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课改高中语文读本4文言文译文.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5307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新课改高中语文读本4文言文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新课改高中语文读本4文言文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新课改高中语文读本4文言文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译文】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1,犹考信于六蓺2。诗、书虽缺,3然虞夏之文可知也。4尧将逊位,5让于虞舜,舜禹之间,6岳牧咸荐,7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8功用既兴,9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10王者大统,11传天下若斯之难也。12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13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14此何以称焉?15太史公曰:余登箕山,16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17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18 【注释】1“载籍”,书籍。2“考信”,经考察、考核而得以确认。“六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蓺”是“艺”的本字。3“诗、书虽缺”,后世所传诗、书皆有缺佚,已非完本,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至孔子删为三百零五篇。尚书纬说,孔子求书,得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此处诗、书同称,实则是指尚书而言。4“虞夏之文”,尚书中有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记载了虞、夏禅让之事。5“逊”,退。6“舜禹之间”,上承尧让位于虞舜而言,指舜让位于禹,舜、禹继位之时。7“岳”,四岳,分掌四方诸侯的官。“牧”,州牧,州的行政长官。传说舜分置十二州,有十二州牧。尧、舜、禹之间禅让事,参见五帝本纪。8“典职”,主持职务。“典”,主管。9“功用”,功劳,成就。10“重器”,指祭祀用的最重要的礼器,在古代是国家与宗族的象征。11“统”,一脉相传的系统。12“斯”,代词,这,这样。13“尧让天下于许由”,相传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居。尧又想让他担任九州长,许由讨厌听到这种话,跑到颖水之滨去洗耳朵。事见庄子让王篇。14“卞随、务光”,相传汤将伐桀,找卞随、务光谋议,卞随、务光都不肯参与。汤得天下后又要让给卞随,卞随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自投椆(音ch$u)水而死。汤又要让给务光,务光认为汤的行为不仁不义,不愿久处无道之世,抱着石头自沉于卢水。事见庄子让王篇。15“称”,称颂,赞许。16“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因许由葬于此山,又名“许由山”。17“吴太伯”,周太王之长子。周太王想传位给中子季历及季历的儿子昌,于是,太伯同他的小弟弟仲雍一起逃奔到今江苏南部,自号其地句吴,受当地民人拥戴,为吴太伯。孔子称赞他三让天下,“可谓至德”。事迹详本书吴太伯世家。18“少”,通“稍”。“概”,大略。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1怨是用希。”2“求仁得仁,3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4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5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6盍往归焉。7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8号为文王,东伐纣。9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10“父死不葬,爰及干戈,11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2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3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14天下宗周,15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16采薇而食之。17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18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19我安适归矣?20于嗟徂兮,21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22 【注释】1“恶”,罪恶,过错,音。2“是”,指示代词。“用”,因。“希”,同“稀”。孔子这句话见于论语公冶长。3“求仁得仁”,语见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伯夷、叔齐是否后来有“怨”的情绪,孔子以此作答。“仁”是孔子理想中的政治道德标准,他曾作过多方面的阐述,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等等。4“轶诗”,指下文所引伯夷、叔齐采薇之歌。因未收入诗集中,故称“轶诗”。“轶”,通“佚”,”逸”,散失。“可异焉”,孔子云伯夷、叔齐无怨,而佚诗实有怨辞,因此说“可异”。5“孤竹君”,商代北方地区的一个诸侯国的君主。相传是商汤三月丙寅日所封,至伯夷、叔齐之父,名初,字子朝。