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三单元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7642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三单元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三单元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三单元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说明:建筑、园林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文内涵,学习本单元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厚。学习本单元,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如何抓住事物特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事物。11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本节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能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3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学习重点】:准确划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如何引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难点】:理解开头一段的妙处(一)导入新课:(略)明确本节学习目标(见上)教师说明:阅读说明文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二)整体感知:明确文中部分词语的读音及意义:例如:弧形、拱桥、洨河、张鷟、桥墩、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学生朗读课文(或听教师事先准备的录音),并思考“本文的结构内容”教师说明:1、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2、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一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有深刻明白的认识。(三)明确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参考):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第一层(第38自然段),先概括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然后以赵州桥、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加以说明。第二层(第9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四)思考并讨论:1、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层层深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答:文中作者选取了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首先介绍世界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具体举例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2、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其结构特点怎样?是按照怎样顺序来写的?答: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赵州桥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介绍赵州桥的顺序是先概括说明,然后再具体解说桥各个构成部分。3、文中介绍了“卢沟桥”的哪些内容?结构特点怎样?答: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特殊的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4、既然课文写的是中国石拱桥,并不是具体的哪一桥,一个例子都不举行不行?答:不行,因为中国石拱桥是中国国土上无数座石拱桥的一个名称。它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只有通过一座座具体的桥来说明才能说明白。5、中国石拱桥数量不可胜数,为何只选赵州桥和卢沟桥加以介绍?答:因为二者在我国成千上万座石拱桥中最具有代表性,前者是只有一个大拱的石桥,时间最久;后者是联拱石桥的杰作,且具有特殊历史意义。6、文章写完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后,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非要来个第10自然段呢?答: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而不是中国古代石拱桥,这就允许写现代石拱桥的情况。再者,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成就是辉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达1125米,远远超过了374米的赵州桥大拱,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还有,我国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双曲拱桥”就是其一。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令读者精神振奋。如果去掉最后一段,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就不够完整。7、具体文中的说明顺序?并说明其作用?答:由一般到个别。先整体,后局部。依照时间的先后。这样安排顺序,既突出重点,又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使读者对桥的形状、特征、作用等有了明确的认识。8、体会开头一段的妙处。用雨后彩虹作石拱桥的喻体,生动形象,既告诉人们有关知识,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加深了读者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的认识。(五)布置练习(略)(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明确本节目标】:1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2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一)导入:(略)(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并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三)教师说明:1、 本文语言特色:简朴。简朴在遣词炼字方面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最伟大”;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妙趣横生,绰约多姿,准确和严密,这主要表现在运用词语、造句和组织句群上。关于运用词语,如在第一段的三句话中,分别用了“桥”“拱桥”和“石拱桥”这样三个范围大小不同的词语。在列数字说明时,数字准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准确的表现。文中也用了一些“概数”,如“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路面平坦,几乎与桥面平行”,这些句中的“左右”“大约”“几乎”是表示约略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反而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也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关于造句,如说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在这个句子中,用“可能”表示估计,用有记载表示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示程度,使全句的意思既准确又严密。再如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个复句极为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最伟大、最坚固和最古老。关于组织句群,如第九段对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再如第十段,除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以外,是一个用事实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的句群。这个句群可分为两个句组。第一、二句是一个句组,第三、四句是又一个句组。两个句组从量和质两方面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2、 为了把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说得明晰、具体,特别要把赵州桥、卢沟桥的艺术价值说得生动形象,本文还适当的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就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给人的印象具体、深刻。数字说明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的虽然只是概数,但也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比较说明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这种说明方法,使人印象很深。(四)思考并讨论:(1)总结课文最主要的写法:答: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石拱桥的特征。(2)在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删去“不但”“而且”,是不是可以呢?或者改为“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是不是可以?答:“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不可以删去。如果删去,就失去了原来的递进关系。先后次序不可以颠倒,颠倒后就会改变作者的原意。(3)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和历史后,作者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构造。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非常具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如“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一句中,把“可算”换成“一定”行吗?答:不行。那就太武断了,原句是表示估计,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4)第9自然段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能否调换顺序?答:不能。因“首先”“其次”“再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层次清楚。所以不能调换。(5)文中在说明事物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并说明其作用。(略)(五)布置练习:(六)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明确本节目标】:1围绕说明文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一)导入(略)(二)教师展示本节目标(见上)(三)整体感知1集体明确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并请同学充当解说员介绍。2总结梳理:对象中国石拱桥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顺序由一般到个别、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顺序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四)拟题训练1、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是_、_、_。(3)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4)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有什么特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5)指出文中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_、_。(6)文中举“福建漳州的江东桥”的例子是用来说明_。3、 相关链接:海内第一桥(乐嘉龙 浩勃)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C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D,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 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_。2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A盘踞 凝聚 精妙 居然B静卧 凝固 美妙 诚然C盘踞 聚集 巧妙 当然D静卧 凝聚 绝妙 果然3第段中加“”号的“多”“据估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_4根据文章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_5第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_6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从所给选项中选出3项。选项:规模之大桥基之固建筑上创新建造的时间之长桥上两边有扶拦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原因是_(只填序号)教师引导回答:1最大特征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2选择D。3不能。