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儿童成长的意义.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061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亲与儿童成长的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父亲与儿童成长的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父亲与儿童成长的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父亲与儿童成长的意义申荷永本文整理自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于2014年12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心灵花园父母课堂第六讲:父亲与儿童成长的意义”,申荷永教授主讲。先给大家讲一个老故事。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给妈妈看。妈妈看过之后非常兴奋,她给了孩子一个亲吻,说:“儿子,你以后一定能够成为一位诗人。”小男孩受到鼓励,越来越兴奋,他就等爸爸回家,兴奋中也交集着焦虑、又紧张。爸爸很晚才会回家,小男孩又把诗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下来,放在爸爸最容易看到的茶杯下面。爸爸回家后,放下公文包,洗洗手准备吃饭。妈妈说:“儿子写诗了。”爸爸就拿起来看了一下:“这哪是诗啊?读了几天书,不知天高地厚。”他就开始吃饭。小男孩哭了,跑进房间不出来,妈妈也开始批评爸爸。后来,小男孩长大了,读了心理学、哲学,当了大学老师,也还写诗,最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回顾自己的经历,总结到:妈妈的包容、鼓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我的观念里,妈妈是天生的,生育、哺育孩子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妈妈的需要。读书很重要,但是,我们很难通过书本成为好妈妈,你甚至也不需要过于相信一些专家的话。你只要把自然的本能发挥出来,就能成为一位好母亲。妈妈的鼓励、呵护与慈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而爸爸的客观、理性、严厉、节制的爱与教育,能使孩子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也让他知道:在通往未来与梦想的路上,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刻苦才能达到目标。这正是父亲的存在需要体现的意义。如果只有妈妈的鼓励和呵护,孩子可能沉浸在妈妈给予的甜美想象中,不一定成为诗人;爸爸却能推动孩子更加刻苦与努力。但是,如果没有妈妈的鼓励、呵护,只有爸爸的节制,孩子写诗的能力也会被抹杀。所以,这个长大了的小男孩其实需要同时妈妈的鼓励与爸爸的严厉。“严父慈母”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昨天我看新闻,一些专家觉得它过时了。我认为,这是因为大家没有理解它。我们当今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个悄悄的变化就是:开始变得严母慈父。传统中,父亲是管教的,母亲是喂养的;现在呢,父亲会发红包,母亲却开始打孩子了。我曾经让学生做过一个调查:了解家里谁教育孩子,谁看着孩子写作业。我们发现,妈妈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容易发火、着急。我的学生也有好些成为妈妈了,她们说,做饭、洗碗、辅导作业都是我们,我们能不着急吗?爸爸还不在家,不做家务。我一直摇头,就算你有一千个理由,也不是你打孩子的理由。我们要发挥父亲的作用。我仍然主张严父慈母,如果角色一颠倒,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困惑。最近我们会看到一些关于某某领导人的报道,常常涉及到男女关系,这很典型。我们将要谈到影响孩子心灵成长的第二个问题。父亲不在家,妈妈会焦虑,于是很容易把它转移到孩子身上。父亲在家,妈妈有安全感,孩子才更容易在安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有一本书叫做父亲:历史、文化、心理的视野,推荐大家阅读。很多年前,我约本书作者来到中国讲课,题目是“我们如何做父亲”。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做父亲还需要学习吗?不是有了孩子就成为了父亲吗?如果你读这本书,你会深切感受到: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心理意义来说,这些问题其实都非常凸显。你不用怀疑,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成为父亲,承担父亲的责任,呈现父亲的意义。我分享其中一段。作为专业的心理分析师,作者从精神分析本身的意义开始,在该书的导言中分析了弗洛伊德的父亲对弗洛伊德一生的影响。有这样一段故事:弗洛伊德的父亲走在大街上,对面走来一个白人,对方让他让开,因为他让开得慢了一些,那个白人就打了他一下,他的帽子就滚在了地上。弗洛伊德的父亲给弗洛伊德讲这个故事,弗洛伊德就问父亲是怎么办的。父亲说:“我走下人行道,然后捡起帽子”。