“孤竹国”故地传在今河北省庐龙县一带。“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6“西伯昌”,即周文王,姓姬,名昌。“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7“盍”,音h同“合”。8“武王”,文王之子,名发。事详本书周本纪。“木主”,木制的牌位,用以代表死者受祭。9“纣”,商朝的末代帝王,国破兵败,自焚而死。10“叩马”,一作“扣马”,牵住马。11“爰”,句首语气词。“及”,涉及。12“弑”,下杀上叫“弑”,音sh。13“兵之”,对他们动用兵器,即杀掉他们。“兵”用为动词。14“武王已平殷乱”,这句话是站在周的立场上讲的,所以把推翻殷的统治称为“平殷乱”。15“宗”,尊奉,归顺。16“首阳山”,传说为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有多处,如甘肃陇西、山西永济、河南偃师等,今已不可详考。17“薇”,一种野菜,形似豌豆。18“西山”,即首阳山。19“神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帝王,曾教民农耕,故称“神农”。“忽焉”,很快的样子。“没”,去世,后写作“殁”,音m。20“适”,往,去。21“于嗟”,叹词。“徂”,往,此指死去,音c。22“邪”,疑问助词,音y6。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2且七十子之徒,3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4然回也屡空,5糟穅不厌,6而卒蚤夭。7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8肝人之肉,暴戾恣睢,10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11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12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13若至近世,操行不轨,14专犯忌讳,15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6时然后出言,17行不由径,18非公正不发愤,19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20是邪非邪? 【注释】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请见老子七十九章。“亲”,亲近,偏爱。“与”,赞许,赞助。2“积仁”,指不断地行仁德之事。“积”,聚积。“絜行”,把自己的品行修养得十分高洁。“絜”,通“洁”,用为动饲。3“七十子之徒”,传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此处是举其大概。“徒”,指同一类的人。4“颜渊”,孔子弟子,名回,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孔子称赞颜渊好学,见论语雍也。5“空”,一无所有,贫穷。6“糟”,酿酒所余渣滓。“糠”,舂米所余谷壳。“糟糠”喻粗劣的食物。“厌”,饱。7“蚤”,通“早”。“夭”,少壮而死。8“盗蹠”,传说中的大盗。庄子盗跖篇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蹠,同“跖”,音zh0。“不辜”,无辜。“辜”,罪。9“肝人之肉”,疑此句有脱漏讹误。庄子盗跖篇说“脍人肝而脯之”。“脍”,肉丝,此用为动词,切成肉丝。音ku4i。10“暴戾”,残暴凶恶。“戾”,音l。“恣睢”,任意胡为,音z9su9。11“党”,同类,同伙。12“遵”,遵行、遵循。13“彰”、“明”、“较”、“著”,都是明的意思。14“不轨”,不守法度。“轨”,本是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引申为法则、法度。15“忌讳”,禁忌。16“择地而蹈之”,典出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的地方以仁德所在之处为美;不选择仁德所在之处,怎能算聪明呢?所以要“择地而蹈之”。“蹈”,踏,踩。17“时然后出言”,典出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时”,合适的时机、机会。18“行不由径”,典出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径”,指不通车辆的步行小道。19“非公正不发愤”,假如不是为了主持公正,便不感情激动,发洩愤懑。20“傥”,通“倘”,如,若。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3举世混浊,清士乃见。4岂以其重若彼,5其轻若此哉?6 【注释】1“道不同不相为谋”语见论语卫灵公。2“富贵如可求”,语见论语述而。“执鞭之士”,王侯贵族外出之时,执鞭开路以为前驱,此处指卑贱低级的职务。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语出论语子罕。“凋”,凋谢,零落。4“见”,通“现”。5“其重若彼”,指重视修养德行,洁身自好。6“其轻若此”,指轻视富贵安乐与苟且偷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贾子曰:2“贪夫徇财,3烈士徇名,4夸者死权,5众庶冯生。”6“同明相照,同类相求。”7“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8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9附骥尾而行益显。10岩穴之士,11趣舍有时若此,12类名堙灭而不称,13悲夫!闾巷之人,14欲砥行立名者,15非附青云之士,16恶能施于后世哉?17 【注释】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语出论语卫灵公。“称”,称颂。2“贾子”,贾谊,雒阳人(今河南洛阳),少年即通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时召为博士,升任太中大夫,为更定礼仪制度事,为人不容,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任梁怀王太傅。怀王骑马,堕地而死,遂自伤失职,哭泣而死。时年三十三岁。事详本书贾生列传。