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一中2011届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6113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庆一中2011届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延庆一中2011届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延庆一中2011届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延庆一中2011届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一、中国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宗法制和分封制1、西周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特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西周分封制 (1)内容: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2)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西周政治稳定。3、评价: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秦王赢政建立秦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2、中央官制: 三公诸卿制: 三公:丞相处理政事 御史大夫奏章、诏令、监察 太尉军事 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向丞相负责3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4评价: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推恩令、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四)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构成: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中书省:执行, 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分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属中书省。2、作用: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独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造,历代沿袭。(五)明朝内阁:明成祖时期,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出现。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票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六)清朝军机处:设置: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决定。作用:军机处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七)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二、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1840-1842)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鸦片战争报复1842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影响:灾难;主权领土遭破坏;独立自主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关税中英商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爆发1858天津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北京条约影响:领土、主权破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太平天国(1851-1864)1851年,洪秀全广西金田起义1853,攻占南京,改为天京,定都,标志与清廷对峙(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1864年,失败评价: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显示出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丰岛海战(中日开战)结果:中国战败1895中日马关条约(影响:领土、主权破坏;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势力深入内地;外资设厂,拓展资本输出途径,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列强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900八国联军侵华1901辛丑条约(影响: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辛亥革命1911(1)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纲领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土地纲领)核定低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长低价归国家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表达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辛亥革命:1911.10.10武昌起义(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成立(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各民族平等;国民有各种自由;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辛亥革命是近代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自由民主权利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打击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7、五四运动(1)背景(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2)过程:1919.5.4,北京大学学生游行示威(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1919.6.5,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拒签和约(4)历史意义:A、五四运动是彻底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青年学生是先锋C、工人阶级是主力军D、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921.7.23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2)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4)中共建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民大革命(1)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运动开始(2)1926,北伐战争开始,目的是打倒列强,消灭北洋军阀(3)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10、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1927年月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1927年月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3)1927年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5)19341936年红军长征(6)遵义会议(1935)-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史转折点。11、抗日战争(1937-1945)(1)卢沟桥事变(1937.7.7),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2)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8.10)(4)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中国人民百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帝侵略的完全胜利B、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12、解放战争(1945-1949)(1)抗日战争胜利,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2)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3)1947.春,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4)1947.6,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5)19481949,战略决战,三大战役(6)1949.4.23,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A、标志百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结束B、统一和独立的新中国成立C、改变世界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民族解放运动D、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的伟大胜利三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的建立(1)新中国的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2、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新阶段3、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1954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定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4、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2)文革后,法制制度的健全A、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C、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5、祖国统一(1)一国两制A、理论的提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实践:a、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B、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6、新中国的外交(1)建国初期的外交A、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成就:建国后第一年,中国同17国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2)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A、1971年,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C、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D、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外交出现新局面。(3)新时期外交A、积极参加联合国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B、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世界古代史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以海洋为依托,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2.古希腊的城邦制:(1)面积小,人口不多,以城市为中心(2)特点: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3.民主政治产生条件:(1)城邦小,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追求民主权利(2)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利4.古希腊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动摇贵族特权,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铲除贵族特权,公民的参政权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3)伯利克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4)意义: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最初基础,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5)性质: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二、古罗马的法律1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保护平民利益,有法可依)2.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查士丁尼历代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3.古罗马法律的作用:(1)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生活矛盾。(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世界近代史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1、英国:(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2)内阁制: A、1721年,沃尔波尔支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 B、特点: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3)意义: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4)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2.美国(1)1787年宪法: A、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行政(总统)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防止专制出现,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人教版必修一P43表)3.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相互制约)4.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保留封建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1)标志: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B、内容:a、阐明社会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性,明确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发展2.巴黎公社(187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经验教训。3俄国十月革命(1917)(1)1917年11月17日,俄国彼得格勒发生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巡洋舰,进攻冬宫)(2)十月革命后,俄国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列宁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3)意义:A、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格局雅尔塔体系建立2.杜鲁门主义(1947):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开始。3.马歇尔计划: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4.北大西洋公约(1949):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美国遏制苏联5.华沙条约(1955):标志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6.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朝鲜战争;越南战争7.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的影响: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美苏没有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20世纪6080年代)1.欧共体(1967):西欧国家加强合作,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日本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且力争成为政治大国3.不结盟运动(1961):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4.中国的崛起: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1.苏联的解体: (1)1991年,独联体成立,标志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2.世纪之交,多极化趋势加强(1)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欧洲(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多个政治力量都在发展壮大(3)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