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打印版.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4840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的四大基本形式说课的基本形式是“四大模块”模式,它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构成。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或虽然有教学经验但初次接触说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 “四大模块”的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说教材。这一板块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要说清这一课在整个教材的位置,又要说清在这本书以及本单元的位置。只有既清楚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清楚学生后续学习内容,才能定位准确。内容确定,目标从三维角度即可确定,勿需多说。第二,说教法与学法。针对内容,针对学生情况,找准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说教学程序。上面两个板块的内容搞清楚以后,下面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采用何种方式导入,如何突显重点,突破难点,要说出具体的方式方法等,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进行预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可一一说明。第四,说板书设计。这一板块如有,可说明其作用,如无,不用赘述。1.劝学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对提高他们学习爱好,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开启智慧之门,从先人著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劝学位于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 分式议论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说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荀子有关知识,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文言实词,学习于,者,而虚词和特殊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C,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说教学的重点难点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任务呢 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因为这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二、说教法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预备用时两课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利用板书提纲式的教学方法。3、质疑,点拨及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拓展法。选择以上教法的理论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根据以点带面和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用到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比喻论证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说学法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4,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的方法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用孙权劝学的故事导入课题, 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上检查答疑释疑1,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2,解题:劝学中的劝是何意 3,反复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字音4,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重点句式,词类活用第二课时一,学生爬黑板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师检查重点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4,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5,虽有槁暴(即使/虽然)6,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7,劝学(勉励/规劝,劝戒)8,而绝江河(渡/断绝)9,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二),翻译:老师强调特殊句式翻译: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兼以意译 2,翻译标准:信,达,雅疑难句子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强读qing,强劲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多种形式朗渎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问题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2,问题二:你认为劝学中的学就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吗 说明:探究的内容:一是紧扣能力目标二是明白学习的对象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品德的学习即首先学会做人扣情感目标四,拓展延伸: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并背诵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要求学习本文设喻或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关于学贵有恒的议论片段.2、师说今天我要说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第二篇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师说是韩愈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2、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3、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 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三、说教法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学法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304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五、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导语设计: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2、整体把握(共15分钟) (1)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4)齐读(4分钟) (5)理清全文思路(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共20分钟) 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3分钟) 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10分钟) 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5分钟) 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三四段的疏通理解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高一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这篇文章是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们的无限从机宗敬和怀念之情,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但教师不宜过多烦琐地分析,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领会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写本文的主旨2、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憎恨之情(2)知识与能力目标:弄清题目的含义,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理清课文整体思路,结合中心和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3、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A探讨文章主旨B遄摸重点语句(2)难点:A题目含义的理解B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语句二、说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三、说学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五、说教学程序拟订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解释题目,讲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讨论探究,质疑,理解文章主旨,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中三个典故的内容和作用第一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起悬念的作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姐妹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都是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歌颂,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揭露(放相关的教学录象,板书课题)2.简介时代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揭示了蒋介石统制集团的白色恐怖(放映资料录象)(二)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由于本文章篇幅较长,所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2.让学生理解题目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意思(只有这样使学生了解题目的含义,才不会认为“忘却”与“纪念”是矛盾的,不会造成阅读的障碍)明确:“因为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只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涑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烈士更好的纪念3.概括每部分的主内容(因为全文共有五部分,篇幅较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使学生更易吃透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点明题目意思,记叙和白莽的交往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由报章不登载几位年轻作家遇害的消息引入白莽这个人物2.鲁迅先生曾去信解释,表现了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三此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他们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表现了白莽的坚定与乐观3.结尾写:这书不是托柔石送去的呢!这是一个巧妙的过度渡,引出下文要写得人物柔石4.