3“贪夫徇财”,以下四句话见贾谊鵩鸟赋。“徇”,为某种目的而死,通“殉”。4“烈士”,胸怀大志,视死如归的人。5“夸者”,喜好矜夸的人。6“冯”,通“凭”,恃,靠。“冯生”,是顾惜生命的意思。7“同明相照,同类相求”,语出易乾卦。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8“圣人作而万物睹”,言圣人出现,发微探幽,著述立说,方使万物得以为人睹见。“作”,兴起。9“笃”,专一,音d。“笃学”,指专心好学。10“骥”,千里马。“附骥尾”,旧说“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此喻颜渊因孔子而名声更大。11“岩穴”,山洞。古代隐士多住在山洞中,故称“岩穴之士”。12“趣舍”,趋向与舍弃,指做官与退隐。“趣”,通“趋。”13“类”,大抵,大都。14“闾巷之人”,身居里巷的平民百姓。“闾”,里巷的门,音l。15“砥行”,修炼品行。“砥”,磨练,音d。16“青云之士”,比喻声名显赫或身居高位的人。17“恶”,疑问代词,哪里,音w。“施”,延续,音y。 译文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不免对孔子说的话)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扶养老人,便一起去归附他。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以暴臣啊代暴王,他还不知多荒唐!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这几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了。若要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诚如孔子教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感到非常困惑,倘若这就是所谓的天道,那么,这天道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说:“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贱的职务,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气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世间到处混浊龌龊,那清白高洁的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是如此重视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样鄙薄富贵与苟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方山子传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马伶传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 “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徐文长传译文徐渭,表字文长,在山阴县做生员时,声名很盛,薛公蕙在浙江做学官时,很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杰出人才。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到他的名声后,把他当作客人邀至幕府。文长每次参见胡公,身着葛布长衫,头戴黑头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高兴。当时胡公统率着好几个防区的军队,威镇东南地区。戴盔穿甲的武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爬着行走,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的身份却表现得对胡公很高傲,谈论者都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获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奉献给皇上,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此更加赏识文长,所有疏奏、簿计都交他办理。文长对自己才智谋略很自负,好出奇计,谈论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要害。在他看来,天下事没有一件令人满意的。然而,他终究未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时运。 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得志,于是以饮酒来放纵自己,尽情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的风光。他把见到的山峦壁立、海浪奔腾、胡沙满天和雷霆震天,风雨交鸣和树木倒伏,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鱼鸟,一切能使人震惊、惊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写进诗中。他胸中有奋发而不可磨灭的气概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写的诗有时像是发怒,有时又像是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哭泣,有时像游子被寒风惊醒。虽然这些诗作的体裁格律时有不高明之处,但是却匠心独运,有王侯的气魄,不是那种像女子一般侍奉他人的媚俗的诗作敢于企及的。徐文长的文章有真知灼见,气势沉着而法度精严,不因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因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是属于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素来不迎合时兴的调子,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名声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笔意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又涌现出一种妩媚的姿态,正像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有时,他又把剩余的精力另外倾注在创作花鸟画,画得都美妙飘逸而有情趣。