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3134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语文之诗经电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春秋末期,经孔子整理删订,共收诗311篇,其中6篇为有题目而无文词的“笙诗”,实际收录诗歌305篇,举其成数,故又称诗三百。到汉代时,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才称作诗经,并沿袭至今。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谣、土乐,含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用的是周朝王畿的乐调,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多采庙堂祭祀舞曲,含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这些乐歌题材十分广泛,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各地的风俗习尚,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风韵、人伦情感、人本意识,具有“美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其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诗歌史的辉煌开端。集评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性情,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昔仲尼所删诗三百篇,初传卜商,后之学者,以师道相高,故有齐、鲁(韩、毛)四家之目。(唐皎然诗式“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悯)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宋朱熹诗集传序)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国风、小雅为刺者多,大雅则美多而刺少,岂其本原固有不同者欤?夫先王之世,君臣上下有如一体。故君上有令德令誉,则臣下相与诗歌以美之。非贡谀也,实爱其君有是令德令誉而欣豫之情发于不容已也。或于颂美之中,时寓规谏,忠爱之至也。其流风遗韵,结于士君子之心,而形为风俗,故遇昏主乱政,而欲救之,则一托之于诗。序曰:“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然则刺诗之作,亦何往而非忠爱之所流播乎?是故非有爱君之心,则天保既醉,只为奉上之谀词。诚有爱君之心,则虽国风之刺奔刺乱,无所不刺,亦犹人子孰谏父母而涕泣随之也。(清程廷祚诗论十三)卫风伯兮 汇评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毛诗序)伯兮,人有从武庚而伐卫者,室家忧而作。一章二章赋也,三章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汉申培诗说)范氏曰:“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文王之遣戍役,周公之劳归士,皆叙其室家之情、男女之思以闵(悯)之,故其民悦而忘死。圣人能通天下之志,是以能成天下之务。兵者,毒民于死者也。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伤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灾,故圣王重之。如不得已而行,则告以归期,念其勤劳,哀伤惨怛,不啻在己。是以治世之诗,则言其君上闵(悯)恤之情;乱世之诗,则录其室家怨思之苦,以为人情不出乎此也。”(宋朱熹诗集传卷三)赏析伯兮一诗以一位在家独居的妻子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诗一开篇就以“伯兮”唤起,可见妻子对丈夫爱之深与思之切。接下来就以自豪的口吻从英武与善战两个角度夸耀丈夫,既显示妻子对丈夫爱的深挚,又说明妻子以国事为重的心志,诗以此为基调,自然高昂而不低沉了。由于对丈夫由衷地敬佩,所以妻子的这种爱就愈加深厚,思念之情也就愈加强烈。从第二章开始,便以思夫之苦来表现其爱之深。诗首先从最富女性特征处着笔,来展示其心灵世界。梳妆,这几乎是女性展示自己女性美的一种天性,然而自从丈夫出征后,妻子苦苦思念,无心再去梳洗打扮,整天蓬头垢面,对爱的痴迷专注情状作了绝妙的描述。如果说前二章用了“赋”的直叙方法,第三章开头二句便改用了比兴的手法: 以大旱盼下雨来比喻盼夫归来的渴望,以偏偏烈日炎炎比喻希望的落空。第四章开头二句用了假设反证的方法: 听说忘忧草可以使人忘忧,可是到哪里才能找到呢?是的,世上从来就不存在真能使人忘忧的草,一个“焉”字已流露了这层意思。三、四两章写的都是事与愿违,加深了思夫的痛苦,乃至头痛欲裂,病态恹恹。但妻子却甘愿如此,以示爱情的坚贞。伯兮一诗具有刚柔并济的风格,夸夫有豪放的气度,思夫有婉约的缠绵,且以柔为主、以刚为辅,刚柔相辅相成,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诗虽短小,却体现了诗经的基本艺术特征,有重章叠句,也有赋比兴手法的穿插运用,曲尽其妙,富有感染力,是诗经中一首优美的爱情诗篇。王风黍离 汇评黍离,闵(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毛诗序)幽王伐申,申侯逆战于戏,射王弑之。立平王于申,自申迁洛,命秦伯帅师逐犬戎于镐京,寻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师,过故宗庙宫室,秦人皆垦为田,咸生禾黍,旁皇(彷徨)不忍去,故作此诗,赋也。(汉申培诗说)赏析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东周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此诗中的具体物象只有黍和稷,它们在北方是随处可见的农作物,这就使诗中的环境变得具有普遍性与抽象性了,因而由此环境引起的感慨,也具有了不确定性。基于此,对此诗的写作背景与主旨,有多种解释。毛诗序解释说是东周初年王朝大夫返回镐京时,见西周宗庙宫室都已坍塌毁弃,上面长满了庄稼,十分感伤,于是作了此诗。这是传统的说法,因此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此说的依据,若宫室毁弃、家园荒芜,一般以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来形容,似不应以“彼黍离离”来描述。更为合理的解释是: 虽然庄稼茂盛,但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安居乐业,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常年四处漂泊的流浪者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呼喊。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前二句都是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主人公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个别词语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自己长期流浪而不能安居。