第二部分:写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坚)分析第二部分:1.作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写柔石:A模样B办刊物C看社会D个人生活E文学创作2.表达方式:叙议结合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同时被捕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得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分析第三,四部分:第三部分:双线合一,他们(左联成员)一同被捕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写柔石和白莽等人被捕和杀害该部分有两条线索:1.叙述柔石等人被捕至牺牲的经过2.叙,议结合写作者的情况和悲愤之情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分析第五部分:以强烈的抒情语句抒发自己的悲愤,与开头遥相呼应,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尊敬之情1.过渡,由回忆到现实,由记叙到抒情2.揭露政治黑暗“无处写”3.控诉,点题呼应,表达坚定的信念(三)探究讨论第二课时1.讨论文章中说岳全传高僧坐化,方孝儒,晋朝向秀作思旧赋三个典故的内容和用途2.讨论作者的主旨和情感3.通过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重点句的理解(四)拓展延伸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二、说教法: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二)、课前检测: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三)、新课讲授: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2)归纳方法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四)、比较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第2、3、4题。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5.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说教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2、说教学目标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说重点难点: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二、说教法: 1、自读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3、诵读法。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介绍文体,归纳重点文学常识时,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学法: 1、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自读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归去来兮辞表情达意,笔到意随,音韵和谐,文辞流畅,天然无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再好不过了。 3、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二)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三)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总结: 1、重要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虚词: 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 曷不任去留(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来: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以:介词 (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 ) 连词 (同 “而” ,表修饰;同 “而” ,表并列;表目的,来;才 ;因为) 而:代词(通“尔”,你的) 连词 (表假设,如果 ;表转析;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 之:代 词 (他们;我 ;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 3、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4、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四)解读文章的1、2两段:以“归去”为中心词,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从何归去为何归去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五)涵咏体味文章思想感情: 1、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2、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 归去来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要点: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群,厌倦了黑暗腐败的官场,强烈的渴望乡园田居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物质的享受并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要点:乐于田园生活,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惬意自得。) (六)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七)作业: 1、将本文改为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写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内容上力求少而精;样式上要求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好的板书应该成为一堂课的灵魂!我把本课的板书设计为:板书设计: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室内园中情感线索:自责自慰怡然自乐闲适怡得潇洒旷达6.荷塘月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下面,我将把自己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是鲁教版第三单元“走进自然”里的第二篇散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现在我主讲第二课时。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3、说重点、难点:(1)、 通过品读语言,体味文章语言美。(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题材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学生在写景散文的写作中显露出很多缺陷,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的描摹,文章显得无味。因此生动吸引的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重点揣摩散文的语言美。三、说教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 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 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 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二)品味语言: 欣赏抒情散文,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将以本文第四自然段为例,从词、句、段三方面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魅力。设计如下:1、配乐朗读第四段。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味语言的美感。2、炼词: 请同学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出叠词。学生找出后,独立完成对叠词的品析,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而教师应及时作必要的启发指点,例如:(1)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教师在学生活动完毕后,可作简单的总结:使用叠词,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全文中叠词的使用多达20处,这是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所以需要学生认真体味。3、炼句: 这段散文不仅词用的好,而且句子也很有特色,学生进而说出句中运用了修辞手法,顺势我让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修辞格的句子。教师引导性提问:(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少用裙子来比喻叶子,这里裙子与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引导学生注意“亭亭的舞女”这个修饰语,找出相似点,并学习用比较法揣摩语言)(2)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角度来赏析文句。其次,问题本身也起一些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揣摩语言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讲到通感(重点)时,除了要学生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教师适时还可以引用宋秦观浣溪沙的词句来说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之后课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全班分享。4、炼段: 词、段进行赏析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作必要指导。(1)这段文字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2)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动静,远近,上下)小结: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动静,以及空间上远近和上下写景顺序的运用。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使得学生明确了写景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些写景技巧使得这些平常的景物组成了一幅恬静的月下荷塘图。而这幅宁静图景正反映出此时的作者心情正是宁静无波。从景中品情,情景交融。5、赏析第五段。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从词句段三方面对第五自然段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泻、浮、画)以及正侧描写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6、美读: 让全体学生再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以上对语言涵咏,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的魅力。(三)小结本课: 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清新凝练。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这些语言技巧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以鱼”。(四)第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词:叠词 月下荷塘 句:比喻 拟人 通感 段:动静 远近 上下 情景交融 词:动词 荷塘月色 句:比喻 通感 段:正侧结合7、烛之武退秦师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述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2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三、说学法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