务团队,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国家未来优秀公民。开展以“我们是创新的一代”为主题的紫色教育。强调科技教育,继续办好每年10月份的“科技活动月”,成立十个青少年科技创新俱乐部,开展机器人、国际数棋航模海模、电脑制作和金钥匙科技大赛,组织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组织科技夏令营,开展环保、防震、心理等科普剧展评,举办青少年科技教育大会及科技创新大赛,开展优秀科技辅导员和科学小院士评选活动,努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一代。开展以“爱让我们幸福成长”为主题的蓝色教育。强调关爱教育,继续办好每年6月份的“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月”,深入开展藏汉一家亲、“心手相连”关爱孤残、“携手小伙伴,体验新常州”等活动,让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情结扎根学生心田,把每一位在常就读的学生幸福成长。开展学校常规德育活动创意设计提升工程。丰富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团(队)仪式等校级德育活动内容,拓展班队活动育人价值,关注小干部培养、班级岗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日常性教育活动的开发,利用重要纪念日和节庆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多元文化理解、沟通和鉴别能力,开展学校常规德育活动创意设计评比活动,引导学校逐步形成德育活动年历。开展学校特色创建提升工程。完善特色学校的评选办法、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做好省、市绿色学校、市德育特色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生命教育项目示范学校和市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等的创建组织、考评、宣传工作,开展特色学校年度德育创意活动评选展示,对优秀项目予以表彰奖励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师生素质优良、德育特色鲜明的学校。(二)探索科学化、有成效的德育课程1、具体目标:将2013年确定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课程建设年”。三年内,鼓励学校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好校本课程,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努力把德育课程中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使课程资源足够满足学生德性成长的需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2、主要举措: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道德引领作用。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加强学科中心组和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学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理性辨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进一步发挥各类资源德性完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德育资源开发的研究,并提升对学校工作的指导能力,注重挖掘德育工作优秀典型,形成区域德育工作年历,推进德育工作科学化、系列化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学生实际,依托办学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实施体现德育工作主旋律、富有时代气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并使之丰富化、长效化,逐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找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合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发挥学科德育渗透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道德践行作用。各级教育部门要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使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和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实践阵地,协调解决学生安全和经费保障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凡是公共资源都应创造条件、发挥优势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良好氛围。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对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指导,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和专题教育要求,注重学生个体实践和集体体验相结合,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组织学生就近就便地在各种类型的社会场所中开展实践,确保学生集体活动安全。(三)培育专业化、有水平的德育队伍1、具体目标:将2014年确定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提升年”。三年内,着力推进学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依据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导意见,加快班主任队伍专业化进程;依托优秀教育工作者群体,建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社会实践活动中心和德育研究指导中心,培育一支高素质、有水平的德育队伍。2、主要举措:强化全员育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意识,在着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管理服务的效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工作的育人职能,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在校园里的任何角落都能受到教职工的亲情关怀和帮助指导。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意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赢得学生,用模范的行为影响学生,用严明的纪律规范学生,用真挚的情意感化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各类管理人员要增强管理育人意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学生在接受管理过程中,受到良好形象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认真为师生解决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作为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提高工作质量。政教、德育干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在管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彻底转变重管理、轻教育的倾向。后勤职工要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配合教学和科研,积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创造育人的物质文化条件和校园环境。以此同时,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使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即能感受到美,从心灵上享受到美,从行动上自觉爱护美,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将班主任专业化培养目标融入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导意见和给青年班主任的20条建议;创新班主任培养选拔机制,大力培养优秀青年班主任,鼓励教育教学专家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建立班主任工作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班主任工作导师制,加快班主任队伍专业化进程,创新培训载体和途径,分层开展新任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等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德育观摩活动和主题论坛,以研代培,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在工作规划实施、活动创意设计及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等方面研究能力;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常州市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和品牌班主任三级评优表彰阶梯,提高优秀班主任待遇。建立“四大中心”。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立由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员等组成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加强学生导师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科学引导;加强心理健康疏导,完善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平台;加强学生学业指导,推行分层教学,推行优秀教师公益帮扶;办好“常州公开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三年内,90%以上学校达心理健康合格校标准,100%学校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建立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学生科技活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作用。三是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中心,建立校级、辖市区级、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心。四是建立德育研究指导中心。建立由一线教育专家、杰出社会人士组成的德育工作研究指导中心,加强对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下设若干“名教师德育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分项研究与指导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德育工作,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与共青团、妇联、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的联系,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德育工作机制。(二)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体系,定期组织专项督导与调研。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业绩考核、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建立各辖市区德育工作“月报制”,及时发现各地各校德育工作典型。(三)加强投入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确保经费专项使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教师德育培训投入,加大学生活动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七、具体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