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他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故作疯癫也更加厉害了。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招呼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但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我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可是徐文长终于因为不合于时,不得伸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我认为:徐文长先生一直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虽然如此,胡公是旷世豪杰,世宗是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说明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奏表送上以后,世宗很高兴,这表明皇帝是知道他的价值的。文长先生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百世之后,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这就是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的原因。真令人悲哀呀!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译文仓慈字孝仁,是淮南人。起初担任过郡里的小吏。建安年间,魏太祖皇帝(曹操)在淮南进行招募人民屯田,让仓慈担任绥集(安抚)校尉。魏文帝黄初末年,仓慈做了长安令,为官清净简约有法度,下级官吏和老百姓既害怕而又爱戴他。魏明帝太和年间,调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在西部边疆,因为战乱和内地隔绝,太守职务曾空缺二十多年,因此当地豪门大户强横自大,于是成为习俗。前任太守官员只不过遵守奉行旧有的各项制度而已,对这类坏习俗没有什么纠正和改变。仓慈到任以后,抑制打击豪强势力,救济照顾贫弱的百姓,非常符合当地处理政事的实际情况。过去大户族所占田地有剩余,但是普通百姓却没有立锥的土地,仓慈割取大户族多余的田地按人口都分配给贫弱的百姓。让老百姓只逐渐归还土地的成本。从前所属县城的讼诉案件大量堆积,县令不能判决,多数都汇集到郡太守这里。仓慈亲自去审阅,斟酌挑选轻重,如果不是犯了严重的死罪,只是用鞭或棍责罚后就释放了。一年当中判刑的还不超过十个人。又一件事是平常西域各族胡人要来中原贡献财物,但各豪门大户多拦路阻断,不准过往。在和胡人买卖贩运的时候,欺骗侮辱轻视,交易是否公平也大多说不清。胡人们对此怨恨,仓慈都慰劳他们。凡是要去洛阳的,就为他们出具过关的凭证并封盖官印;想从敦煌郡返回西域的,官府给他们公平换取钱物。常常用官府现成财物和他们进行交易。还派官吏和百姓在路上护送他们,因此老百姓和各族胡人一起称赞他的品德和恩惠。几年后仓慈死在官任上,郡里的官吏和百姓悲伤痛苦好像死了亲属一样。用画图绘制他的形象,怀念他生前的容貌。等到西域的各族胡人听到仓慈的死讯,都共同聚会在主管西域的将军戊己(派驻巡视)校尉和当地官长的驻地举行吊唁活动,胡人放声大哭,有的用刀划破面容,以表明出自内心深处的诚意。还为仓慈建立祠堂,在遥远的西域共同祭祀。高柔仁义执法高柔字文惠,是陈留郡圉县人。曹操平定袁氏以后,任高柔为管县县长。县里人平素听说过高柔的名声,一些奸邪的县吏听说他要来,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到任,发布教令说:“过去邴吉当政时,手下的佐吏曾经有过错,还能够容忍他们,何况此县的这些佐吏,并没在我手下有过失呢!把他们都召回来恢复职务吧!”那些离去的县吏听到这个教令,全都回来了,并且人人都勉励自己,结果全都成了好县吏。魏国刚建立时,高柔为尚书郎,不久曹操又任其为丞相理曹掾。军中有一个叫宋金的乐手与别人在合肥逃跑了。按照旧法,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要考杀其妻子。但曹操仍旧担心不能止息士卒逃亡,对于宋金的惩罚之刑更加重了。宋金有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在官府中服役,主管这件事的人上奏要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启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是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逃跑的士卒中也时常有后悔的,按照我的意见,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这样做第一可使与敌人比起来我们更讲信义,第二可以使逃亡的士卒产生归还之心。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其归还的愿望,假如再加重旧法,我恐怕现在正在从军的士卒,见一人逃亡,怕自己也被株连,也跟着一起逃走,以免遭到杀害。这说明重刑是不能制止士卒逃亡的,而是使叛逃士卒的数量更增加了。”曹操听后说:“很对。”当即停止了重刑,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大批的人也因不用重刑而得活命。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以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又转加他为治书执法。当时民间多次有诽谤妖言,文帝对此非常嫉恨,凡是有告发者就赏,被告者就杀。高柔上书劝谏说:“现在有妖言的人必杀,告发之人全赏。