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改版审定中学七级语文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3800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4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改版审定中学七级语文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春改版审定中学七级语文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春改版审定中学七级语文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春最新改版审定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导语设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 简介叶圣陶先生。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3.介绍作者张中行。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2.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修改文章待人厚 送客复信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教学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人物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学法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技巧:注意首括句。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篇的主旨。注意结尾句。它往往小结一段或一篇的中心。联系前后句。可以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解释考查词句的特定含义。注意文题。有时文题直接透露主要信息。板书设计修改文章待人厚 送客复信作文做人律己严 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第2课时学习目标1. 速读课文,梳理思路。(重点)2.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难点)3. 理解写法,把握形象。(重点)4. 联系生活,拓展训练。(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梳理思路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目标导学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教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评判所填的结果。教师引导,课堂交流。可提示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可指名朗读相关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可事先准备好习作,进行示范修改。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因小见大的写法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 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因此布置预习很有必要。2.本文的语言表现出两种不同风格,因此有必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来辨析。3. 课后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足之处:1. 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细节问题,课后有必要进行补充。2.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14 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过程与方法】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导语设计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1.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驿路花瓣喷香 撵走 麂子修葺好奇干草陡峭2. 介绍作者。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目标导学二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2. 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3.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4.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2)课文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教学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线索进行写作思路。可采用灵活的形式,教师先做示范,再由同桌按照此种方法进行互问互答。【学法指导】运用悬念,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间题,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的关注。悬念的特点,先将疑问悬在那里,然后,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故意不予理会,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令人念念不忘。总之,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开矛盾,而是蕴蓄比较长的时间后,再开“悬念”,写出结局,回答先前的间题。板书设计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第2课时学习目标1.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重难点)2. 合作探究,把握写法。(难点)3. 总结全文,拓展训练。(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l)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3)文章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2.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1)文章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2)文章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思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 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沏底解 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间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 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 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把握写法,1.第五部分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有什么作用?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 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 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3.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 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4. 本文的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 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 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目标导学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1.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 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2.小组讨论:梨花姐妹开旅店是利还是弊?【教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互问互答。教师引导,课堂交流。可指名朗读相关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集体齐读该部分,再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学法指导】理解或赏析文章的标题:可以从把握标题的一般作用着手: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选择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寻求继续传扬的方式。板书设计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误认小屋主人再深悬念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雷锋精神代代传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情节波澜起伏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一语双关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 对于本课,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的形式,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2.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写法,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3. 所设问题,基本上来自学生的阅读体验,做到了准确而不模糊。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束缚得较紧,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引导学生大胆设疑。2.为了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悬念”,“文似看山不喜平”。15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重点)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难点)【过程与方法】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激发兴趣)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设计2:(激情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整体感知:2.听朗读: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注音: 契约() 揽() 悲天悯人()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目标导学二 :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明确:第一二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三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五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逐层分析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因为贫穷、失意、死亡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个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是乐,不是苦呀!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目标导学三 :读懂文意,拓展迁移1. 拓展训练:每天,我们的校长和值周老师都站在校门口护送同学们,这是他们把关爱同学的安全当成了一种责任。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是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所以“责任是”,让同学们说一说。2. 文意总结: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教学提示】梁启超的简介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老师加以补充完善。注音可由学生上黑板完成。解释词语可以有学生选择完成,并且造句以加强对词语的掌握。【学法指导】议论文结构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可分两大类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板书设计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 不能逃避责任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以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3.注重联系生活,读写结合,通过片段说话训练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也训练了写作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说话训练很难普及,训练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 “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设计3:(激情导入)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设计4:(哲理导入)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背景介绍,检查预习1.题解: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目标导学二 :初读美文,整体感知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如“馨”、“牍”。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目标导学三 :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目标导学三 :赏析诵读,欣赏形式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目标导学四 :写作尝试,拓展迁移1. 背诵陋室铭。2.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3.仿写一篇铭示例(一):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示例(二):奥运铭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4.结束总结: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教学提示】背景介绍,可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再分别汇报,这样效果更好。【学法指导】铭文特点: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教学提示】可指名朗读,在此基础上同桌讨论、交流。【学法指导】类比: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类比的作用:就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教学提示】可以分组合作,教师补充完善。【学法指导】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将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顽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作者将通过视觉得到的物像,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对物像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有许多散文创作者认为,意境纵然是由对具体物像的刹那触动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还需要不断的提炼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石匠的精心雕磨,才会成为真正的宝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创设一般要经历感应、孕育和激变三个阶段。板书设计陋室铭(托物言志)1.(13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第2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说”的特点;(重点)2.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指导朗读1.板书课题:爱莲说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3.指导顺畅朗读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甚蕃()淤()泥濯()清涟()不染()亵()玩隐逸()噫()鲜()有闻学生齐读课文。4.指导诵读课文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理解内容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3.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5.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明确:敬佩、赞美之情。6.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7.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8.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9.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10.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11.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个性表达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目标导学四:迁移运用,体会鉴赏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教学提示】采用跳读方式;小组互动、交流,班级中展示。【教学提示】这个环节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教学提示】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可预先设题(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法指导】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文体,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而且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教学提示】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学法指导】衬托:是语文学科中的表现手法的一种,可分为正衬与反衬。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 视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教学反思可取之处:利用课件展示了教学的主要环节和用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练习和简明参考答案,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印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学生创造能力。我在导入新课时配上了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在最后的集体背诵环节,也配上了与课文情调相宜的音乐。不仅营造了古雅的课堂气氛,也大大增加了课堂效果。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兼顾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他们的领悟能力差,学习效果不太好。2.在课堂上,没有重点突出,什么都想讲,导致上的很累,学生听得辛苦,但教学效果却有待商榷。17 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导语设计设计1:(文学角度)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因为这些花中都能体现出生命的顽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宗璞的脚步,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设计2:(激发兴趣)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设计3:(激情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驻足观赏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受作者对紫藤萝花寄予的浓浓情怀。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重点)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指导朗读简介作者:先来认识作者宗璞,她是一位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是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她的这些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正音:迸溅(bng jin) 伶仃(lng dng)盘虬卧龙(qi) 仙露琼浆(qing)酒酿(ning)指导朗读:紫藤萝花是什么样的呢?那么它何以能让作者得到一份宁静和喜悦呢?请同学们跟着屏幕一起朗读课文。朗读完之后,先正音,再请同学起来谈谈,你想到了什么?明确:美丽,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困难等等。4.再读课文,把我们的感情读出来,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明确:赏花 第 1-7 自然段 欣喜惜花 第 8-9 自然段 遗憾思花 第10-11自然段 振奋 (由花产生的思考)目标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