弗洛伊德非常失望,从那以后,他一心想要成为英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金庸的小说。在我们专业上来说,如果没有这一段,精神分析会从不同的方向发。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弗洛伊德性格的形成中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在其导言中采用了诺依曼的观点:弗洛伊德揭示的普遍原理(其无意识的犹太人反宗教倾向为这一发现的部分根源)是西方人在父亲意象(父权制)上的心理意义.弗洛伊德对犹太教父亲原型英雄式的抗争既不是弗洛伊德个人的事情,也不单纯是犹太人的问题。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和伦理道德)主要被这种父亲意象所构造,而个体的心理结构正被这种文化部分地伤害着。我把它称为父亲心理学的父亲,不仅仅是家里的丈夫,同时是父性。2005年是中国和意大利友好年,意大利做了一个像,其中就推荐这本书。张敏当时翻译了这本书,而我,被邀请去大使馆推荐这本书。许多心理学临床和研究结论都显示,如果父亲不在家,不能发挥他的作用,孩子的心理将会遭受较大的挫折、困难,网瘾、犯罪、啃老等社会退缩都会与之相关。父亲的缺失非常令人关注,尤其是对于女儿。我有好几位学生在高校做咨询中心主任。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女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和她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不论你家是女儿还是儿子,都需要慈爱的母亲,也需要英雄一样的父亲。英雄是一种勇气,甚至可以打架。作为父亲,能不能满足孩子的内心期望,这是一个问题。回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犹太教英雄式的父亲的抗争好像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西方文化由父亲文化构成,而个人的心理结构与这种文化紧密相连。弗洛伊德喜欢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不能让天堂之神屈服,我会选择让地狱之神感动。”这是弗洛伊德的英雄情结,是由于童年对父亲的失望而产生的。我们的孩子对“父亲”有着怎样的期望呢?这值得我们反思。我曾经指导我的博士生范红霞研究负性母亲情结,宋斌也研究了孩子心中的父亲以及孩子对父亲的期望。大家可以找来相关文章阅读。如果我们不曾想过,我们就无法得到答案。我们的孩子期望得到安慰、关爱和正直,希望父亲是强大的。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一个父亲每天工资80元,他花了7000元给女儿买了一个苹果手机,女孩平常也穿得非常时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很难做评判,不是对与错的问题,非常复杂。每个父母都要做一个反思:我们的孩子对“父母”有着怎样的期望呢,我们能够满足吗?父亲:历史、文化、心理的视野一书,作者还写到:父亲在关爱与抚养孩子的同时,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尤其是那些不能理解父亲的意义又不能满足孩子内在期待的父亲。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在父亲或父性,尽管我们讲的与现实中的父亲息息相关,但已经超出了个体,而是父性,专业术语是父亲的意象。若是我们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含义,那么我们就无法满足孩子对父亲的期待,尤其是内在对父亲的期待,于是理解孩子是一种内在的追随,知道缺失然后就要去寻找。回家的路很漫长,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以后我们男人仍然需要去打仗,比如农民工,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土地。另外就是带给我们很多留守儿童,父亲不在了,甚至母亲也出去打工。这是我们当代人的心理很重要的部分。父性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设想一下,若是用我们文化的阳刚之气作比喻,缺少的时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于是,意识到了缺失就要去寻找。但是,鲁格肇嘉同时也提出进一层的命题:比父亲的缺失更加为严峻的,那就是对父亲的追寻的缺失。这也应和的一句中国的谚语:心则不竟,何惮於病。在这种双重的意义上,读父性:历史、心理和文化的视野,能够听到那发人深省的警世钟声。这本书不只是值得父亲读一读,母亲也是。前不久,我们在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组织了一次有关“父亲意象心理分析”的研讨会上,鲁格肇嘉生动地讲述了其父性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张敏也为他做了同声翻译。我在该研讨会的总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感受: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的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