这样做既使那些犯过失误的人没有了悔过自新的机会,又会开凶狡之辈诬告欺上之头,这真不是用以制止奸邪减少狱讼的治世办法呀。愚意以为应该废除奖赏告发诽谤妖言之法,以使上天养育万物之仁能够发扬光大。”文帝没有立即采纳高柔的意见,所以互相诬告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时文帝才下诏说:“再有告发别人有诽谤之言的人,就治他的诽谤之罪。”从此之后,诬告的事就没有了。杜诗自请降职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那里任官为功曹,以公平著称。更始政权时,被征辟为大司马府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晓谕萧广,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杀,回京后把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口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派骑兵突袭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杀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赞颂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不应长期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以避让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 陛下卓越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一番宏伟的功业,收藏好兵器治理国家,众将都返回朝廷,全国和睦一家,千秋万代都将蒙受您创造的幸福,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还未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百姓,边境居民深受其害,不能自己保护自己。臣下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勤奋守卫边境,也未必能够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勤奋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不得休息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督责它立功。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满足于在内地郡中任官,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和缓地调用军队。先前汤武善于驾驭部队,所以从不因一时愤怒而出兵。陛下起兵已十三年,将帅和睦一,士卒欢悦。如今若是使公卿郡守都出自军人、则将帅将会自我勉励;士卒的优待与宿卫一样。则士卒会勇气百倍。为什么?一因为国家已经安定,人人都重视自己的性命,大臣以下官员,都怀恋乐土,不根据功劳给予报酬,而督责他们尽力,是不大可能的。陛下应该留下几个郡守的职位,以便拜任那些得胜班师的大臣;再出丰厚的奖赏,给那些长期服役的大卒。这样,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会争着舍生忘死;守城护塞的官吏,定能不辞劳苦;从而使得烽火准确,防守坚固。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现今杂用了一些愚昧、德行浅薄的人,断绝了功臣的期望,实在不适宜。 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掾史属吏之才,正值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特殊地受到极大恩宠,但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窃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特殊的恩典,不允许辞职。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道义使得我不能担当假意请求辞职之名,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若是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再授以较高官职,虽然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邢邵高情达识邢邵,字子才,是河南鄚地人,魏国太常邢贞的后代。他十岁就会写文章,在写作方面很有才能,秉性聪明,擅长记忆,每天能背诵大量文字。曾经由于连日大雨,他便(在家)读汉书,五天以后,就大致能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他的文章典雅华丽,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而且写得极快。邢邵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声名就已经在士大夫间传播开了。从孝明帝以来,文章教化十分昌盛,邢邵文章那独特美感,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每当他的文章刚一完成,就立即在京城广为流传,很快就到处有人朗读背诵。邢邵的秉性节俭朴素,平常操行谨慎,恪守礼法,与兄弟姻亲之间的关系和睦。他博览古代典籍,而且无不通晓。晚年尤其对“五经”章句潜心钻研,尽力探求它们的要旨。对占卜吉凶,礼节仪式,以及国事、私事等方面的请教、禀告,都能一一解惑去疑,成为世人的指导者。每当公卿聚会议论时,涉及到典制成例的撰写,他拿起笔就能完成,而且能广征博引。皇帝命令撰写朝庙乐章,他很快就能写好。邢邵的文章意趣恢弘高远,在当时独一无二,与济阴人温子升成为的文士的首领,当时的舆论尊称他俩为“温邢”。巨鹿人魏收虽然有天赋,文章也写得文采华美,但年龄比他俩小,所以温子升死后,他才和邢邵并称“邢魏”。邢邵虽然声望和实际才能在当时都很显赫,但从不借自己的才学和地位傲视他人。邢邵生性简朴坦率、不拘小节。他的车马服饰、器皿用具,只要凑合能用就行。他不住在家居的大屋里,却经常在一间小屋里生活。