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长期“行迈”离乡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痛,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小雅采薇 汇评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杜以勤归也。(毛诗序)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前四章皆兴也,下二章皆赋也。(汉申培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赏析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此诗选自小雅,却与国风同样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附录一备选课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豳风东山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事)行枚。者,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果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蛸在户。町鹿场,熠宵行。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仓庚于飞,熠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附录二兵祸战乱诗词乱后逢村叟唐杜荀鹤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水自潺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乱 后 寄 兄金李俊民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昼烽夜火岂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丁鹤未归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此生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选二)金元好问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附录三诗经的内容及艺术概述诗经分风、雅、颂三类,这些诗歌主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有一小部分是由先世流传下来,又经后世补记或编定的,但这些诗歌的雏形产生的年代则远在西周建国之前,如商颂里那些商人用于祭祀英雄祖先的祭歌,大雅中那些对周族先王创业立国的颂歌等。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的英雄形象,与后世御用文人抽象地颂扬帝王功德的谀词是迥然不同的。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还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风诗与颂诗、雅诗有所不同,它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所有的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劳役兵役繁重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风诗一百六十篇是诗经的主体与精华,后世人们甚至以“风”来代替对诗经的称呼。风诗多是民间歌谣,形式自由而多样,是反映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比较理想的艺术形式,风诗的艺术特色代表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艺术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中的民歌都直面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概括生活画面与艺术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这种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传统。诗经的风、雅、颂是原来就具有的乐曲名,而“赋”、“比”、“兴”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即直接叙述其事或直接抒发其情,这不独是诗经的重要手法,也是任何文学作品常用的方法。诗经民歌的独特之处在于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利用两种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点来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物或感情转换成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或浅显常见、容易理解的事物。“兴”就是先借助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引出所要咏唱的对象。由于借助的事物与咏唱的对象有某种联系,往往起到联想、启发、象征、暗示、烘托的作用,有引人入胜之妙。比、兴手法丰富了作者的想象力,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中的形象与意境更为生动而感人。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其语言异常精练,是经过提炼加工过的规范化语言。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或使形式富于变化,一些诗又能突破四言而采用杂言的形式,错落有致,但节奏依然自然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经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和叠字,使语言更加优美动听,使感情表达与景致描写曲尽其妙。有些诗使用了“兮”、“猗”、“只”、“也”等语助词,对后来骚体诗的产生有很大影响。章节的重叠反复,也是诗经艺术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使诗经更便于反复吟唱,更便于记忆,更增强了它的节奏感与音乐性。其重章叠句在每章中往往略有变化,只更换少数字,便起到了使叙事层层推进与抒情不断深化的效果。诗经中的诗,都是合乐的歌辞,非常讲究节奏与韵律,尽管后来乐曲失传,但从诗经的用韵仍能看出这一特点。诗经用韵大部分是隔句韵,一章一韵到底。也有逐句韵和章与章之间不换韵的,也有抱韵(一、四句或二、三句用韵)、疏韵(隔两句用韵)、遥韵(上章与下章某相应部位句子用韵)等。