因为“多”表示石板的长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删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据估测”表示大致估计,并没有实际称量,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实际称量后的重量,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借用涨潮的浮力,用木排运石块放置到桥墩上的方法叫浮运法。5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喻。6原因是。(五)布置作业(六)课后反思12、桥之美吴冠中【本课学习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一)、导入新课:(参考)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展示学习目标)(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建议)(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四)、思考以下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选做)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五)、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描写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写桥之美。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句子: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六)、拓展延伸: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提示:从内容和写法上考虑)教师点拨: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七)、布置作业(八)课后反思13、苏州园林叶圣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理解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这是一篇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文”。 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后改为苏州园林。2、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为下列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池沼( ) 嶙峋( ) 着眼( ) 琢磨( )丘h( ) 轩xi( ) 相间( ) 对称( )2、请同学朗读全文或听录音,然后学生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 3、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请用“我看苏州园林的美,美在”这样一个句式来表达。二、合作释疑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 三、教师指导:1、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1)举例子: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丰满。(2)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3)打比方: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4)列数字: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让读者准确了解说明对象。(5)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6)下定义:归纳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7)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更清楚。(8)列图表:直观有条理地展示说明对象的特点。(9)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2、要求学生指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四、写作训练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要求:1、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不少于200字 五、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本节学习目标】1、学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2、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学习过程】一、品味语言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为什么?)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7)你认为还有哪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写下来:二、语言拓展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语句朗读,要求用“我发现 好,好在 ”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三、合作释疑1、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四、课外训练绿地是城市之肺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_、_、_,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 A过滤阻挡吸收 B过滤吸收阻挡 C吸收阻挡过滤 D阻挡过滤吸收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 (3)“据专家估算”中加点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 (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 五、自我检测1、说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特征并总领全文是语句是:全文说明顺序是_结构是_。说明语言要注意_性和_性。2、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 )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第一课时)【本节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课文说明了哪些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课文说明的内容。课前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在下面工整写两遍磬攒螯琉璃藻蟠銮2、解释词义:玲珑: 湛蓝: 布局: 肃穆: 幽雅: 悠扬: 井然有序: (一)、导入(略)(二)、明确本节目标(见上)(三)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明确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的?(四)学生给每个自然段标好序号,讨论并归纳课文说明了哪些内容。(五)写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小组间讨论补充)(六)根据以上内容,填写课后故宫示意图。并将其他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共同探讨。(七)布置练习(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本节学习目标】:1、了解方位词语在空间顺序说明中的重要作用;2、体会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习重点、难点】:以太和殿为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一)、导入(略)(二)、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然后填写下面的示意图。 前朝 总说(1-2)-分说(3- ) 总说( 段) 布局统一 内廷(三)、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标出每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意义?2、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四)、重点阅读5-8段,互相讨论,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1、 作者介绍了太和殿的哪几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2、 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说明的重点?3、 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为什么这样写? 4、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中心线上?(五)、回顾课文:想一想本文是抓住故宫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在介绍前朝和内廷时,中间有什么?前朝介绍了哪些建筑?内廷介绍了哪些建筑?(六)、相关链接: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和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七)布置作业(八)课后反思15、说 屏 陈从周【学习目标】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一)、导入:(参考)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今天我们来“听听”著名古代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对屏的独到见解。(二)、学习过程1、听同学谈作者简介,并记录下来:2、为下列画线字注音,然后默读全文。流萤 帷幕 忒 书斋 韶光 休憩 伧俗 闺房3、讨论: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4、合作释疑: 、什么是屏?请用原文的句子给屏下一个定义。 、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作者对屏有什么感情? 、跳读课文,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附:古诗中提到屏: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三)、随堂练习1、选出画线字书写或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ng) 纳凉(n) B流莹(yng) 帷幕(wi)C伧俗(chn) 因地制宜(y) D造型(xng) 缓冲(hun)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最初,人类以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喜怒哀乐这样高级的情感。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少动物也具有这样的情感。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 所有植物都是喜好颜色的。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所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的生产需要,农作物种植者可以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同样,在培育观赏植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一些生物科学家开始研究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叫“光生物学”的科学。 植物_a_喜好颜色,_b_喜好声音。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可以对各种各样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植物伴随着音乐成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不同的植物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很挑剔的,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比如玫瑰这种高雅的植物在听到摇滚乐后就会加速花朵的凋谢,而牵牛花更为“刚烈”,听到摇滚乐的四个星期后就完全死亡。 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美国某一研究中心曾经用植物做了一些有名的情感实验。实验之一,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也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实验之二,在有两株植物的房间进入了六个人,其中一个人掐断了一株植物,然后六个人离开,研究者把测试仪和没有“被害”的植物叶片连接起来。过了一会儿,六个人分别在不同时间进入房间,其他五个没有掐断植物的人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表现平静。当掐断植物的“罪犯”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出现大的波动,就像人们发怒一样。 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这些发现提示了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这些发现还告诫人类要尊重所有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复人类,所以人类要尽力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 (1)从内容上看,第段的第句与第两句是怎样的关系? (2)第段横线上依次填写的关联词语应是:a. _,b. _。 (3)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第一个例子: _ 第二个例子:_ (4)第段中的两个“这些发现”指代的内容是什么?(5)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植物有情感?(不超过15个字,可以不加标点)(四)教师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板书参考: 说“屏” (陈从周)作 用 分类 设置巧(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