他有时将果品糕饼之类放到屋梁上,有客人来,就取下来与客人一起品尝。邢邵生性简朴,有操守,对待不同的意见特别能安然处之。士人无论贤能或愚拙,他都会去拜访或接待。有时候他对着客人,连解开衣襟抓虱子,边与客人畅谈。邢邵有许多藏书,却从不去校勘。看见别人校勘,他常常笑着说:“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我们到死也不能把天下的书读完一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校勘书籍呢?何况思考书中错误之处,也是一大乐趣。”范缜力驳有神论范缜字子真。范缜年轻时死了父亲,家中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谨。他不满二十岁时,跟随沛国学者刘王献学习,刘王献特别看重他,亲自为他行加冠礼。范缜在刘王献门下好多年,始终穿着草鞋布衣,出门步行。刘王献 门下大多是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子弟,范缜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范缜成年后,博通经学,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生性质朴坦率,喜欢发表标新立异的宏论,友人都认为不合适。他只有跟表弟萧琛最合得来,萧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钦佩范缜言简意赅。 范缜曾经侍奉萧子良,萧子良十分相信佛教,可是范缜极力表示反对佛教。子良问范缜说:“您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世上怎么会有富贵贫贱之分呢?”范缜回答说:“人生在世如同一棵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轻拂帘幌落到了茵席上面,有的受篱墙阻隔落到粪坑里面。落到茵席上的,你像是殿下;掉入粪坑的,就好比是下官。富贵贫贱虽然也是途径不同,因果报应究竟在哪里呢?”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服,但对他的言论深感惊奇。范缜回来后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见解,写作了神灭论。范缜的神灭论传到社会上,朝廷内外议论纷纷。萧子良召集僧人诘难范缜,却不能使他屈服。太原人王琰就写文章讥讽范缜说:“可悲呀范缜,竟不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什么地方。”企图阻止范缜再作答辩。范缜又回答说:“可怜呀王先生!知道他的祖先神灵存在的地方,却不肯舍弃生命去追随他们。”范缜的惊人言论都像这一类。萧子良派王融对范缜说:“神灭论当然不是正理,而你顽固地坚持这种理论,恐怕有害教化。凭你的出众才华,还怕做不到中书郎,可是你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应当马上丢掉它。”范缜听了大笑道:“假使我范缜肯出卖真理换取官职的话,早就做到尚书令、仆射了,哪里只是个中书郎啊!”才子任昉仁孝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父亲名任遥,为南朝刘中散大夫。任遥的兄长任遐,字景远,自幼勤于学业,家教严谨,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永明年间,任遐因获罪将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任遥拿着名片去求情申诉,边说边流泪,齐武帝听后很同情,最终任遐被赦免。任遥的妻子河东裴氏,聪明有德行,有一次白天睡觉,梦到四角悬挂着五彩旗盖,从天而降,其中一只铃铛落入怀中,心里非常害怕,而后有孕。占卜的先生说:“你一定会生才子。”后来生下任昉,身长七尺五寸,自幼聪明被人称作神童。任昉四岁时能背诵几十篇诗歌,八岁时就能写文章,自作月仪一篇,辞义非常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您有一个好儿子,都感到非常欣喜。这样的孩子一百个不为多,一个不为少。”因此,任昉的名气更大了。任昉的堂叔任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在任昉十二岁时,他喊着任昉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任昉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侍候在他们的身边,衣服从不解带,说话时难过地流下眼泪,汤药、饭食必先亲自尝一尝。起初任昉为奉朝时,被推举为兖州秀才,授为太学博士。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又引荐任昉为主簿。王俭每读到任昉的文章,必再三阅读,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说:“自傅季友以来,这样的好文章才又始见于任昉。如果孔门收录,则任昉已经过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于是,王俭让任昉写篇文章,看后,说:“正中我意。”王俭拿出自己写的文章,让任昉修改,任昉改定了几个字。王俭拍着桌子感叹说:“后又有谁知道我的文章是由你改定的呢!”任昉竟然被王俭如此赏识。后来任昉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当时琅邪人王融有文才,自认为无人能比,当他读到任昉的文章时,则自叹弗如,怅然若失。任昉因居父丧离职,三年服丧期间,非常悲痛,以至于用杖拄地才能起立。齐武帝对任昉的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因哀痛导致身体瘦弱,超过了丧礼所要求的,使人为他担心,照此下去,失去的并非只是你的好侄子,也是当今文坛的损失啊。你应该好好劝导他一番。”任遐劝任昉稍进饮食,任昉当时尽力咽下,等到叔父回去,又即刻呕出。任昉的父亲任遥平素喜欢兄槟榔,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临终的时候曾要槟榔吃,剖开上百个,竟没有一个合口的,任昉感到非常难过,自己虽也喜欢吃,但终生不再食槟榔。后为继母服丧期间,由于先前身体已经很虚弱,任昉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过好长时间才会苏醒,因而在墓边搭了间简陋的茅屋以尽丧礼。