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4920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学法指导】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分(fn)外妖娆(ro )成吉思汗( hn) 数(sh)风流人物 今朝(zho ) 风骚(so ) 竞折腰(zh )/折本( sh)2解释下列词语。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二、学习研讨(一)导入。回顾写雪的诗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二)诵读诗歌。1.生自由读诗歌,将预习中的困难、疑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2.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尝试美读诗歌,并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互相点评。3.推荐学生分别范读诗歌的上下阙。师生点评。4.播放范读带。5.整体齐诵诗歌。(三)探讨品味,赏读诗歌。1赏读词的上阙。活动设计:朗读上阙并思考: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试从该句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和内容上作用、核心词汇的作用等角度去思考。)(点拨引导:上阙写雪景,由一个“望”字统领全文,可分为三部份,前三句概括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最后三句是想象写,从这一点来看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万”二字营造出广阔的意境,气魄的宏大,引导学生重读。“冰封”“雪飘”动静相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化静为动的手法,表现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灵动的活力。最后三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饱含着作者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提问: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通过对雪景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齐声诵读上阙。归纳上阙的主要内容及手法。明确:词的上阙主要描写了一个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的冰雪世界。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用了借景抒情,情景相融的手法。2. 赏读词的下阙。朗读下阙并思考:(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2)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3)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4)你对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有何见解?(5)你认为下阙中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惜”“略输”“稍逊”等词精当而富有深意。既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就肯定,又委婉批评其不足,极有分寸。“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略含讽意,传神地表现出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莽夫形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革命的领导者与群众,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是全文的主旨句。齐声诵读下阙。归纳下阙的主要内容及手法。 明确: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寓情于议。(四)总结、归纳本词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特点。 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读柳宗元的江雪,比较本文和课文在内容表达上的异同点。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相同点:两篇文章都写了雪景,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不同点:本文写的是寒江雪钓图,抒发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课文写的是壮丽的北国雪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练习反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chng)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ng rng)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明确: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_。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看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山_、_江_、_天_、_水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过渡_作用。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毛泽东诗词鉴赏】1.忆秦娥 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2.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we y)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4.浪淘沙 北戴河一九五四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课后反思】 2雨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自主学习】(一)资料连接: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台湾诗人。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背景:雨说是他在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二)预习检测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田圃(P)禁锢()留滞(zh)喑哑(yn)(y)襁褓(qin)(bo)喧嚷(xun)(rn)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忍冬: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整体感悟】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同桌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如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第五节可读得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诗歌为我们营造了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2、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略)3、“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出诗作的结构,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4、课文的主要内容为“雨说”,为什么课文的副标题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呢?明确:这个副标题概括了诗的内容,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欢悦,欣喜之情。也是对中国儿童的美好期待与祝福。5、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的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6、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示例:(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7、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手法?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读来更亲切,更感人,更有吸引力;使全文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合作探究】1、齐读第1-5节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方法连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如: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的含义。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3、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笑”象征什么?明确:“雨”是一位爱的使者,象征一种信念、一个道理,例如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笑”象征追求自由、幸福的声音。4、品味语言:1)体会“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的含义。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2)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明确: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3)“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由此联想到龚自珍的哪句诗?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它会直达人心,进入孩子的生命中。联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5、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交流展示】就感悟和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展示【拓展延伸】1、写出关于雨的古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2、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示例:我想对雨说:“谢谢你,春雨。我会将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您的洗礼。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又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反馈检测】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A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B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C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D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拟人、夸张)B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拟人) C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比喻)3、比较阅读,鉴赏提升(选做题)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课后反思】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3、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学法指导】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要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应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教学过程】一、 预习导学。1、 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2、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chn)颤栗(zhn) 闪烁(shu) 朦胧( mng lng ) 覆盖(f) 疲倦( p jun)3、查资料,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朦胧诗派: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5、思考: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对你感兴趣语句鉴赏一番。二、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学习研讨。1、自由朗读诗歌,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2、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对寒冷和残酷否定,对光明与美好的热爱与追求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 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三、精读品析。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诗句,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着重理解的诗句:(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提问: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提问: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提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2、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旨。提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星星向征着光明、温暖、希望、自由等美好的东西,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对理想和向往和追求,虽然迷茫失败而不失坚定的希望。3、诵读诗歌。【练习反馈】1、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2、朦胧诗鉴赏。走吧北岛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一切北岛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课后反思】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教学重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教学方法】1、诵读法: 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感悟法: 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虔(qin)信 颤(chn)抖镶嵌(qin)深邃(su)晨曦(x)河畔(pn)瞰(kn)望黝(yu)黑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学习研讨】(一)导入。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请一生介绍作者。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3.齐读。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三)指导自读夜。小组合作学习法。1. 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2.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2)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3)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合作研讨】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练习反馈】当堂训练(自由创作)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