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上优质教案合集.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5359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上优质教案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上优质教案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上优质教案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人情,诗人志;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作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阔大的胸襟以及诗人无所胃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领会两首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教学过程: (一课时)一、导入设计 大家背一下学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一齐背诵一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整体感知课文沁园春长沙 1、教师感情饱满地朗诵课文;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提示: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彩页1)展开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教师提问: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体现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特点。三、精读感悟课文 1、研习词的上片 (1)解释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中之象。意象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富有情感性。 (2)研习开头三句,其可拟名“独立寒秋”图;、 请同学说出这三句的诗意;诗意:在深秋季节,我独立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之水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再请同学作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明确(参考):在一个深秋季节的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湘江水,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3)研习接下来的七句,其可拟名“湘江秋景”图。 诵读这七句,这七句由“看”字领起。 提问:这七句诗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明确:视角转换,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请同学们闭目想像“湘江秋景”图,再以文字叙述。明确(参考):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枫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品味炼字之妙:“染”“争”“击”“翔”。明确:“染”,仿佛被人工染成景致壮美;“争”活现热烈场面。“击”准确形容雄鹰的矫健英姿;“翔”:水天一色,相映成趣。 (4)研习最后三句:提问:诗人为什么“怅”寥廓?如何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面对着“竞自由的万物,想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诗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研习词的下片 (1) 研习前九句,其可拟名“峥嵘岁月”图 请同学解释诗意。明确: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提问:前两句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承接过渡。 领会第三至第九句的具体内容及其所体现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研习后三句,其可拟名:“中流击水“图。 请同学想像诗人及其“同学少年“中流击水”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蕴含着诗人和其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提问:词的上片与下片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明确: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性回答。作业:背诵本课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2、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二、诵读体味 :有人说,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应用“品”酒的心情来品味诗歌,品出盎然的诗意。 1、教师示范朗诵(要求学生圈出每节韵脚,划出前三节诗句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3、学生齐读 三、品析“三美” 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1、 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柳: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又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四、拓展迁移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里我提供两首徐志摩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五、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一、导入课文、自由诵读。、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 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2、 进入诗歌、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诗歌的内涵: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艺术特色:(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朗诵。三、作业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中国当代诗三首错误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朗读诗歌二、进入诗歌1.整体感知(1)读A.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B.一生试读。C.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D.学生自由读。E.教师学生齐读(2)想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3)说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画面三:马蹄声声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画面四:深闺思妇图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画面五:途中道白图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4)整体把握诗意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共同明确:时间:阳春地点:江南小镇 人物:“我”过客“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2.具体赏析:(1)赏析引子A.学生感情齐读B.学生讨论研究交流: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表现形式及效果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C.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2)赏析诗的第一小节A.一生感情美读B.学生齐读C.学生讨论研究交流: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运用了四个比喻:不揭的春帷隔绝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寂寞的城孤苦寂寞紧掩的窗扉封闭倒装句式“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D.学生齐声美读。(3)赏析诗的第二小节A.一生感情美读B.学生齐读C.学生讨论研究交流:在全诗的作用:诗眼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住)(4)教师总结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3.难点揣摩: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主题闺怨人物形象深闺思妇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格调清丽凄婉三、扩展延伸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致橡树 教学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教学难点: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和过程:一、导入: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二、教师配乐范读。三、学生朗读。四、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问题归类后确定本课学习目标。五、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六、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1、 本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2、 诗人否定的程度一样吗?从哪里看出来的?3、 凌霄花和鸟儿分别有什么缺点使诗人坚决否定?这样的爱情,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对此你怎么看?4、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在别的诗里可能是被赞美的对象,但在这里诗人是否定的,这几样事物有什么共同点使诗人否定?5、 这样的爱情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为所爱的人奉献,对此你怎么看?6、 学生朗读后小结。七、那么,诗人心中真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1、找出有关诗句朗读,在诗人肯定的橡树木棉的爱情中,你最认同哪一点?为什么?猜猜老师最认同哪一点,为什么?2、学生交流参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双方必须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秋夜送友诗中写道:“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啊/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可见“沉重的叹息”是对生活的思考,象征女性健康活泼,深沉勇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 “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3、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4、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八、学生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舒婷,我想对你说九、课上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这个年纪谈爱情,是否太早了点?真的早了点吗?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投影展示诗歌妙?不妙!):妙不妙他递过一张纸条还有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微笑匆匆地解开匆匆地扔掉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只觉得心在狂跳烦闷 欣喜 苦恼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看完这首诗,大家都会心一笑,或许有的同学也有过诗中的经历。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大家正处于花季雨季,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讨论交流。教师寄语: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十投影展示简爱中对白,比较这段对白的表现方式和课文有什么不同。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的灵魂说话,仿佛我们都经过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参考:简爱对白:直抒胸臆致橡树: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从而诱发读者的想象力,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明确:作者舒婷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诗潮,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内容含蓄隽永,往往借助于想象、象征、曲笔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从而诱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正因如此,对课文也就有了多元化的理解。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其中,因而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无数个解”。作业:那么,我们不妨拓展一下思维,把自己的感受代入本诗,诗歌中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除了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还可以象征什么?参考:本诗还可理解为是对崭新人际关系的呼唤。“爱情”一词可做宽泛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理解的桥梁,就要有平等的态度,在强者面前不自卑,在弱者面前不自傲,忽略或不看重自身价值都是不妥的。进一步分析,橡树、木棉的关系还可象征集体与集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多重关系。十二、板书设计:(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目标】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四、作业背诵诗歌,完成课后练习4、外国诗歌三首致大海教学目的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诵读提示这首诗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的感情炽热而又深沉,全诗有一个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临别的忧郁、眷恋,到回忆时相对的沉静和郁郁不平,从追忆拿破仑、拜伦时的热烈、激昂,到最后一次告别时的悲壮、决绝。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过程。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节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欣赏品味: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四、课堂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五、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篱 笆 那 边教学目标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寓意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寓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联系实际示例: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7、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8、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三、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二、 作业给诗歌写一段赏析文字我愿意是激流教学目标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二、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明确:“我愿意”“只要”。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明确: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6、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四、小结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五、作业背诵诗歌 荷塘月色。 第一教时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 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作者、作品简介(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三、自读感知 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清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四、小结 荷塘月色充满着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我们下一课要仔细品位。五、 作业背诵课文4、5、6段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5、“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6、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8、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三。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老师。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四。作业针对本文的某一特点,写一篇文学短评6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鉴赏本文诗的语言和画的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意境美。3培养和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