凡任昉哭过的地方,草木不生。任昉本来很强壮,腰带充实,服丧三年丧期后,虚弱得好像变了一个人,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鲁宗道忠实刚正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勤奋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专章拜见成纶,戚纶很器重他。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与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呆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邪恶之人),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很近,曾经穿着便装到酒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店回来。到了宫中,使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为何来得这么迟,该找个什么理由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听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认为鲁宗道忠实可大用。扬州清明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家家户户都会去展拜先人的坟墓;即使有些人家有许多墓要拜,也一定要在当天展拜完。因此轻盈的马车,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展转行驶。平民百姓也带着菜肴和纸钱,来到墓地。祭拜完后,便席地而坐,共饮祭酒,啖祭品。 这一天,四方客居的外乡人、徽州与山西的商人,和有名的艺妓,所有好事之徒,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在幽静的茂林里弹奏乐器。浪子们比武打架;孩子们放飞风筝;老和尚念叨经文;盲人说书讲故事;站立着的人众多,蹲着的人也数不胜数。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车马整齐地排列着,争先恐后地进城。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邱,尚能与此相比。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象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 南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而我睁大眼睛观赏,能不会有这种感情吗!杨继宗力持风节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杨继宗按时为他们提供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了。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人将一起被判处死罪。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由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带着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了。成化初年,由于王翱推荐,升任嘉兴知府。杨继宗只有一个仆人跟随,衙署书斋也很简易。他性格刚强廉直,孤傲严厉,凛然不可犯。而又时常召集父老询问疾苦,为大家排忧解难。在所辖府内兴办社学,明令规定:百姓的小孩八岁不上学的,就处罚他的父兄。他礼待学校教师,教师和读书人都竞相劝勉,文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御史孔儒清理军籍,许多老百姓被打死。杨继宗便贴出布告:“御史打人至死,知情者到府衙举报名单。”孔儒大怒。杨继宗便进去拜见说:“治官治民应有一定之规。您应着重清除奸邪弊端,对官吏惩恶扬善。像这样挨家挨户查核,则是行政机构的事,而不是宪司纠察之事。”孔儒不能辩驳,而内心十分痛恨杨继宗。临走时,突然闯进知府衙署,打开杨继宗的衣箱查看,只几件破衣服,孔儒满面羞惭而去。有宦官来嘉兴府,杨继宗送给他们的是菱角,芡实和历书。宦官索要金钱,杨继宗就发文牒取出府库银两,说:“银两全都在此,请交验提银印券。”宦官连连咋舌不敢动用府库银两。杨继宗入宫朝见,汪直想见他,他不去拜见。宪宗问汪直,入朝觐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 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人,只有杨继宗一个。” 知府九载任满,杨继宗越级提升为浙江按察使。他几次触犯了宦官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常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皇帝说:“莫不是那不私一钱的杨继宗么?” 张敏害怕了,连忙写信给张庆说:“好生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知道这个人了。”杨继宗努力保持高风亮节,而心地仁慈厚道。张淳决狱如流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太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人间词话十则译文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据此来区分它的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怎能认为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呢?“宝帘闲挂小银钩”怎能认为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呢?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