韵法的多样化,能更好地表达对复杂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感情的抒发,使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附录四诗经研究综述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间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春秋末期经过儒家学派的编订、“正乐”,作为一门必读课程在门徒中传习,并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对诗的一系列论述,如“思无邪”、“兴、观、群、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奠定了后世儒家诗经批评的理论基础。诗被奉为“经”,并改称诗经,是从西汉开始的。由于秦的“焚书”,汉初人们所研读的诗,是由口头吟诵而流传下来的。当时有四家传诗,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三家虽各有不同,但都以穿凿附会的方法,不同程度地掺杂着阴阳五行的思想,曲解诗意,来宣扬儒家的教义。与三家相对的有大毛公毛亨与小毛公毛苌所传授的毛诗,毛亨的诂训传多以文字与名物的训诂来解诗,少了荒诞迷信的色彩,并将诗篇依世次排列,使其解诗有了一个简明的时间顺序。东汉时期,毛诗逐渐取代“三家诗”的统治地位,这实际是汉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斗争的结果。后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又为毛诗诂训传作笺,进一步提高了毛诗的声誉。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兼采今文之说,以毛诗为本,兼取“三家诗”之长,其笺不仅超越“三家诗”,对毛诗也是一种充实、提高。所以毛、郑诗学为后人所宗,统称之为汉学。魏晋六朝时期,随着纯文学作品的发展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熟,诗经研究也有了新的改观,出现了专门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诗经的现象,如在文心雕龙中设有明诗、情采、比兴等篇,对诗经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创作经验等均有精彩的论述。到唐初,孔颖达集魏晋至隋代学者们研究诗经的成果,又为毛诗、郑笺作疏,撰成一部集大成之作毛诗正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学诗经传、序、笺、疏的内容越来越显得陈旧,对诗经进行新的解释,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需要。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便以注重实证的思辨,对日渐僵化的汉学诗经学提出了批评,对诗经的本义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是朱熹的诗集传。诗集传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的新成果,对毛诗序进行了批判,初步运用文学的观点对诗经六义作了新解释,第一次明确提出“风”诗是诗经的主体,为被后人称之为“宋学”的学派奠定了基础。以诗集传为代表的宋学解释诗义简明扼要,克服了汉学注疏的繁琐冗长,为多数学人所乐于接受,所以元、明时期的诗经研究基本是宋学的继续,但宋学的末流也有僵化与空疏的毛病。明后期,在音韵、校勘、名物考证诸方面有一些成绩,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开创了诗经音韵学的研究,对诗经艺术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在各家的诗话中。宋学发展到清代,其空谈心学的流弊愈加严重,学术界的有识之士便以复古为解放,以复兴汉学来摆脱宋学义理的束缚。他们主张治学要讲求实证、经世致用,在诗经研究上注重考据、训诂,这与汉学的作法是一致的,并产生了以考据著称的乾嘉学派。专治毛诗的专家陈奂著诗毛氏传疏,是毛诗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则摆脱了门户之见,既能突破宋学旧说,又不囿于汉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学派之争持久而激烈,但几千年来各学派又都把诗经当作经,并借研究来宣扬封建礼教。真正破除迷信,跳出经的圈子来对待古代这部诗歌集,是从“五四”开始的。1923年郭沫若出版的卷耳集,是我国第一部诗经现代选译本;胡适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提出对旧的诗经研究进行清算;古史辨派对诗经的考证辨伪,对动摇封建经学地位有一定作用;闻一多把民俗学与考据学结合起来,从文学分析的角度,来发掘诗经的真谛与艺术精华,这些都属“五四”以来反封建、思想解放的产物。能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来研究诗经,当数郭沫若与鲁迅,他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诗经的奠基者。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流传、文字训诂考证、内容、艺术特点、艺术方法等,都有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诗经研究更迈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代,其标志是: 清除了“左”的思想影响,树立了建设当代诗经学的时代意识;创建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诗经研究学会;建立了强大的诗经研究队伍,著述甚多,形成了诗经研究史上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确立了诗经学的完整的、科学的研究体系,以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研究的新课题层出不穷。参考书目汉 毛亨传、郑玄笺、唐 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57宋 朱熹集注诗集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收入古典新义,古籍出版社1956吴生诗义会通,中华书局(上海)1959余冠英选注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金启华注译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金开诚诗经,中华书局1963周满江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程俊英诗经漫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张震泽诗经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张松如商颂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姜亮夫、夏传才、赵逵夫、郭维森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中小学已学篇目王风君子于役(初)卫风氓、木瓜,秦风无衣,邶风静女,魏风伐檀、硕鼠(高)有*号者为阅读或背诵课文,“小”、“初”、“高”代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