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4764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问题1、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治国思想:仁政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方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和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人口多、农业经济不发达的国情。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吃穿用都严格的定量供应。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状况: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原因:“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1)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的措施是?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2) 新中国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举措: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 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哪些重大战略决策?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3、材料一、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企业普遍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评价: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原因: 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原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结论: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4、(1)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如何解决民计民生问题? 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2) 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张:平均地权。 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时期右派叛变革命。(3) 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措施:推行“以工代赈”。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4) 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问题: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什么? 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意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的分裂与统一1、基本情况: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四次统一(秦、西晋、隋和元)和三次大的统一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秦、隋、元三朝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1)、长期的战乱纷争,广大人民渴望统一;(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3)、完成统一的一方力量强大,分裂割据的一方衰弱腐朽;(4)、杰出人物采取正确的统一方针策略。3、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4、我国古代出现分裂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原因;(2)、地方势力膨胀是分裂割据的政治根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中央集权不力是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5)、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割据的原因之一。5、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分裂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2)、分裂时期,历史仍然在发展,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等,同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二、朝鲜半岛问题1、古代:中朝亲善:、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觐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以和议而终;、唐朝:与朝鲜关系密切,有人员、技术文化、经济贸易往来。2、近代:屈辱抗争:、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四个环节:A、江华条约,打开朝鲜的门户;B、甲午战争,控制朝鲜;C、日俄战争,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D、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抗争: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法西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3、现代:统一曲折:、朝韩分裂:、朝鲜内战:、朝韩会晤,2000年6月,金大中和金正日发表共同宣言,进一步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朝鲜统一,一波三折,原因:A、严重的军事对抗的存在;B、政治分歧很大;C、双方经济实力悬殊;D、双方有效沟通明显不足;、中、日、美、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三、台湾问题: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 夷洲隋唐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 流求元朝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 小琉球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南京国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恶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3、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2005年毛泽东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2)、不利因素:、恶势力的百般阻挠;、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日本右翼势力与*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5、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四、我国的土地制度:1、(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共产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2、 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 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五、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西汉:编户齐民。 、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2)、演变趋势或规律: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商品税逐渐加重。(3)、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2、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3)、南移有明显特征:、北民大量南迁;、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3、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主要表现:、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4、古代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菱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中外交流的加强;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前朝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